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规范化种植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发挥种植大户和乡土人才的作用,按照猪苓种植技术,抓好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做到“户有明白人、村有技术骨干、协会有推广队伍”,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我们可以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关中草药种植方面的专家、教授对农民定期进行猪苓种植地培训。 3 加大扶持力度,创造发展环境 继续推广“干部带头、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扶持政策。 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 ”的原则,以优惠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客商从事猪苓生产和开发。 当地的生态环境优美,正在发展生态旅游开发,更加有助于投资商前去洽谈业务。 中药材协会里面也可以启用猪苓种植专项资金,对种植猪苓大户,带动周边农户致富的家庭给予奖励。 4 加强组织领导,实施统一规划 不断调整充实中药材协会领导小组,加强药材办技术力量,协调基地建设具体工作。 一是抓规范栽培。 二是抓规模发展。 三是抓现有基地的巩固提高工作。 领导班子采用年终聘用制,评优不合格的领导予以降职或引退。 5 重视龙头企业引进,走产业发展路子 坚持“开放发展 ”战略,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运用现代媒体扩大对外宣传,以优惠条件、优质服务、切实可行的方式吸引国内外知名制药企业和上市公司来我村建立药源基地,建立第一车间,引领猪苓产业健康发展。 6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一是搞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和乡土人才作用,使药农掌握技术要领。 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药农科技素质。 同时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或医药企业联姻、试验、示范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把猪苓产业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走现代药业之路。 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在该村 找出 35 户田地充裕,家庭条件不错,又有过猪苓种植经验的农户进行示范点种植。 二是抓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重视抓好“点、线、网”结合,提供真实信息,为药农真正服务。 三是抓好中介服务组织建设。 发挥各涉业和农户提农部门、药材公司、农村经纪人和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积极为企供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围绕猪苓的生产、加工、贮藏、保鲜、推销以及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提供系列化服务,共同为宁陕猪苓产业振兴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第三章 项目解决办法 ( 1) 要加大、加深对猪苓产业的宣传,政府要引导,积极推动对该产业的认识,要分析问题,制定对策。 ( 2) 与农户建立直接的猪苓买卖交易平台,利用市场力量带动猪苓产业的发展。 ( 3) 扩大招商引资的步伐,多渠道,多媒体地筹措发展资金,促进猪苓产业的发展。 ( 4) 要引领一部分有经验的带头人,率先种植猪苓,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 ( 5) 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多方面的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 与各个专业学校建立联系,培养一部分专业技能人才。 ( 6) 健全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猪苓种植协会和为猪苓产业服务的中介机构,为猪苓的种 植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和销售服务。 健全信息网络建设,扩大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研究,防止大跌大落、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第四章 科学栽培管理技术 1 选择种苓 应选择生活力旺盛的猪苓菌核作种苓。 灰苓年幼生活力强,断面菌丝白色,含水份大,萌发新苓多,是最佳的种苓;黑苓也可作种苓,但应选择具有弹性、断面菌丝白色或微黄色、新鲜无霉变,未干燥的菌核;菌核无弹性、断肌菌丝黄色、体内有许多空腔的老苓不宜作种苓。 而幼嫩的白苓极易霉变腐烂,也不能作种苓。 菌枝末培养好,挖到种苓后可埋入沙土中数月,不影响种苓生活力。 2 栽培方法 菌材培育蜜环菌是供猪苓生长的营养来源,在栽培猪苓前要先培育蜜环菌的菌枝、菌棒、菌床。 2. 1 菌枝培养 于 3 月- 8 月选直径为 1 厘米- 2 厘米的枝条,截成 6 厘米- 10 厘米长的小段,在 %硝酸铵溶液中浸泡约 10 分钟,备用。 挖一个长、宽、深分别为 60 厘米 60 厘米 30 厘米的坑,坑底铺一薄层树叶,将浸泡好的树枝段在坑内平铺 2 层,上面摆放带有蜜环菌的菌枝,之后再盖一层薄土,然后再摆放两层树枝段,如此反复摆放 6 层- 7 层,最后覆土 5 厘米- 6 厘米厚,以树叶覆盖,培育 40 天。 2. 2 菌棒培养 将选好的 直径 6厘米- 12厘米阔叶树枝干锯成 40厘米- 80厘米长的木段,在木段上,每隔 10 厘米- 15 厘米砍一深至木质部的小口,将蜜环菌种接种于小口处。 将接种后的木段搭成井形架。 置于 1℃左右的温度下培养 2 个- 3 个月。 也可以按菌枝培养方法,。猪苓规范化种植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