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高级技工学校示范校规划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军转人员,不但要重视在岗人员岗位技能提升,还要重视转岗人员技能培养,加大对各类人员的培养力度,扩大 在校生 规模 , 20xx 年在校生计划达到 6000 人。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培 训 能力。 对校内教师通过到国内外高校学习、企业实践及日常校内培训等方式加强培养,实施“名师 +大师 ”工程,引进学科带头人及企业的能工巧匠,不断壮大师资队伍。 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提升培训质量。 按照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编写“一体化”教材,按照岗位技能需求、专业特点、教学条件,重组教学内容,开发相应教学模块,建立相应的“一体化教室”,实施对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 同时加快校企合作步伐,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共同 研发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一体 化 教学顺利实施。 采取“工学结合、梯次发展、德技双馨” 的 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赢。 构建“工学结合”新模式,即招生就是招工,学习就是学徒,实习就是顶岗,毕业就是就 业;建立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 “梯次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根据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将制定 我校各年级技能达标方案,加强能力培养 的 同时 , 也 注重品德修养,最终实现“德技双馨”的目标。 完善 人才评价 机制 、确保人才质量。 注重学员的全面评价,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完善学生《核心能力提升方案》,对现有 “校、企、政” 三方学生评价机制升级为 “校、企、政、社” 多方评价机制,严把质量关。 实施量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其中重点实施以 “能力建设” 为核心 的 《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和《重点工作目 标责任制》,提升各项工作的管理质量。 加大资金投入, 促进专业发展。 对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设 具有 前瞻性和实用性 的实训场所。 9 第三部分 重点建设内容 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要求,以 四 个重点专业建设和一个特色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重底蕴、重长远、重实践的人才培养 理念 及 建立以“能力 建设 ”为核心的 管理 机制 ,使学校办学特色更趋鲜明,社会声誉越来越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一、 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专业一: 数控加工 重点支持专业建 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 黑龙江省提出“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 ,尤其 牡丹江市确立“工业立市、金融强市、贸旅牵动”三大发展战略, 需 要 大批量机械类 技术 工人。 牡丹江机械行业 较多, 现 已拥 有机床制造、配件加工、机械加工、化工机械、建筑机械、石油机械、矿山机械、林业机械、木工机械等各类大中小企业 400多家 , 特别是 牡丹江 市 石油 机械 工业园区 项目的启动,数控加工人才需求量急据增加,致使牡丹江机械类人才短缺,为我校数控专业 发展 的 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建设目标 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方向、三个突破、四个强化”。 一个目标即 达到省内一流的办学水平。 两个方向即高级工和预备技师。 三个突破即在分层次教学、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四个强化即 强化核心能力、强化职业能力、强化双师建设、强化师德建设。 (三)建设思路 硬件 建设在现有基础上提档升级,加速产业园区建设;软件建设根据专业特点,构建新的 人才培养模式 , 创新教学模式 ,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建设内容 培养模式 建设 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 学 校 数控加工专业现有的基础设施,积极探索引企入校新模式,在校企深度 融合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技能人才与岗位 需求的 完美对接。 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 校企共融 ” 式的师资建设方案。 通过 校企合作 的方式, 企业技能人才到校任教,学校教师到企业 挂职锻炼, 全面提高 双师型 教师队 10 伍内涵建设。 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教师的 企业实践能力。 在三年内培养出 2 名学科带头人, 5 名骨干教师,继续引进 5 到 8 名高技能人才。 每学期安排 3 到 5 名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锻炼。 创建两个技师工作站和一个名 师工作室。 课程体系建设 创建以“ 专业核心课程 ”为主体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学校指派骨干教师对行业企业的 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群对知识技能(特别是对核心技能)的要求进行调研。 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了解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动态,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和培养目标。 重点对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师资配备、教学内容以及实训条件进行调研分析,确定数控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开发一体化教材。 教学方法 体系 建设 在教学上,实现教学内容向模块化方向发展,教学形式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教学手段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确保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实训基 地 建设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施“ 筑巢引凤、引企入校 ”工程。 20xx年以筑巢引凤方式引入 2 家企业入校, 20xx 年再引入 2 家企业入校,为推进“工学 结合 ”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继续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稳定和完善 现有企业协作关系,继续拓宽合作领域, 建 立 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满足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要。 评价机制 建设 采用“校、企、政 、社 ” 多 方评价机制 ,调动各方积极性,完善其评价管理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 开展 技能 鉴 定 ,承办各级数控技能大赛,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五)资金预算 数 控加工专业建设项目需要资金 350 万元,其中四个一体化教室的硬件投入 65 万元。 师资队伍建设约投入 70 万元,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约投入 150 万元, 技师工作站及名 师工作室 35 万元,校企合作约投入30 万元。 (六)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在 学校 项目建设 组 的 统一领导下,成立数控加工专业建设项目工作小组, 明确职责,层层落实, 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牵头,对建设方案的整体实施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指 导和监督 ,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11 经费保障 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资金,依据轻重缓急制定合理预算方案,确保专业建设各项目标能够如期、保质、保量完成。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 、学生管理和 评价体系, 健全 专业建设动态管理机制,保障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专业二:焊接加工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 随着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纳入全省八大经济区和“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以及 牡丹江 市 工业立 市 和 打造 六 个 百亿产业集群 战略的实施 , 对焊接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其中 涉及 锅炉、压力容器、石油化工、冶金、矿山、铁路、汽车、建筑、农业机械、水利设 施、工程机械、机 器制 造等行业 , 人才 缺口近万人。 而牡丹江地区的焊接技术人才培养能力较弱,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急需建设一个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焊接专业, 来 带动牡丹江地区焊接专业 的建设与 发展 ,提升其培养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建设目标 把焊接专业建成融多种焊接技术为一体的省内名牌专业。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构 建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铆、焊“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 和 教案;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一体化教师团队;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建成铆、焊专业专家工作站;增强 社会服务能力。 (三)建设思路 以推进区 域 经济 发展 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牡丹江实施“工业立市”、“贸旅牵动”战略为契机,以打造六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载体,深入实施牡丹江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及振兴蓝领计划,坚持“以需定培、示范带动、立足地方”的原则,实现“ 质量为根、能力为本、德育为先 、特色为魂”的办学理念 ,建立“校、企、政 、社 ” 多 方评价考核机制,以“一体化”教学改革为突破,为实现 区域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四)建设内容 培养模式 建设 改革 现有 人才培养模式, 引入企业文化 ,主动适应现代 企业 的要 求,把促进学 生 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 目的,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以职业 12 岗位为 核心 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造就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 课程体系建设 采用“核心能力 +核心项目”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上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引入企业工作过程 , 制作一体化教学方案,开发一体化教材, 创 建焊接专业课程体系。 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双师”工程。 建立教学骨干、专业负责人制度,以省级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 形成专业结构合理 , 专兼结合的师资梯队。 抓好 “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 ,提高中、青年教师的 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健全教师培养和管理的规章制度, 建立教师下企锻 炼 制度。 从生产第一线引进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充实师资力量。 实训基地建设 在 学校 现有实训基地基础上,计划在未来两年内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新建 1 个内含力学实验、金相实验、金属探伤的多功能实验室和 6个铆焊一体化教室。 建设焊接中心、鉴定中心, 从根本上解决焊接质量检验的难题,使焊接专业真正达到 省内一流 水准;成立“焊接专业”校企合作 专业研究 委员会。 建设校企合作实训车间两座( 4000 平方米)、敞开式仓库一座( 20xx 平方米)。 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模式,大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在现有 11 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增加 9 个校外实训基地。 教学方法 体系 建设 焊接专业。牡丹江市高级技工学校示范校规划方案(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