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金属材料室温扭转试验方法内容摘要:

6. 1. 4应具有良好的读数稳定性, 在 30 s内保持扭矩恒定。 d GB/ T 101282020 6. 1. 5试验机应定期进行校准。 6. 2扭转计 允许使用不同类型的扭转计测量扭角,但均应满足如下要求: 6. 2. 1扭转计标距相对误差应不大于 40. 5%,并能牢固地装卡在试样上,试验过程中不发生滑移 6. 2. 2扭角示值分辨力: ≤o. 001。 ; 6. 2. 3扭角示值相对误差:士 1. o% (在 ≤o. 5。 范围时,示值误差 ≤o. 005。 ); 6. 2. 4扭角示值重复性; ≤1. 0%; 6. 2. 5扭转计参照 GB/ T 12160定期进行校准。 7试验条件 7. 1试验一般在室温 10。 C~ 35℃ 范围内进行。 对温度要求严格的试验,试验温度应为 23℃ 土 5C。 7. 2扭转速度:屈服前应在 3。 / min~ 30。 / min范围内,屈服后不大于 720。 / rain。 速度的改变应无冲击。 8性能测定 8. 1剪切模量的测定 8. 1. 1图解法:用自动记录方法记录扭矩一扭角曲线。 在所记录曲线的弹性直线段上,读取扭矩增量和 相应的扭角增量,见图 3。 按公式 (1)计算剪切模量。 G一赞 式中极惯性矩 J。 为: 圆柱形试样: 卜番 管形试样: L一譬 [一 3da+吖 4a2一万 2a3] o 图 3剪切模量 8. 1. 2逐级加载法:对试样施加预扭矩,预扭矩一般不超过相应预期规定非比例扭转强度如 m的 10%。 5 GB/ T 10128—2020 装上扭转计并调整其零点。 在弹性直线段范围内,用不少于 5级等扭矩对试样加载。 记录每级扭矩和 相应的扭角,读取每对数据对的时间以不超过 10 s为宜。 计算出平均每级扭角增量。 按公式 (1)计算 剪切模量。 测定举例参见附录 A。 注:允许用最小二乘法将数据对拟舍直线计算剪切模量。 8. 1. 3使用自动测试系统得到这一性能时,可不绘制扭矩一扭角曲线。 8. 2规定非 比例扭转强度的测定 8. 2. 1 图解法:用自动记录方法记录扭矩一扭角曲线,见图 4。 在记录的曲线上延长弹性直线段交扭角 轴于。 点,截取 OC(OC=2L。 7Jd)段,过 C点作弹性直线段的平行线 CA交曲线于 A点, A点对应的 扭矩为所求扭矩 T。 按公式 (4)计算规定非比例扭转强度。 .一墨 „9 W 式中截面系数 w为: 圆柱形试样: Ⅳ 一等 管形试样: w一譬 [一塾 d牟 垡 d2一万 2as] 注:图解法测定真实规定非比例扭转强度参照附录 B进行。 厶 C 2L。 139。 p/ a J一 图 4规定非比例扭转强度 逐级加载法:按 8. 1. 2对试样施加预扭矩后,装卡扭转计并调整零点。 在相当于规定非比例扭 GB/ T 101282020 转强度 rp0一 s的 70%~ 80%以前,施加大等级扭矩,以后施加小等级扭矩,小等级扭矩应相当于不大于 10 MPa的切应力增量。 读取各级扭矩和相应的扭角。 读取每对数据对的时间以不超过 10 s为宜。 从各级扭矩下的扭角读数中减去计算得到的弹性部分扭角,即得非比例部分扭角。 施加扭矩直至 得到非比例扭角等于或稍大于所规定的数值为止。 用内插法求出精确的扭 矩,按公式 (4)计算规定非比 例扭转强度。 测定举例参见附录 c。 8. 2. 3使用自动测试系统得到这一性能时,可不绘制扭矩一扭角曲线。 8. 3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的测定 采用图解法或指针法进行测定,仲裁试验采用图解法。 试验时用自动记录方法记录扭转曲线 (扭 矩一扭角曲线或扭矩一夹头转角曲线 ),或直接观测试验机扭矩度盘指针的指示。 使用自动测试系统得到这一性能时,可不绘制扭矩一扭角曲线。 首次下降前的最大扭矩为上屈服扭矩;屈服阶段中不计初始瞬时效应的最小扭矩为下屈服扭矩;见 图 5。 分别按公式 (7)、公式 (8)计算 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 LH ““一百 k “。 一面 图 5上、下屈服强度 8. 4抗扭强度的测定 对试样连续施加扭矩,直至扭断。 从记录的扭转曲线 (扭矩一扭角曲线或扭矩一夹头转角曲线 )或试 验机扭矩度盘上读出试样扭断前所承受的最大扭矩,见图 6。 按公式 (9)计算抗扭强度。 使用自动测试系统得到这一性能时,可不绘制扭矩一扭角曲线。 TⅢ “一面 注:图解法测定真实抗扭强度参照附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