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系统知识内容摘要: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系统知识 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 授 课 纲 要教学目的: 从公司活动的角度,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收购、兼并活动的一般内容,理解企业重组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公司在特定背景下收购、兼并方案的设计方法要点,掌握具体企业重组的方案设计和实施要领。 教学对象: 具有:一定企业经历或间接阅历的 授课:一学期,20周,2节 /周,共 40课时。 第一篇 导 论 第 1章 企业并购、重组的简述 第 2章 企业理论与并购、重组行为第 1章 企业并购 、 重组的简述 主要内容:简介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及历史演进。 第 1章 企业并购、重组的简述一、企业并购、重组类型二、企业并购、重组历史 企业并购、重组的定义:发生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产、负债、业务、机构以及人员的重新安排,导致一些企业对资产、业务等控制范围的扩大,这类行为可以称为企业的并购、重组,或简称为企业购并。 一、企业并购、重组类型企业购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一)按行业(产品市场)分类横向购并、纵向购并、混合购并。 一、企业并购、重组类型(二)按出资方式分类1、现金购并,换股购并;2、杠杠式收购、非杠杠式收购。 一、企业并购、重组类型(三)以股票市场上的行为分类1、善意收购,敌意收购;2、要约式收购,非要约式收购。 一、企业并购、重组类型(四)以公司存续状态分类1、吸收式(购并)2、新设式(合并)二、企业购并的历史(一)美国企业购并伴随着美国工业的成长史,美国的企业界出现过五次大规模的购并浪潮。 其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特点: 一)美国企业购并2、二十世纪 20年代特点: 品扩张兼并、市场扩张兼并等形式; 、二十世纪 60年代特点: 一)美国企业购并4、 二十世纪 80年代特点: 府的其它社会政策支持; 一)美国企业购并5、 二十世纪 90年代特点: 二)其它发达国家的企业购并 日本特点: 洲等进行跨国兼并。 英国特点: 模、效果逊于美国;二)其它发达国家的企业购并 其它欧洲大陆国家德、法、荷、意等国:1、私有化浪潮与兼并收购交织;2、跨国兼并较多。 (三)中国的企业购并 对中国大陆企业购并的考察,只能是最近十年的情况。 考虑的香港与祖国大陆在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方面的联系,特别是香港金融市场及金融活动对祖国大陆的影响,有必要先考察香港近二十年的企业购并状况。 (三)中国的企业购并 香港 80年代以前的企业购并特点: 业结构升级; 香港 80年代以来的企业购并特点: 本市场机遇;三)中国的企业购并国内的企业兼并 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兼并 上市公司对其它企业的兼并 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兼并第 2章 公司理论与并购 、 重组行为 主要内容简介: 公司理论与企业并购、重组行为的联系。 一、公司理论 企业存在的经济意义 企业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行为一、公司理论 企业存在的经济意义交易成本理论生产成本理论契约集合理论一、公司理论企业的组织结构1、横向组织结构、纵向组织结构前向关系组织; 后向关系组织。 一、公司理论企业的组织行为1、企业行为中的相关主体2、所有者与管理者3、企业利害关系各方4、企业投资及财务的决策企业的组织行为1、企业行为中的相关主体 所有者、管理者、员工; 供应方、顾客、债权人; 其他企业的组织行为2、所有者与管理者 所有者的监督问题监督成本,分享机制、等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决策机制的选择(权力、程序等的制度规定)企业的组织行为3、企业的其他利害关系方 员工、供货方、顾客、债权人等除了明示的契约内容以外,还有一些隐含的要求权。 利害关系方对隐含要求权的理解问题 还有一些利害关系方公用事业服务、政府服务、社区服务、工会、行业协会,等等。 企业的组织行为4、企业投资及财务的决策需要面对下列问题作出判断和选择 : 怎样的组织形式 怎样的代理关系 不同的资产可塑性 不同的无形资产状况二、企业购并与公司战略 购并的目的与动机 企业发展战略购并的目的与动机 购并目的通过购并,使企业增加竞争力、创造竞争优势、增加股东财富。 购并动机不同的角度:1、企业的动机2、管理层的动机购并动机 企业的动机(股东整体利益的动机)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及商业目标,展开的实现手段和步骤。 管理层的动机1、追求规模(自身利益)2、发挥才智3、降低经营风险4、避免被购并风险(二)企业发展战略基于对宏观经济、社会局势和自身状况的判断,企业为其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总体性、纲领性的中长期计划安排。 工作的重心是什么。 1、行业及产品方向的选择;2、技术方向及线路的选择;3、投、融资方式的选择; (二)企业发展战略 中国的实践1、临不同的战略要求;定不同的战略选择;定不同的战略安排。 2、解、执行)。 第二篇 企业的价值 第 3章 企业价值的一般分析方法 第 4章 企业价值的差别判断方法 第 5章 企业价值的再造第 3章 企业价值的一般分析方法一、从企业自身状况考察二、从企业所处行业考察 主要是从企业自身角度的考察,主要的分析资料也是依赖于企业提供和外部收集的财务资料。 一、从企业自身状况考察(一)规模; (二)效益;(三)效率; (四)技术;(五)产品; (六)资产质量;(七)债务及其它。 一、从企业自身状况考察(一)规模 生产能力的规模1、自身拥有生产能力;2、实际控制生产能力。 销售能力的规模1、近期销售额(实现量、变动趋势);2、已有销售网络(网点数、覆盖面)。 一、从企业自身状况考察(二)效益 利润总量利润总额、净利润、主营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 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税前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 一、从企业自身状况考察(三)组织效率 生产效率劳动力效率、材料消耗效率、设备使用率、 营销效率营销费用率、销售折扣率、单位销售人员销售额、 一、从企业自身状况考察(四)技术状态 现存的技术开发能力 现存的技术队伍状况(五)产品状况 目前的市场占有率 主营产品的市场进入门槛资金、技术、政策(特许经营)等门槛一、从企业自身状况考察(六)资产质量 固定资产厂房的实际成新度、设备的技术保值度、资产的通用性、 流动资产库存(账物相符、物损程度)、应收帐款(独立调查)、 无形资产资产的估值、资产的完整性、 一、从企业自身状况考察(七)债务及其它 债务的总量、期限结构收购对象的债务总量、特别是近期需偿还的债务量,是制定收购方案中重要的财务问题之一。 或有债务企业担保、潜在的付款事项、潜在赔款的经济纠纷、 其它纠纷股东与管理层的纠纷、管理层与员工的纠纷、技术纠纷、销售纠纷、 二、从企业所处行业考察 行业发展的前瞻性考察行业生命周期的四阶段:1、幼稚阶段; 2、成长阶段;3、成熟阶段; 4、衰退阶段。 二、从企业所处行业考察 行业内企业经营组织模式的特点1、行业门类差别与组织模式的差别如:工业与商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等等, 由于行业的差别,其组织模式有较大差别。 2、制造业中加工工艺及设备特点这一特点影响着企业组织的可分拆性。 3、商业、服务业的组织模式趋势:品牌、连锁 二、从企业所处行业考察 关于 “ 品牌 ” 运用的讨论1、品牌外溢效应 “ 赢家通吃 ”2、品牌的形成真实的打造,必要的宣传 第 4章 企业价值的差别判断方法 主要内容从兼并重组的主动 、 被动方 , 从所处的不同行业 , 从企业的规模 、 技术状态及在行业中的地位差异 , 从地区经济环境的差异 , 介绍并购重组中的价值差异性判断方法。 第 4章 企业价值的差别判断方法 从购并双方的互补性看企业价值差别 不同的被收购对象之间的企业价值差别 不同的被收购对象之间的地区价值差别一、从购并双方的互补性看企业价值差别 考察双方的互补性如何。 是否能够形成较好的协同效应。 细致考察在:规模、效益、组织效率、技术及产品、等等方面,双方的互补性如何。 二、不同的被收购对象之间的企业价值差别 购并目标企业的价值比较1、企业的运营成本不同企业之间:工资水平、物耗水平、 的比较;2、企业的区位优势比较不同企业所处的地区对企业的:运输成本、销售成本、 的影响比较。 三、不同的被收购对象之间的地区价值差别 购并目标企业间的地区社会环境比较1、当地政府的行为习惯对外地企业是否比较负责任。 政府机构办事效率如何。 是否有较大的额外负担。 2、当地社会市场化意识程度出现矛盾后,各方是否比较习惯用公认的市场化方式解决。 3、当地百姓的民风、民俗是否对企业有依赖。 有排斥。 价值评估与价值形成分析一、评估方法(一)评估方法的基础 净现值法 内部收益率法 价值评估与价值形成分析(二)常用的测量模型 实体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基本思想 :公司价值(股本价值)业务价值债务价值优先股等的要求(注意:公司业务又有单一业务、多重业务之分)计算公式 :价值预期内现金流量现值预期之后现金流量现值(连续价值) 价值评估与价值形成分析 经济利润模型价值投资资本预计经济利润现值 进一步的变形:净利润折价模型( 值股东权益帐面值预计超出资本成本的净利润现值 价值评估与价值形成分析 经济增加值、 市场增加值经济增加值( 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市场增加值( 总股本市值帐面股本资本两者关系:i/(1+k)i 价值评估与价值形成分析二、价值形成分析 实体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提示价值决定因素:自由现金流量(毛现金流量总投资) 1、投资回报率;2、增长率(销售收入、利润、资本)。 价值评估与价值形成分析 经济利润模型的提示价值决定因素:资本投入;未来利润及其时间分布; 价值评估与价值形成分析 经济增加值( 市场增加值( 的提示与讨论1、区别:过去的 未来的 现实的 理论的 2、对青岛啤酒、长虹、科龙等公司的 何理解。 3、对美国通用电器( 司的 如何理解。 4、对银广夏的 算,以及其后的尴尬,说明了什么。 价值评估与价值形成分析三、公司价值评估的具体步骤(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