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各项有关制度——完整版内容摘要:

提高空气净化度 , 保证手术质量。 接台手术按照规定自净时间 ( 100级 I级手术室 15min, 10000级 25min, 100000级 30min, 300000级普通手术 40min) 全封闭净化方可使用。 净化系统设专职人员进行维修保养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更换过滤器。 一般初效、中效过滤器半 年更换 1次 , 高效过滤器半年检修 1次 , 1~2年更换 1次 ,回风口过滤网每月清洗 2次。 并有记录。 对感染患者的手术必须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遵守医疗废物的有关规定 , 及时清理医疗废物 , 并按规定处理。 十六、中心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般消毒隔离制度 ( 1) 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齐 , 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 存放区要更换拖鞋 , 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 周围环境元污染源。 ( 2) 供应室分为生活区和工作区 , 工作区又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元菌物品存放区。 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 , 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 ,强制通过 , 不得逆行。 ( 3) 各室桌面、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 , 每月大扫除一次 , 保持各室的清洁整齐。 ( 4) 凡回收的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 按照《医院消毒供 15 应中心操作技术规范》进行清洗、消毒、灭菌。 ( 5) 供应室对各科带有标记的特殊感染器械要严格按规定操作。 , ( 6) 创供应室无菌物品运送车与回收车 分开 , 并有明显标记 , 用后冲洗、消毒后备用。 ( 7) 各种包布一用一洗一更换 , 保证无破损、无污渍。 高压蒸汽灭菌器效果监测 , 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检测标准》执行 ( 1) 每日对所用灭菌锅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 , 随时检查灭菌锅运转情况 , 每锅有记录 , 确保消毒灭茵效果。 无菌物品存放区检测 ( 1) 无菌物品存放区地面、桌面、柜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 每日紫外线照射 1小时 , 每季空气培养一次 , 记录完整。 ( 2) 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人员严格复查灭菌效果、有效时间 , 证明无误方可下发。 如有疑问按卫生部新颁 布的三部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执行。 十七、产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卢房独立设置 , 布局合理、应与母婴同室、新生儿室相邻近 , 便于管理。 产房应明确划分非限制区、半限制区、限制区。 非限制区应设在最外侧 , 包括更衣室、产妇接诊区、污物间、卫生间、值班室、休息室、杂用间、换鞋及推车入室区 , 并设有防止感染设备及推车转换设备。 半限制区包括办公室、待产室、洗涤间、敷料准备间、刷手间、器械室。 限制区在内测 , 主要包括正常分娩、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 各区之间必须有门隔开 , 标示明确 0 刷手间应临近分娩室 , 水龙头采用非手触 式。 配备流动水等手卫生设施 , 洗手刷、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 , 助产人员按外科手消毒方法刷手。 分娩室最多设两张产床 , 每张产床使用面积不少于 16平方米。 室内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 , 表面光滑 , 便于清洁和消毒。 配备空气消毒装置 , 每天 2次对空气、地面、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或消 16 毒 , 地面湿式清扫 ; 产妇分娩后及时清洁地面、台面和仪器表面等 , 遇有血液、体液污染 , 应随时消毒。 凡进入产房工作人员必须洗手、更衣、换鞋、严格遵守各项元菌操作规程。 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 , 应隔离待产 , 分娩按隔离技术要求护理和助产 , 所有 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 , 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 无菌产包打开 30分钟未用 , 需重新更换。 无菌敷料桶一经开封 , 24小时内有效。 无菌持物钳干式保存 , 4小时更换一次。 新生儿使用的吸痰管等 , 应一婴一用一灭菌 , 吸痰用生理盐水一婴一瓶 , 不得共用。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 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转运、交接、登记等工作。 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急诊产妇的胎盘应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置。 十八、新生儿病房 ( 室 ) 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新生儿病房 ( 室 ) 应独立设置 , 布局合理 , 内设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 NICU) 、 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 , 各区域划分明确 ,严格管理 ; 病房 ( 室 ) 人口处应设置缓冲区 , 内设洗手设施和更衣室 , 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更衣、换鞋。 工作人员如患上呼吸道感染应戴口罩 , 患肠炎、病疾、肝炎或皮肤感染应暂离新生儿室 , 防止交叉感染。 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 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 3平方米 , 床间距不少于 90公分 , 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 2倍 ; 新生儿视病情洗澡 , 所用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 ,应专人专用 , 避免交叉使 用 ; 尿布宜柔软 , 清洁、消毒 , 勤换勤洗 , 保持臀部干燥。 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早产儿暖箱等器材必须每日清洁、通风、或消毒 , 水槽每日更换无菌水。 暖箱停用时 , 排气孔道要定期擦拭、海绵干式保存。 配奶器具必须保持清洁 , 配乳时应实施无菌操作 , 哺乳用具一婴一用 17 一灭菌。 新生儿病房 ( 室 ) 室温应保持在 22~24℃ , 相对湿度为 55~65%。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 按 E类环境要求配备空气消毒装置 , 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 , 定时开窗通风 , 保持桌面、窗台、地面等处的清洁整齐 , 地面湿式清扫。 婴儿出院后终末消毒 , 更换垫 子套、床围、被套、枕套、病床用消毒液擦拭 , 每周大扫除、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一次。 疑似患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安置在隔离病室 , 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 隔离标记明确 , 所用物品单独处置 , 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十九、病区监护室消毒隔离制度 工作人员进入监护室按规定着装。 清洁与污染工作区域划分明确。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时 , 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接触病人或操作前后都要洗手。 接触病人污染物或疑似污染时应戴手套操作 , 操作后立即摘除手套 ,严禁戴手套接触非污染区域和用品。 监护室保持环境整洁、地面清洁 , 有定期的消毒措施 , 病室环境应保持通风状态。 遇有特殊污染及时消毒 , 房间在封闭状态下可应用气溶胶喷雾剂进行空气消毒 ( 如 :含氯消毒剂 250mg/L, 1020mVm3)。 或用过氧乙酸稀释成 0、5%~ 0%水溶液 , 1g/m3熏蒸 2小时。 每天用有效氯消毒液擦地。 各室墩布分开 , 有标记。 治疗室每季度进行空气培养 1次 , 报告存档。 每日清洁床单位 , 换下的脏被服不随地乱丢 , 严禁在病室内清点被服。 每日擦床旁桌 , 一桌一布 , 用后消毒液浸泡 , 清洗晾干。 1 无菌物品定期更换和消毒。 1 合理使用冰箱 , 物 品放置有序 , 有定期清洁制度 , 无私人物品。 1 专人专用物品包括下列各项 :引流管、引流瓶、吸痰用物、呼吸机管道、麻醉机螺旋管、吸氧管、雾化吸入螺旋管、面罩、血压袖带、体温计、尿桶、量尿杯、暖壶、牙垫、止血带、餐具。 1 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必须应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严格分开。 18 1 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 1次 , 消毒处理后备用。 1 氧气湿化瓶和呼吸机湿化器内的蒸馆水每日更换 1次。 1 吸氧装置、病人床头盘、雾化装置、麻醉机螺旋管、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 , 并有记录。 1 尿桶、量尿杯、吸引器瓶每周更换消毒。 1 在病人转出、死亡后对病人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 , 住院病人每日擦拭1次病床。 定期或遵医嘱留取病人血、痰等培养 , 针对不同的细菌培养做出相应的隔离措施。 2 传染病病人消毒隔离应做到 : ( 1) 穿隔离衣进入病室 , 在病室门口正确悬挂。 ( 2) 戴双层橡胶手套。 ( 3) 抽血、静脉输液等有创操作严格遵守元菌操作规范。 ( 4) 病房隔离 , 一切物品要放在病人室内处理 :分泌物、排泄物用消毒剂( 如 :含氯消毒剂 1000mg/L) 溶液混合搅拌 , 浸泡 30分钟后倒入处置室的池内 ;针头、输液管路、敷料分别放入医用垃圾容器内 , 进行焚烧 处理 , 并注明 隔离门被服、隔离衣放在黄色塑料袋内 , 双层结扎 , 注明 隔离 及数量。 二十、重症监护病房 ( ICU) 感染控制制度 独立设置 , 布局合理 , 分治疗室 ( 区 ) 和监护区。 治疗室 ( 区 ) 内应设流动水洗手设施 , 监护 区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 15平方米 , 床间距大于 1米。 监护区以设置单间病房为宜 , 或至少配备 2个以上单间病房使用面积不少于 18平方米 , 用于收治隔离病人 , 配备足够的非接触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 ,单间每床 1套 , 开放式病床至少每 2床 1套。 根据需要有条件的可配备负压病房 ;配备空气净化装置 , 保持环境整洁 , 空气新鲜 , 通 风和采光良好。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 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者单独安置。 诊疗护理活动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 控制交叉感染 , 特殊感染病人如 :MRSA等要有隔离警示标示。 工作人员进入 ICU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 , 外出时应更衣 , 患有感染性疾病者暂不得进入。 严格执行元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 19 生。 有条件的 , 治疗区可配备净化工作台。 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 ,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监测 , 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 加强急救设备的 管理与消毒 , 保证各急救物品的完好 , 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 , 特别是呼吸治疗设备装置的清洁、消毒与灭菌。 每个床单位所用的血压计、昕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等 , 不得与其他床单位交叉使用。 病人转出或出院 , 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不设陪护 , 严格探视制度 , 特殊情况下 , 家属和非工作人员进入时要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 , 与病人接触前后要洗手。 ICU或 CCU室的空气、物品、工作人员手每季作生物监测一次 , 并做好记录。 二十一、内镜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内镜中心 ( 室 ) 布局合理 , 设立病人 候诊室 ( 区 ) 、 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贮藏室等。 内镜的清洗消毒必须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 , 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内镜诊疗中心的建筑面积应当与医疗机构的规模和功能相匹配 , 每个诊疗单位的净使用面积不得少于 20平方米。 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 , 清洁消毒应当分槽进行 ; 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 , 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配置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量相适应 , 保证所用器械于使用前能达到规定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要求。 根据工作需要 , 配备相应内 镜及清洗消毒设备。 使用的消毒剂、自动清洗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清洗消毒设施必须符合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 2020年版 ) 》的规定。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 ( 1) 凡进入人体元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元菌腔隙的内镜及附件 , 如腹腔镜、关节镜、胸腔镜、脑室镜、膀脱镜、宫腔镜和进入破损皮肤、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 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 20 等与蒙古膜接触的内镜 , 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阴道镜等 应当达到高水平消毒 , 弯盘一人一用一消毒 ; ( 2) 用后的内窥镜及附件应立即去污染、清洁 , 清除管道中的血液、粘液及活检孔和抽吸孔内的残留组织 , 洗净的内窥镜应沥干水份后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 进行每一项操作时应当使用计时器控 ; ( 3) 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的内镜 , 使用前必须用无菌水彻底冲洗 ,去除残留消毒剂 ; 灭菌后的附件应当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 储镜柜内表面或者镜房墙壁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 , 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 4) 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 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 , 必须符合《内镜清洗 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 2020年版 ) 》的规定 ; ( 5) 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 ( 如有效氯含量为 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 2020mg/L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 30分钟 ) , 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 , 干燥备用。 注水 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 , 每天更换 ; ( 创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 , 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 ; 每日诊疗工作结束 , 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消毒 , 刷净、干燥备用 ; 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 ; 工作台面、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并进行空气消毒 ; ( 7) 操作和清洗内窥镜时应穿防渗漏工作外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