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财政扶持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和有机农场租地 20xx 多亩,租期 40 年,前十年亩租金 400 元(一次性支付),此后要逐步上调到 1000 斤小麦,目前已付土地租金 800 多万元,建 20 个大棚投入 760 万元,后期 1700 亩沉沙地的土壤改良和水利设施建设还需 要大量投入。 其二是自然风险大、潜在损失大。 小规模农户即使全部绝收,损失也不是很大,而规模经营主体则完全不同,他们几乎把全部身家都压在农业经营上,一旦出现巨灾,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规模主体特别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 目前,主要的大田作物和部分养殖业已经有了政策性保险,但一些区域性特色产业保险或者没有或者刚起步。 作为县域内重要农业产业,齐河和武城的辣椒、蔬菜、食用菌等都没有保险。 齐河县美东现代农业公司花 3600 万建了 600个大棚, 20xx 年在德州市开展设施农业保险试点时,公司拿出 5 万元为大棚投了保,后来一场大 风将部分大棚掀起,获赔 20 多万元,公司更加深感设施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其次,金融保险机构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顾虑重重。 原因大致也是两点:其一是农村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 美东公司的大棚每个投入 6万元,但不能用于抵押,流转的土地使用权也不能抵押,农业发展资金主要靠自己的羊毛衫厂每年 1000 多万元利润,或以羊毛衫厂来抵押贷款。 齐河县农行行长杨晓立介绍说,种粮大户的机械设备抵押率只有 20%,即价值 100 万元的机械设备最多能贷款 20 万元。 至于生猪、奶牛等,更不能作为抵押物。 如果大户之间联保贷款,最多也只能贷款 20 万元,仍有很大缺口。 其二是农业保险发展面临多方面制约因素。 除了自然风险大,操作成本高、程序繁琐也是保险机构颇感头痛的事情。 中华财险德州支公司王经理介绍,目前农业保险费率偏低,经营风险高,而且由于涉及千家万户小农,承保的面积、保费、保额、户数、投保人、一卡通号等数据都需要逐一核实无误,工作量太大,公司和政府部门都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核损定损理赔的压力很大。 财政保费补贴周期长,一般年底前才拨付,而公司此前要按规定提取风险准备金,有可能造成公司现金流中断。 (三)补贴政策的导向功能在很多地方正在弱化 农业“四补 贴”政策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刺激粮食生产而言,目前政策导向功能在很多地方已经逐步消退。 像 第 5 页 共( 10) 页 其他许多地方一样,中央财政支付的农业补贴在山东也变成了人人有份的普惠制收入补贴,不能有效起到激励粮食生产的作用。 对规模种粮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地方财政上。 为支持种粮大户发展,山东省按照财政部开展种粮食大户补贴试点工作的要求,细化实施方案,将粮食种植面积 300 亩及以上(其中小麦或水稻面积 150 亩及以上)的大户纳入补贴范围,对 4000亩以下的大户每亩补贴 230 元, 4000 亩以上的每户给予定额补贴 100 万元,补贴资金与建设改造农田水利、晾晒、仓储设施,购置农业机械设备、农资等挂钩,实行报账制。 虽然中央财政给上海的农业补贴较少,但上海通过加强配套等措施加大对家庭农场的补贴支持力度。 松江区政府对全家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的老年农民(男 60 岁、女 55 岁以上)每人每月给予 150元养老金补贴,鼓励农民自愿转出土地,稳定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关系。 20xx年 3 月份之前,区财政对种植水稻的家庭农场每年每亩给予 200 元土地流转费补贴;从 3 月份开始将其改为奖励补贴,奖励范围有家庭农场粮食高产竞赛、秸秆还田、农机直播、新农艺新技术推 广、生产考核等,与考核结果挂钩。 此外,市、区财政对家庭农场按农机总价的 50%~70%进行补贴;家庭农场的水稻保险保费全部由区财政承担。 (四)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速度。 在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情况下,农户往往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提升的情况下,如果土地流转关系稳定,新型经营主体有积极性去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但需要政府帮助解决投入问题。 王成亮流转的 11 个村的土地中只有 3 个村的 3000 亩地能浇上黄河水,其他 1 万亩土 地都不具备灌溉条件,如果全部进行水利设施建设,还需要投入 20xx 多万元。 对于土地流转合同期限很短的规模经营主体来说,一般没有积极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这又直接影响他们的产出效率和经营效益。 多数农业基础设施外部性强,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以改善。 在松江区,政府近几年在农业基础设施上累计投入 2 亿多元,在水利设施、机耕道、耕地整治等方面,大大改善了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家庭农场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家庭农场只需竞争耕地经营权即可,不必为农业基础设施担心,甚至不必为建猪舍投入一分钱。 齐 第 6 页 共( 10) 页 河县 20 亩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在各级财政投入下,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生产条件远远好于县内其他地方。 但武城县作为贫困县,无力加大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比齐河县相差不少。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国家需要在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上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缺乏具有相应素质的人才 与传统一般小农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体现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装备等方面的集成上。 随着经营规模扩大,新型主体普遍感到知识技术欠缺和人才储备不足。 种粮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特别是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一方面强烈感到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也求贤若渴。 在齐河和武城,食用菌生产是一大产业,但人才较为缺乏。 丰裕食用菌有限公司高民介绍,目前食用菌产业缺乏实用型技术人才,农业院校的食用菌人才培养太少,现有许多从业人员是学微生物的。 松江家庭农场主李春风虽然只种粮和养猪,而且参加过政府部门组织的 小麦种植、生猪饲养、土壤施肥等多项培训,并获得好几本证书,但他仍然感到自己在农业技。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财政扶持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