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与处理总复习资料(自考行政管理专业内容摘要:

可以由会议作出,也可以由领导机构在职权范围内作出; 2 内容的范围不尽相同,决议多半针对全局性问题作出决策,而决定既可解决全局性问题,大部分也解决具体事项; 3 发布形式不尽相同,决议以会议名称发布,决定也可以会议名称发布,但多半以机关名称发布。 指示: 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指导工作的公文。 指示的特点: 1 针对性; 2 原则性。 指示的类型: 1 涉及全局问题,带普遍性的指 示; 2 涉及局部问题,带特殊性的指示。 指示的写作: 1 标题由发文单位、事由、文种组成; 2 正文由指示根据、指示事项、执行要求组成。 意见: 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发表的对工作有指导性质的公文。 意见的类型: 1 直接指导型; 2 批转执行型。 第六章 机关法定公文的写作(中) 公告: 是机关、团体向公众宣布重要事项的告知性文件。 通告: 是机关、团体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事项的告知性文件。 公告和通告的特点。 1 公布的公开性; 2 事项的重要性; 3 操作的严肃性。 公告与通告的差异有。 1 发布的范围不尽相同,公告涉及的范围广,通告涉及的范围小; 2 公布事项的重要性不同,公告都是比较重大的事情,而通告次于公告,在其适用范围内,才是重要的事情。 公告和通告,按其内容的性质,都可分为。 1 涉及法定事项的公告、通告; 2 知照性公告、通告。 公告、通告的写作。 1 符合权限,一事一告; 2 内容明确,语气庄重; 3 注意格式 (公告、通告的标题有四种形式: a 发文单位加事由加文种; b 发文单位加文种; c 事由加文种; d 只有文种)。 公报: 是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 件的告知性文件。 公报的特点: 1 内容的公开性; 2 内容的重要性; 3 发布机关的权威性。 公报和公告的区别。 1 从发布机关来说,党的领导机关多用公报,政府机关多用公告; 2 从内容来说,宣布单独事件多用公告,发布会议情况、谈判情况、统计情况多用公报; 3 宣布要有关人员遵守的法定事项,用公告而不用公报。 公报的类型有: 1 会议公报; 2 统计公报; 3 外交公报。 公报的写作 要求。 1 会议公报因发布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写法; 2 统计公报必须由国家各级统计部门或国家制定的机构发布,任何机构不 得随意发布全国性、地区性的统计数字; 3 外交公报涉及对外关系,其发布应遵循法定的审判手续和途径。 通知: 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 通知的类型: 1 发布性通知; 2 批转性通知; 3 转发性通知; 4 指示性通知; 5 任免性通知; 6 事务性通知。 通知的用途。 1 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通知应该知道或者办理的一般事项用通知; 2 发布某些行政法规或者对下级机关工作有所指示,按照内容不适宜用命令或指示发布的,用通知发布; 3 国务院和各 部、各委员以及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的秘书工作部门,转达它的领导机关的会议通过的文件和领导上的指示用通知; 4 平行机关和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互相通知需要知道的事项用通知。 通报: 是在一定范围内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事项的告知性文件。 通报的特点: 1 周知性; 2 指导性。 通报的类型: 1 表彰先进型; 2 批评错误型; 3 传达事项型。 表彰先进和批评错误是通报特有的功能。 第七章 机关法定公文的写作(下) 报告: 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情况的陈述性公文。 特点: 1 重陈述; 2 有主见 类型: 1 按内容涉及的范围,可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 2 按行文的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 写作: 1 陈述事实要清楚扼要; 2 表达观点要精炼清晰; 3 语言要简洁朴实。 请示: 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的报请性公文。 特点: 1 超前性; 2 说明性; 3 单一性。 类型: 1 请求批准类; 2 请求帮助类; 3 请求批转类。 写作: 1 要遵守行文规则; 2 理由要充分,要求要合理; 3 格式要正确,语言 要得体。 批复: 是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指示性公文。 特点: 1 针对性; 2 指导性。 类型: 1 表态性批复; 2 指示性批复。 写作: 1 要先回应后批复; 2 态度要鲜明,措辞要明确; 3 要及时批复。 函: 是机关之间办理日常公务的交往性公文。 特点: 1 形式灵活,适应性强; 2 务实性强。 类型: 1 商洽函; 2 问复函; 3 请准函; 4 知照函, 写作: 1 一事一函,直陈其事; 2 语言要平实、亲切、自然。 会议纪要: 是记载会议情况和精神用以公布或传达的纪实性文件。 特点: 1 纪要性; 2 约束性; 3 知照性。 分类: 1 决议性; 2 协议性; 3 研讨性。 写作: 1 会议纪要一般是在会议结束后起草的,经主管领导人签字同意才算定稿; 2 会议纪要的标题最常用的形式是“会议名称加文种”,但中间可以省去“会议”二字; 3 会议纪要的正文一般分为会议概括、会议内容、结束语三部分; 4 会议纪要由会议主持机关撰写,可以在最后署机关名称和 撰写日期,也可以只在正文中写出主持机关,不另外署名。 条例: 是由党政领导机关制定和发布的系统规范某一方面工作、活动、行动等的法规性公文。 分类: 1 党的中央机关制定的条例; 2 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条例; 3 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条例。 规定: 是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规范某方面工作的规章性公文。 分类: 1 党内规定; 2 法规性规定; 3 一般性规定。 条例和规定的写作。 1 草拟条例和规定要遵循下列原则; 2 起草条例和规定, 应当对现行内容相同的法规进行清理,如果现行的法规将被起草的法规所代替,必须在草案中写明予以废止; 3 条例和规定的内容用条文表达,常见的有“章条式”和“条款式 ”两种; 4 语言要准确、严密。 草拟条例和规定要遵循的原则有。 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搞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符合宪法和法律,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3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 贯穿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 第八章 机关其他常用文书的写作(上) 规章类文书: 是规范工作、活动、行为等的法规、规章制度 类文书,适用于党政系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组织机构。 内容有:条例、规定、办法、实施细则、章程、规则、守则、制度、公约等文种。 特点: 1 内容的规范性、 2 执行的强制性、 3 制定的程序性。 类型: 1 办法; 2 实施细则; 3 章程; 4 守则。 计划类文书: 指机关团体为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任务,对目标达到、任务完成前特定时段工作的设计和安排。 内容有:规则、纲要、计划、安排。 作用: 1 下情上达; 2 上情下达; 3 统一自身步调。 特点: 1 目标的前瞻性; 2 操作的预想性。 类型: 1 规划类; 2 计划类; 3 安排类。 写作要求: 1 分析情况要认真细致; 2 确定目标要实事求是; 3 措施步骤要切实可行; 4 条目要分明,语言要简洁。 一个完整的计划包括。 1 现状分析; 2 目标和任务; 3 主要措施; 4 实施步骤; 5 执行要求。 总结: 是机关团体在实施计划或完成任务之后,对已做工作进行概括及评估的文书。 作用: 1 下情上达; 2 提高自身。 特点: 1 回顾性; 2 经验性。 类型: 1 综合性总结; 2 专题性总结。 写作: 1 回顾工作情况要实事求是; 2 总结经验教训要着眼未来; 3 纲目要清晰,文风要平实。 调查报告: 是针对现实中发生的较重要的问题,作专门调查后,利用调查材料写出的书面报告。 作用:提供真实的社会情况,为制定政策、贯彻政策、宣扬先进、揭露阴暗、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服务。 特点: 1 针对性; 2 纪实性。 类型: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作用分, 1 新闻性调查报告; 2 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