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综述内容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方面,更有其独特的“阵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 专业认识模糊不清 1. 专业认识模糊不清 ,专业规范问题尚未较好解决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基本范畴的理解,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 至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规范及界定仍然没有解决。 而专业认识模糊不清,突出表现在对“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界定存在较大的认识上的分歧。 针对这一问题,王敏教授指出正因为我国“公共事业”这一概念的形成是传统与现代、本国与外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所以,人们在对“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界定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进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产生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 由于对“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缺乏统一的、有权威的、明确的界定,致使人们对公共事 业管理专业认识模糊不清,这将不利于公共事业管理这一新兴学科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办学的过程中,表现最突出的莫过于低年级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感到迷茫和对自己毕业后的前途感到担忧。 [5] 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规范的问题李燕凌等在文献中提到: 2020 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东北大学召开了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明确提出了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要首先解决专业基本规范和基本课程的思路,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赞同,但这次会议最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此后这一工作一直没有明显进展。 [6] 狭窄 对于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鲁汉玲副教授 [8]指出目前的情况是,虽然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不同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却大相径庭。 有些学校将专业和方向混淆在一起,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自己也不清楚;有些学校则依据自己的优势学科来定位培养目标,使得人才培养目标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 持此观点的还有宋桂芝与洪瑾等学者。 很显然。 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范同较窄,并且和原来各综合类、师范类、艺术炎、医药卫生类等院校的某 些 专业有某种程度的重复,而要真正体现教育部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又 是 非常难的。 [8] 目前还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将教育部所列的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八个专业方向开齐。 5 3. 课程设置不规范 课程设置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1)课程设置杂乱,核心课程不突出 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问题,鲁汉玲副教授提出目前的情况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作为一个新办专业,国内没有师资,基本都是从相近专业转行过来的,在这种情况下,课程设置不可避免地受教师原来教学经历和经验的影响,所设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某些相近专业的痕迹。 [20] 另外,方正松还提出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高校在 办学方向上专业特色并不明显,专业培养方案不科学。 课程设置杂乱,包括政治、经济、管理、法律、教育、文化、社会学等种类课程,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 不利于学生把握专业方向和积累专业知识。 各高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 专业核心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关系以及必修课与选修课关系也未理顺。 专用核心课不突出。 选修课比例过小。 [23] ( 2) 教学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在徐敏江等学者的调查分析中指出:湖南农业大学也积极筹建公共信息平台,以建设“电子政务实验室”为中心,加强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增强 高校为政府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但这些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困难。 另外一些高校则沿袭原有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老办法,如某些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与原来的教育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13] 针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的问题,王敏教授 [5]则指出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教师自身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缺乏实践经验;二是实习基地缺乏,有的即便在地方有关部门建立了教学实习 (实训 )基地,也存在着流于形式的现象;三是学 生对教学实习 (实践 )存在怕吃苦、不重视的现象。 持此观点的还有高建华,磨玉峰 [18]等学者。 ( 二 ) 师资力量和教材建设薄 弱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 师资力量和教材 建设仍然有着很大的问题。 1. 师资力量薄弱 针对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李燕凌等指出 目前全国各高校基本上还没有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一些高校开展了 MPA研究生培养,但由于研究生培养专业方向性较强,针对“教育部 5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师资的培养显得“先天不足”。 不少高校以原有的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基础。 [3] 另一方面,各校又 普遍感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人员增长“过快”,真正的专业教师没有,而转行的教师太多,一旦专业发展萎缩,这部分教师将成为学校的“包袱”,持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对本专业发展前景的忧虑。 [3] 2. 教材建设严重滞后 对于教材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 李燕凌等指出 目前在全国较大范围内开展较高规格的公共事业管理教材建设的科研课题并不多见,在教育部高教司立项的课题,主要有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主持的“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列入的专门课题,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主持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 改革工程”中列入的“综合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的专项课题等。 [2] (三)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正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专业界定模糊,课程设置不规范等问题,最终导致了这一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而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李燕凌等提出以下的观点: 首先,本专业缺乏明显的特色,专业性不强,不具备不可替代性,就业方向也不明确。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表面上就业领域广泛,实际上还 6 要落实在上述具体的领域,要和上述专业毕业的学生竞争,其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 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国内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是为了适应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建立而产生的,但如此的发展速度,大大超出了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与目前的人才需求脱节。 第三,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有本科层次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3] ( 四 ) 高校间 缺乏 联系 及 政府体制改革 不成熟 1. 专业建设还处于各办学单位分散、自发发展阶段.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 针对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情况王敏教授 指出:在 各办学单位普遍反映的师资培养、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信息交流等涉及专业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急需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机制以动员全国各办学单位的力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解决专业建设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5] 2.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不到位,制约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另外,针对高校之外的、社会上的问题, 王敏教授 则提 出:如果事业单位的改革长期滞后,既不利于我国公共事业自身的发展,又会影响政府职能转换,进而影响整个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同时也制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因为高校办学培养人才是为社 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对高校明确办学目标和方向、完善课程体系以及学生就业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5。关于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综述
相关推荐
地新建且不违背《土地法》一户一宅规定的,由乡、村制定评审办法,规范后准予续建。 已建成的补办确权手续。 乱挖山地,以牟利为目的变相非法搞地下房地产开发的,对城市规划有重大影响或危害防洪、消防、供电安全的,在政府收储计划中或正在收储土地上为骗取拆迁补偿款的“两违”建筑无论建成与否,一律由市政府组织予以拆除。 对以牟利为目的搞地下房地产开发的“两违”人员,按照《刑法》有关规定
镜手术必须按《全国消毒技术规范》之要求建立清洗、消毒与灭菌程序及效果检测登记本。 六. 凡参加内镜手术的医护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即内窥镜培训证书),内镜清洗时必须有个
社财产管理不到位 ,账实分离 ,会计核算游离于资产管理之外。 (三 )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往往把高效率和高效益混淆 在许多时候 ,各报社往往习惯按照报纸 的发行量划分和核算成本 ,通过提高发行量来降低单位出版物分担的固定成本。 如此 ,发行量越大 ,出版物所分摊的成本就越低 ,报社的利润就越高。 这种做法导致报社不问市场需求 ,会加大成本支出 ,增加报社和财政的负担。 三、报社成本管理对策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管理会计自身不完善 .................................................................................
管企业所需信息的需求。 它侧重于监督实务指标 评价业绩及业绩做出的预期。 2 印度 管理会计的运用 印度主要以 传统的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制度,预算编制,方差分析和责任会计, 用来适应 管理人员的传统生产环境。 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 20 世纪80 年代 , 一个主要的批评 是 管理会计所使用的技术 —— 分配间接费用 到 产品 /服务。 传统产品成本核算系统使用量的措施
人员培训基础上,定期不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各种财务软件操作技能培训,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四是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加强网络版财务软件的资产管理系统的运用,按规定按要求对全市系统资产的购置、处置等事项进行管理,同时,加大资产盘点管理,促使帐帐相符、帐实相符,资产管理步入了规范化轨道。 二、当前 全 市国税系统财务管理 存在 的问题 (一 )预算管理不到位。 一些基层单位 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