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运行管理手册内容摘要:

,并可在施工中用卵石等粒状物掩护,以保证其透气性。 设计中应考虑垃圾消化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当局部或全部沉陷时,不致影响导气。 导气总管宜露出场顶表面 50cm。 ,应及时增高填埋气体收集井竖向高度,并应保持垂直。 应在垃圾层达到 3m 以上厚度时,开始建设填埋气体收集井,并确保井内管道位置固定、连接密闭顺畅,避免填 埋作业机械对填埋气体收集系统产生损坏。 ;不具备利用条件的,应进行燃烧处理。 、填埋分区干管及填埋场总管内的气体压力、流量、组分等基础数据应定期进行检测;填埋气体监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 的规定,所得数据应及时记录和存档。 1. 填埋气体收集井、管、沟应定期进行维护,清除积水、杂物,检查管道沉降,防止冷凝堵塞,保持设施完好、管道畅通。 2. 填埋气体燃烧和利用设施、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 1. 应保持 填埋气体导排设施完好;应检查气体自然迁移和聚集情况,防止引起火灾和爆炸。 2. 竖向收集管顶部应设顶罩;与填埋区临时道路交叉的表层水平气体收集管应采取加固与防护措施。 3. 填埋气体收集井安装及钻井过程中应采用防爆施工设备。 4. 填埋场区(填埋库区)上方甲烷气体浓度应小于 5%,临近 5%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及时导排收集甲烷气体,控制填埋区气体含量,预防火灾和爆炸。 5. 填埋场区(填埋库区)及周边 20m 范围内不得搭建封闭式建筑物、构筑物。 七. 地表水、地下水、渗沥液收集与处理 1. 填埋 场场外积水应及时排导,场内应实行雨污分流,排水设施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完好、畅通。 2. 填埋场区未经污染的地表水应及时通过排水系统排走。 3. 覆盖区域雨水应通过填埋场区内排水沟收集,经沉淀截除泥沙、杂物,水质达到填埋场所在区域水污染物排放要求后,汇入地表水系统排走。 排水沟应保持坡度,确保排水畅通。 4. 对非填埋区地表水应定期进行监测,被污染的地表水不得排入自然水体,也不得滞留进入填埋区,应及时排走。 5. 填埋场区地下水收集系统应保持完好,地下水应顺畅排出场外。 6. 填埋场应按照设计要求铺设竖向和水 平渗沥液导排收集系统,层间导排收集沟(管)应保持大于 2%的最小坡度,确保渗沥液及时导排。 7 .应及时检查、评估、并疏通渗沥液导排系统。 8. 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CJJ60 的相关规定执行。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 的相关规定。 10. 渗沥液处理系统产生的浓缩液及污泥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 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11. 应按照设计要求运行 维护污水调节池,污水调节池产生的气体宜集中处理或利用。 12. 大雨和暴雨期间,应有专人值班和巡查排水系统的排水情况,发现设施损坏或堵塞应及时组织人员处理。 1. 应定期全面检查、维护地表水、地下水、渗滤液导排收集系统,保持设施完好。 2. 对场区内管、井、池、沟等难以进入的狭窄场所,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维护人员应配备必要的维护、检测与防护器具。 3. 冬季场区内的管道所处环境温度降至 0℃以下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防止系统管道堵塞。 1. 填埋场场内贮水和排水设施竖坡、陡坡 高差超过 2m 时,应设置安全护栏和警示标志。 2. 在检查井的入口处应设置警示或安全告示牌,设置踏步、扶手。 人员进入前应先采取有效措施测试,在满足安全作业和通风条件下,配备有安全帽、救生绳、挂钩、吊带等安全用具时方可进入作业。 八. 填埋作业机械 及 规范 1. 填埋设备 填埋作业设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线作业设备及服务设备。 一线作业设备通常包括垃圾摊铺作业设备及开挖设备。 摊铺作业设备用于垃圾的推平、压实、堆体修角、覆盖设备;开挖设备用于开挖土方、运输土方至填埋作业区。 服务设备,如洒水车、洒药车等。 垃圾填埋作业通常需要几种不同类型的重型设备。 每种设备均可承担一项或几项填埋作业工序,但没有一种设备可承担填埋作业的全部工序。 规模较小的填埋场( ≤300t/d)可适当配备一种或几种作业设备完成作业任务,较大规模的填埋场应配备最适合各道填埋作业工序的专用设备。 填埋场通常用的作业设备有:推土机、压实机、装载机、小型挖沟机(用于开槽)、洒水车、铲土机、平地机以及多用机械,对各种填埋作业机械详述如下。 1. 压实机 垃圾压实机是填埋场里重要的专用设备。 其主要功能为:摊平、压实、修齐填埋作业面。 垃圾压 实机重而带齿的钢轮可实现对填埋垃圾的破碎与压实。 最理想的垃圾填埋作业工序为:推土机将垃圾从倾卸点推平摊铺至填埋作业面上,形成约 厚的虚铺垃圾层,垃圾压实机进一步推平并压实垃圾。 在这种理想的作业情况下,一辆 30T 的垃圾压实机每小时通常可完成 50~ 70T 垃圾压实工作,而最大可完成 150T 垃圾压实工作。 但压实机实际的工作效率与实际状况有关,如机械状况、垃圾含水率、驾驶员的操作技巧等。 2. 轮式装载机 轮式装载机是填埋场中配备的机动性较强的多用机械。 其可用于开挖、运输、装载覆 盖材料。 在安装了快速装配系统后,通过更换前斗型式,轮式装载机可完成多种功能。 ( 1) 装载功能:使用装载机前斗,完成开挖、运输、装载功能。 ( 2) 扫路功能:通过安装旋转扫路设备,用于清扫道路及地坪。 ( 3) 叉车功能:通过安装前叉,用于装载、搬运大件物品。 ( 4) 起重功能:通过安装起重设施,用于起重吊起大件物品。 3 . 洒水车 洒水车是大部分填埋场均配备的机械设备。 其主要功能有 : ( 1) 道路及场地降尘,使用时应当注意,少量多次喷洒效果要 比多量一次喷洒降尘效果更好。 ( 2) 回填作业时调节土的含水率。 ( 3) 协助进行场地消防。 4. 挖掘机 挖掘 机可用于开挖、转运、摊铺覆盖土方。 挖掘 机覆土效率要比推土机更高效。 前斗放下放平 挖掘 机可用于平地。 5. 防渗膜焊接机 对简易雨污分流地点进行焊接。 2. 垃圾运输车辆管理: 由于垃圾场道路因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场内道路路况相对较差,进场公路全长 890m。 垃圾运输车辆注意安全车辆驾驶员要听从指挥,遵章守则,场区内限速 20 公里 /小时,严禁抢、超车。 夜间运输车辆进入填埋 区时需要有工作人员引导,方可进入场内。 垃圾运输车辆须每车都要过地磅,驾驶人员必须携带地磅卡,刷卡完成后方可进入。 地磅卡如果有未带者每人每次罚款 50 元,地磅卡遗失者每人每次罚款100 元。 车辆进入倾倒作业区,必须服从填埋区工作人员指挥至指定位置进行倾倒,严禁在道路和道路两边随意倾倒,铲车必须及时对倒渣平台进行清理。 倾倒完毕后,车辆不准在场内外出入通道逗留。 如遇车辆故障单仍能行驶的,必须立即驶离垃圾场。 进场车辆发生故障不能行驶的,并阻止其他车辆进出时,应在故障发生后 30 分钟内将故障车拖离现场,以免影响 其他垃圾车作业而发生安全事故。 车容要求:密闭运输,后车厢两侧护栏及后栏板必须紧关,上护盖必须严密,无上护盖的必须用篷布,网袋或其它遮盖物覆盖,保持车后箱的密闭性,做到垃圾不洒落、污水不泄露。 驾驶室两侧门和车厢后门编号清晰可见,车轮和车厢不带泥。 场内严禁运输、倾倒工业和建筑等垃圾。 场内严禁随地大小便。 严禁车辆携带火种及其它危险品(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入场,如造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由该车辆所属单位级驾驶员负全部责任,并提交有关部门处理。 倾倒垃圾时请检查运输的垃圾中是否带有火种。 如果发现 火种请通知填满区工作人员将火种扑灭。 要保证车辆的整洁,经常清洗车辆,车辆出场时要过洗车槽清洗轮胎上的淤垢。 3. 公司车辆维修保养管理制度 1. 作业前应对作业机械进行例行检查、保养。 2. 作业机械操作前应观察各仪表指示是否正常;运转过程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刻停机检查。 ,应避免横向行驶。 4 .填埋作业机械应实行定车、定人、定机管理,并应执行交接班制度。 ,管理内容包括: ( 1) 根据机具的实际特点制定油耗定额,定期统计全场 油料使用情况,并实行油耗考核制度; ( 2) 合理安排作业任务,准确核算机械行驶里程和燃油消耗情况,宜对生产用机械按任务量加油并计算日均作业油耗,非生产用车辆按月行驶里程(以百公里计)计算用油量; ( 3) 对机械或车辆实行定点加油,加油后驾驶人员应如实填写表单记录油料使用情况; ( 4) 提高驾驶人员节油意识,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监控防止高油耗的驾驶行为; ( 5) 各种废、旧油料应在指定的收集地点存放,不得随意倾倒。 4. 维护保养 1. 填埋作业机械设备应按要求进行日常或定期检查、维护 、保养。 ,应对其定期清洗和保护性处理,履带、压实齿等易腐蚀部件应进行防腐、防锈。 3. 作业机械的压实齿、履带磨损后应及时更换。 0℃时,应采取必要的防冻措施保护作业机械设备。 5. 填埋作业完毕,应及时清理填埋作业机械上卡滞的垃圾杂物。 5. 安全操作 1. 作业人员应严格遵守填埋作业机械安全操作手册的规定,按照工序熟练进行操作。 2. 失修、失保或有故障的填埋作业机械不得使用。 3. 对填埋作业机械不宜拖、顶启动。 4. 两台填埋作业机械在同一作业 单元作业时,机械四周均应保证必要的安全作业间距。 5. 填埋作业机械前、后方 2m、侧面 1m 范围内有人时,不得启动、行驶。 6. 压实机、挖掘机、装载机驾驶员岗位职责 应遵章守纪、团结一致,共同维护保养好所驾驶车辆,听从相关人员的指挥调度。 驾驶员在作业过程中,必须确保填埋区内防渗膜等其它设施不被损坏。 在行驶前应检查各系统管管有无裂纹或泄漏;各部门螺栓连接件是否紧固;各操作杆和制动踏板是否符合要求。 4。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