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运销公司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3 个( 2 2 30 号钻孔,未评级),共完成工程量 ;区外周边施工 5个钻孔,共完成工程量。 1964 年 11 月,山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勘探局一一九队提交了《山西省沁水煤田王报井田地质勘探最终报告》 (精查 ),山西省储委会 1965 年 1 月以第 111 号决议书批准。 本区位于王报勘探区南部。 区内施工有 60 63 6363 640 号等共 14 个钻孔,除 623 号孔为乙级外,其余均为甲级,区外周边施工 11 个钻 孔,共完成工程量。 1996 年,山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一二地质队完成了高平幅 1/5 万区域调查报告。 上述工作在本区及周边区域共施工钻孔 33 个,其勘探资料 较为可靠。 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 20xx 年对该井田进行了补充勘探,该次工作共施工钻孔 15 个,均为煤炭地质孔,钻探总进尺 ,并于 20xx 年 8 月编制提交《山西煤炭运销集团 ****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该报告经山 12 西省煤炭工程项目咨询评审中心组织专家评审,并最终通过。 该次工作是在对山西煤炭运销集团 ****有限 公司全井田勘探的基础上,通过对以往地质勘探资料和整合区内各矿矿井地质资料进行收集利用,对该区矿井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经综合分析、研究后,详细查明了井田内的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煤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等。 同时详细调查了采(古 )空区范围及其积水、积气、火区情况,并对其矿井涌水量进行了预算。 总的来说,经过以往历次勘探共在井田内及外围附近施工钻孔 48 个,钻孔布置较合理,详细查明了井田内的主要构造,详细查明了主要可采煤层的埋深及起伏形态;查明了井田内含煤地层的分布特征;查明 了 井田内各可采煤层 层位、层数、厚度、可采范围、煤质及变化规律 等。 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 20xx 年 对 该矿 井上下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重新核实了采掘工程平面图及积水情况,同时 对以往 资料进行了统计、归纳整理与分析, 编制了《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 ****有限公司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 该次工作 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中关于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七个划分标准的具体要求, 对 ****水文地质 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确定了该井田的水文地质类型。 13 第二章 以往灾害情况及其防治 第一节 以往老窑灾害情况 据本次调查及收集的资料, ****矿 区内以往地质灾害主要为地裂缝和地面塌陷,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前人资料也没有对以往灾害事故的记录。 据 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 20xx 年对 ****环评 调查 ,矿 区 已发生 地裂 缝7 处( L1~ L7) 、地面塌陷 5 处( T1~ T5), 特征如下: 地裂缝 ( 7 处) L1地裂缝:分布于矿区西北部,形 成于 20xx 年,开 采 3 号煤形成, 地裂缝呈直线型,延伸方向 330176。 ,长 20m,宽 5~ 10cm,可见深度 ~ 1m, 规模为小型, 裂缝地层时代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岩,主要造成林地破坏。 L2地裂缝:分布于矿区北部,形 成 于 20xx 年,开采 3 号煤 形成, 地裂缝呈直线 、折线 型,延伸方向 30176。 ,长 100m,宽 10~ 30cm,可见深度 ~ 2m, 规模为小型, 裂缝地层时代为上更新统粉土,主要损坏房 屋 16 间 (照片 2 22)。 L3地裂缝:分布于矿区中部,形 成于 20xx 年 ,开采 3 号 煤形成, 地裂缝呈直线型,延伸方向 330176。 ,长 40m,宽 5~ 20cm,可见深度 1m, 规模为小型, 裂缝地层时代为上更新统粉土,主要造成耕地破坏。 照片 21 房屋裂缝 照片 22 房屋裂缝 L4地裂缝:分布于矿区东北部,形 成于 1995 年,由 开采 3 号 煤形成, 地裂缝呈直线 、折线 型,延伸方向 100176。 ,长 80m,宽 10~ 30cm,可见深度 ~ 1m,规模为小型, 裂缝地层时代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砂岩,主要造成林地破坏 (照片 14 23)。 L5地裂缝:分布于矿区东北部,形 成于 20xx 年,由 开采 3 号 煤形成, 地裂缝呈直线型,延伸方向 350176。 ,长 150m,宽 20~ 30cm,可见深度 ~ 1m, 规模为小型, 裂缝地层时代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岩,主要造成林地破坏 (照片 24)。 L7地裂缝:分布于矿区东北部,形 成于 20xx 年,由开采 3号煤形成, 地裂缝呈直线型,延伸方向 10176。 ,长 50m,宽 5~ 30cm,可见深度 1m, 规模为小型,裂缝地层时代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砂岩,主要造成林地破坏。 照片 23 L4地裂缝 照片 24 L5地裂缝 地面塌陷 ( 5 处) T1:分布于矿区中南部,形成于 20xx 年,开采 3 号煤形成,塌陷范围平面近椭圆形,长轴长约 27m,短轴长约 4m, 深 ,面积约 108m2。 规模为小型,塌陷地层时代为上更新统粉土,主要造成耕地破坏。 T2:分布于矿区中南部,形成于 20xx 年,开采 3 号煤形成,塌陷坑平面近长方形,长 35m,宽 20m,深 ~ ,面积约 700m2。 规模为小型, 塌陷地层时代为上更新统粉土,主要造成耕地破坏。 T3:分布于矿区中部,形成于 20xx 年,开采 3 号煤形成,塌陷坑平面近长方形,长 20m,宽 10m,深 ~ 1m,面积约 100m2。 规模为小型, 塌陷地层时代为 上更新统粉土,主要造成耕地破坏。 T4: 分布于矿区中南部,形成 于 20xx 年 ,开采 3 号煤形成,塌陷坑平面近长方形, 长 30m,宽 20m,深 ~ 2m,面积 约 600m2。 规模为小型, 塌陷地层时代为 上更新统粉土,主要造成耕地破坏。 T5: 分布于矿区东南部,形成于 20xx 年, 开采 3 号煤形成,塌陷坑平面近 15 椭圆形 , 长 30m,宽 20m,深 ~ 1m,面积 约 600m2。 规模为小型, 塌陷地层时代为 上更新统粉土,主要造成耕地破坏。 第二节 整合后矿井灾害情况 整合后,矿井在试运转期间主要开采一采区北翼 3煤层, 开采期间在一采区北翼地表形成多处裂隙,塌陷裂隙主要分布在 一采区北翼 3101 工作面的 Ⅳ、Ⅴ、Ⅵ、Ⅶ、Ⅷ 块段地表 农田及道路附近。 见照片 21~ 24。 照片 21 地表裂隙 照片 22 地表裂隙 照片 23 地表裂隙 照片 24 地表裂隙 第三节 矿井灾害防治措施 (一) 针对矿山地质灾害,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于 20xx 年 9 年编制了《 ****有限公司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专门对地裂缝、地面塌陷制定了防治工程及变形监测措施,其内容如下: 3 号 煤层一、二、三采区时对工业广场、 村庄留设足够的保安煤柱。 对 3 号煤层一采区、二采区可能出现的地裂缝、地面塌陷进行回填治理 ; 16 对发现的地裂缝填埋治理,恢复土地使用功能; 对工业广场、村庄、供水井及 5 年内开采范围布设监测点,进行地表变形监测。 (二) 根据这一措施,矿方制定了近期规划: 对 已有 T1~ T5地面塌陷和 L1~ L7地裂缝进行填埋 ,面积。 对工业广场西侧挖方边坡进行治理。 对 20xx 年以前采空区进行 治理,面积 ,植树、种草,恢复土地及地形地貌景观。 对原有废弃井口、堆渣进行治理 , 清理及覆土,植树、种草,面积。 对破坏的土地资源、地形地貌景观进行 恢复, 填埋、夯实、平整覆土 ,面积 220hm2,植树、种草,恢复土地及地形地貌景观。 建 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系统,重点对采煤沉陷 可能 引发的村庄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 含水层 、 地下水水 位 、水量等进行监测。 (三) 根据这一方案措施, 首阳 煤业专门成立了开采塌陷防治机构领导组,制定了开采塌陷及裂缝治理的工作安排及措施,其制定措施如下: 地面塌陷裂及缝治理措施 受开采影响后对地表道路裂隙应进行充填,结合我矿的煤层开采情况和 地表裂隙的特征,将地表裂隙分类进行治理,地面裂隙 10cm以下的,采用人工治理或机械治理,山间道路用黄土进行封堵,覆盖灰土填实,公路路面破坏时,应先将裂缝封堵后,受破坏的路面重新铺沥青或水泥。 裂缝大于 10cm的采用机械开槽,施工宽 米,深 1 米的沟槽,对裂缝利用煤矸石或黄土进行充填后,上部开槽区域用灰土进行充填,公路应重新对路面进行修复。 塌陷沉降区域的路面应等开采沉降稳定后,形成静态盆地后进行修复治理,具体应根据沉降特征和影响程度,现场调研后,确定治理方案。 土地塌陷后治理措施 受采矿影响,部分地段 土地出现塌陷后,应采用复垦的方法,对农田进行复耕和治理。 矿山治理情况见照片 25~ 28。 17 照片 25 裂缝夯填现场 照片 26 水泥封填后的裂缝 照片 27 编织袋夯填 裂缝 照片 28 粘土夯填裂缝 18 第 三 章 矿井 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质 一 、区域 地层 井田位于沁水块坳东缘,沁水盆地东侧,区域地层总体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出露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山西组等地层,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广泛覆盖于各时代地层之 上,其地层主要特征见区域地层简表 31。 二 、区域构造 区域构造位置 根据《山西省区域地质志》按断块构造学说的划分方案。 山西省地处华北古板块内部,属于典型的板内构造。 本 井田 位于华北断块区吕梁 —太行断块沁水块坳东部次级构造单元沾尚 —武乡 —阳城 NNE 向凹褶带中段,晋获断裂带东侧。 区域主要构造特征 沁水块坳是山西省最大的四级构造单元,总体呈 NNE 向展布,其范围与沁水煤田范围相当。 块坳是一个被断裂围限的矩形断块。 主体部分出露二叠系、三叠系地层。 相对于周缘构造单元而言,沁水块坳较稳定。 作为沁水块坳与太行山 块隆分界的晋获断裂带对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晋获断裂带是一条区域性的大断裂。 该带北起河北省获鹿,向南经左权县清城、桐峪镇,潞城市区,长治市东侧,高平市东,延伸至晋城市以南。 省内延展长度约 320km,总体走向 NNE。 有资料表明,该断裂带生成时间较早,中生代燕山运动中 ―死而复苏 ‖,表现为由西向东位移的逆冲断裂带。 由于变形强度差异,尤其是后期隆升剥蚀,晋获断裂带表现为分段特征。 黎城以北,逆冲断裂保存完好,黎城至庄头断层段,新生代发生反向运动,沿断裂带西侧发育一组向西倾斜的正断层,形成了长治断 陷盆地。 长治新裂陷 (即长治断陷盆地 )叠加于中生代沾尚 —武乡 —阳城凹褶带之上,是东深西浅的箕形盆地。 北部以 NEE 向文王山地垒为界,南部被 NEE 向的庄头断层所限,向西逐渐翘起。 盆地内充填晚第三系上新统至第四系黄土层,最大厚度近 300m。 沾尚 —武乡 —阳城凹褶带,展布在和顺、左权、屯留、阳城一线以西,呈 19 NNE—SSW 方向斜贯沁水盆地,总体为一复式向斜。 表 31 区域地层简表 界 系 统 组 厚度 岩性描述 新 生 界 第四系 Q 078 粽红、紫红、黄绿色粘土、亚粘土、夹细砂、粉砂、中粗砂和砾石层。 第三系 N 068 土黄、灰绿、棕红色粘土及砂质粘土、底部为细砾 中 生 界 三 迭 系 T 上统 T3 延长组 T3y 30138 浅肉红、灰绿色中、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夹淡水灰岩 中统 T2 铜川组 T2t 500 中上部: 灰紫红、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肉红色砂 岩 下部:浅肉红、灰黄色长石砂岩夹灰绿色砂质泥岩 二马营组T2e 600 上部:灰黄、黄绿色长石砂岩、紫红色泥岩 中部:紫红色砂质泥岩夹浅灰中粒砂岩 下部: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紫红色、灰绿色泥岩 下统 T1 和尚沟组T1h 131474 灰紫色细粒长石砂岩夹紫红色泥岩 刘家沟组T1l 145568 紫红、浅红色细粒砂岩、粉砂岩、夹泥岩 古 生 界 二 迭 系 P 上统 P2 石千峰组P2sh 42217 黄绿色中、粗粒砂岩与紫红泥岩互层 上石盒子组P2s 223653 上部:杂色砂岩、泥岩互层 中部:黄绿色、灰黄色砂岩夹、紫红色泥岩 下部:黄绿色砂质泥岩、紫红色泥岩夹锰铁矿 下统 P1 下石盒子组P1x 48161 中上部:黄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