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内容摘要:
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比例、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具备常见、多发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 院应能开展中风病、头痛、眩晕、失眠、口僻等常见脑病的诊疗。 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疑难和危重脑病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在开展常见脑病诊疗技术基础上,鼓励门诊和病房 11 使用中药饮片,开展中药内服、外治、穴位注射,针灸,养生康复等中医诊疗特色技术,如中 药熏洗 、 经络导平治疗 、离子导入、红外治疗等,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疾病复发率。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临床指南和中医临床路径,结合各专科的临床实际,形成本科室重点病种的诊疗方 案,并应用于临床。 定期对本科室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 执行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提高上级医师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的水平。 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 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 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 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诊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变化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 脑 肾病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 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肾 脑 病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脑病医院的中医脑病临床科室亦可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脑病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 12 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3 附件 :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医学心悟 》) 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 3.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 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 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 6.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 7.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 》) 8.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 11.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 12.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13.导痰汤(《妇人良方 》) 14.涤痰汤 (《证治准绳 》) 15.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 1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 17.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 18.定志丸(《重订严氏济生方 》) 19.独参汤(《景岳全书 》) 20.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 2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22.二妙散(《丹溪心法 》) 23.二阴煎(《景岳全书 》) 24.七福饮(《景岳全书 》) 25.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 26.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 27.葛根汤(《伤寒论 》) 28.归脾汤(《济生方 》) 29.河车大造丸(《医方集解 》) 30 麻子 仁丸(《伤寒论 》) 31.化痰通络汤(《临床中医内科学 》) 32.肾气丸(《金匮要略 》) 33.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 34.黄连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 35.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 36.交泰丸(《韩氏医通 》) 37.保和丸(《丹溪心法 》) 38.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39.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 40.羚羊角汤(《医醇賸义 》) 41.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4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 43.六郁汤(《医学入门 》) 44.龙胆泻肝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 4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 》) 46.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 47.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 48.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 》) 49.理中丸(《伤寒论 》) 50.杞菊地黄丸(《医级 》) 51.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 52.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 》) 53.清热化痰汤(《证治准绳 》) 54.清营汤(《温病条辨 》) 55.左金丸(《丹溪心法 》) 56.生脉散(《内外伤辨惑沦 》) 57.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58.四逆汤(《伤寒论 》) 59.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 》) 60.参附 汤(《正体类要 》) 61.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62.四妙丸(《成方便读 》) 63.四逆散(《伤寒论 》) 64.四味回阳饮(《景岳全书 》) 65.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66.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67.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 68.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 69.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 70.天麻丸(《太平圣惠方 》) 71.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 72.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 》) 73.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 74.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 75.吴茱 萸汤(《伤寒论 》) 76.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 7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 78.香砂六君 14 子汤(《时方歌括 》) 79.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80.小柴胡汤(《伤寒论 》) 81.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 》) 82.星蒌承气汤(《临床中医内科学 》) 83.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 》) 84.增液汤(《温病条辨 》) 85.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 86.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87.右归丸(《景岳全书 》) 88.右归饮(《景岳全书 》) 89.越鞠丸(《丹溪心法 》) 90.珍珠母丸(《 普济本事方 》) 91.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92.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 93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 94.指迷茯苓丸(《备急千金要方 》) 95.五苓散(《伤寒论 》) 96.朱砂安神丸(《医学发明 》) 97.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 98.济川煎(《景岳全书 》) 99.左归丸(《景岳全书 》) 100.左归饮(《景岳全书 》) 15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 征求意见稿 )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 突出中医特色, 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 医医院心血管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 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心血管病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应在心血管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心血管病科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继承、 创新 和 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 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 院心血管病科的指导和监督, 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心血管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心血管病科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应开设门诊,条件允许可以开设胸痹心痛(冠心病)、眩晕(高血压病)、心衰病(心力衰竭)、心悸(心律失常)等专病门诊。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应开设病房及心血管病重症监护病房。 第八条 中医医院心 血管病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应设置普通病房,抢救室或心血管病重症监护病房( CCU)。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病房可以开设中医特色治疗室、心功能检查室(心脏超声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运动平板检查等)。 第九条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 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针灸器具(针灸针、艾条、 16 刮痧板、拔火罐等)、中药浸浴设备等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超声心动仪、心电监护除颤仪、螺旋 CT,有条件的三级中医医院可以配备 数字剪影血管造影( DSA) 及射频消融设备。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对于门诊、普通病房、重症监护室应实行一体化管理。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中药浸浴、针灸、注射、耳穴埋籽、 舌操 等中医特色治疗以及心电图、心电监护除颤仪、心脏超声等心血管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医师队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 不低于 60%, 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 心血管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 , 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 段 无人才断档。 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医生应接受过中医心血管病科专科训练,掌握中医学和心血管病学的基本理论、基 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中医心血管病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室主要病种诊疗方案、临床指南、临床路径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 200首方剂,重点掌握 100 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心血管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心肺复苏术。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具备常见心血管病科急症和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 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危重和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诊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心血管病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心血管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临床指南、临床路径和基本诊疗技能、抢救技术,心血管病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进修、跟师、参加学习班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 17 诊疗技术方法、名 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新技术、新方法、中医心血管病科科学研究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心血管病科专病诊疗特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急症、疑难、危重心血管病的诊疗技术方法,开展中医心血管病科常见病症临床难点的科学研究。 掌握中医心血管病专业最新学术动态及最新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心血管病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 2 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具有一定的行 政管理能力者担任。 三级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心血管病专业10 年以上工作经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级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心血管病专业学习和工作 10 年以上经历和中级及以上中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七条 执业医师人数在 10 人及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肾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心血管病科专业。中医医院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相关推荐
、 计划生育手术床(包括手术器械) 、 冲洗车 、 阴道镜 、 人流吸引器 、 超声诊断仪 、 超高频电波刀 、 消毒隔离器械柜 二、三 级中医医院 妇 科设备配备目录 妇科检查台 、 计划生育手术床(包括手术器械) 、 冲洗车 、 阴道镜 、 人流吸引器 、 超声诊断仪 、 超高频电波刀 、 超声聚焦治疗仪 、 盆腔炎治疗设备 、 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 、 输卵管通液仪 、 坐浴器 22 附件
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有产科的科室参照执行。 第三十四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妇科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 民族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1 附件 1 中医医院 妇科 设备配备目录 一、 二级中医医院
科、消化科(脾胃病科)等。 专家签名 ___________ 检查时间: 2020 年 ___月 ___日 20 附表 临床科室中医诊疗方案检查记录表(一) _____ 市 __________中医医院 科室 1 序号 检查记录 扣分方法 分值 实得分 扣分原因 1 常见病或优势病种名称:( )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制定情况 制定( )未制定( ) 未制定中医诊疗方案,每个病种扣 5
) 40.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41.补中 益气汤(《脾胃论》) 42.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 诀 》) 43.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44.小蓟饮子(《济生方》) 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46.固真汤(《证治准绳》) 47.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48.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49.麻黄汤 (《伤寒论》) 50.炙甘草汤(《伤寒论》)
医古籍进行信息化管理 ,以便更好的学习和继承传统医学知识。 目前许多医院档案人员正规编制少 ,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学历参差不齐和知识结构不合理 ,只能进行一般工作。 这种管理体制上的弊端造成医院档案无法自主进行在职人员新旧更替 ,人员结构得不到优化 ,专业的档案学、医学和外语人才匾乏 ,尤其是专业的中医学档案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直接制约中医医院档案各方面发展。 物力的匮乏。
工作的需要,定期组织中层管理人员、基层业务骨干到国内知名物业管理小区、香港等地参观学习,开拓视野。 专题研讨会:组织管理人员就日常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典型案例举行专题研讨,总结探讨出较好发管理途径。 岗位轮训:主要是通过不同岗位管理人员的双向交流,培 养一专多能,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鼓励自学: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岗位相关的各类专业技术知识,倡导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