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自评报告内容摘要:

导人员。 ( 4)实验讲义和指导书 管理系与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并能够针对课程内容和实习要求制定专门的实习指导书。 此外还编写了《案例教学指导书》。 (四)教学效果(参见附件十四) 41 主要教学环节质量 ( 1)辅导课情况 本课程除主讲教师讲授之外,还有助教承担课程辅导。 ( 2)作业、习题、实验报告、总结等情况 本课程任课教师都能够认真批改作业,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良好。 教师对作业的批改量达到 100%,并将批改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 ( 3)考试与考核情况 11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包括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等方面。 因此考试与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 实行教考分离;学生平时成绩占 50%的比例,期末考试占 50%的比例;对期末考试的题型、考试的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进行调整。 我们提出的学生学习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 2 个一级指标, 10 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的状态最高分值各不相同,总计 100 分。 各个二级指标的得分总和就是学生的总评分,记入学生成绩单。 为了掌握学生平时学习的总体情况,要求学生填写《期末学习总结表》,宿舍长作为学习小组长和学习委员都 要签署意见,并对该同学平时学习的情况进行打分(分优、良、中三级)。 此表在期末考试前上交,作为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 4)课外教学指导 针对教学需要,聘请企业领导和专家、教授定期为学生举办管理学讲座;认真组织,指导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显著。 42 讲课质量 ( 1)课程讲授效率 在规定的学时内,能高质量的完成本课程的全部教学要求。 ( 2)讲课质量 本课程所有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富有启发性,能够向学生传授国内外最新学术信息,借助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 3)教学态度与教书育人 任课教师能够做到备课认真、充分、规范;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为人师表;随时了解掌握学生情况,严格要求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主动开展教育工作,做到了教书育人。 43 综合评价 设计了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实行这样的改革是对教师与学生的尊重,是公平、公正的;能引导教学的方向,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激励的有效作用;是从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的应付考试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的重要途径。 ( 1)后续课程评价 通过对 学生和其它课程任课教师的追踪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基本要求的内容,对理论有较强的灵活运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 2)毕业班学生反映 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学生掌握了本课程基本内容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能力与素质。 任课教师能做到教书育人,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绝大多数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12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质量工程。 由于研究者水平、时间和经费的局限,尚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国外原版管理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做得不够,更缺乏对不同国家管理学教材的比较分析。 (二)对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的分析与研究做得不够。 (三)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和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内容体系的分析与研究做得不够。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需要积极开展新的探讨性研究。 六、自评方式与评估结果 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管理系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河北省高等学校精品(优秀)课程评估方案(试行)》。 在此基础上成立专门小组,根据方案所制定的标准,对《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逐项进行了认真评估。 为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学校教务处又组织专家和督导听取课程建设小组的汇报,到教室听课,查看资料,收集各方面的反映,对评估结果进行了严格复审。 经过管理系评估和教务处严格复审,一致同意自评总分为 分 (其中 A 级指标 98 分 ,B 级指标 )。 各项评分情况分述如下; (一)师资队伍建设(参见附件十一) 师资结构 11 学历(学位)教师比例( 2 分)。 本课程 6位任课教师中,博士 3人,硕士 2 人。 12 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2 分)。 本课程 6位任课教师中,有教授 3人 ,副教授 1 人,职称结构合理。 13 高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 2 分)。 本课程高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 45 岁,年龄结构合理。 14 中青年教师培养( 2 分)。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师自身特征,制定了中青年教师深造与培养计划,以持续地提高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 目前中年教师已成为本课程教师梯队中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大部分班级的教学任务。 教学与学术水平 21 教师水平与风范( 4 分)。 负责人与主讲教师热心教学,教学态度端正,师德好,在各自研究领域均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研究成果丰硕。 教师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两方 面都有鲜明特色。 13 22 高级职称教师授课率( 5 分)。 本课程建设组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均为授课教师。 23 指导研究生教师比例( )。 本课程建设组任课教师中有硕士生导师1 名。 24 科研立项和成果( 3 分)。 近四年,本课程教师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学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及企业科研项目等 30 多项,其中《在建矿井技术经济预测与对策研究》获得煤炭工业部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曾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优秀论文奖等;在国内外共发表学术论文 80 多篇,出版著作和教材 12 部。 参加科研教师比例 100%。 25 学术活动情况( 2 分)。 华北科技学院管理系定期开展与本课程有关的学术活动,如学术研讨、教学观摩与交流等;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宣读论文;年开展学术活动 10 次以上。 (二)教学内容(参见附件十二)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 5 分)。 依据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从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体现我校的办学方针与特色出发来设计内容体系的,共安排了10 章。 第一章是管理导论,分析和论述了管理的内涵和企业管理的基本要素;第二章是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从第三章到第八章依次论述了管理的计划职 能、组织职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和创新职能;第九章论述了安全、劳动卫生与健康管理;第十章分析探讨了企业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每学期对教案进行修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凸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安排( 2 分)。 以管理过程理论提出的管理基本职能为经线,以管理主体理论和人本管理理论提出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为緯线,经緯交织,启发和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学习和研究如何做人、用人、管人和管事, 以实现人和组织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目标。 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并重,理论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夯实理论基础;案例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界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融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支持学生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教书育人效果明显。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2 分)。 积极支持和辅导学生创业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学生社团“创亿经济社”开展活动,各类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成效显著。 教学改革 41 课 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5 分)。 新编写的《管理学》和《管理学案例选编》的理论框架采用了管理职能体系,并增加了创新职能;最后两章分别论述了安全与健康管理和企业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安全管理责任重于泰山的人本主义思想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企业健康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其内容是博采众长,并非局限于管理职能学派 — 家,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创 14 新性、适用性的特征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加强安全管理的行业特色,形成了计划性强、措施有力、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达到了理论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 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显著,影响 较大。 42 教学环节和方法改革( 5 分)。 总结、创新并推广应用了结构式课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企业现场参观和调查法、真情模拟演练法、管理漫画教学法、管理故事教学法、管理游戏教学法和管理学名人名言教学法等。 编写了教学参考资料和题型多样化的习题集,完善并创新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通过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自主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 43 教学研究开展情况( 5 分)。 本课程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制度,坚持每周一次的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任课教师积极承担教学研究课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完成了多篇高质量的 教学研究论文或报告;《管理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课题研究和与企业联合进行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及时的融入到教学中,转变了思想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和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教学条件(参见附件十三) 教学文件和教材建设 11 教学文件( 5 分)。 本课程重新编制了教学大纲,各任课教师都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教学日历,在教学活动中严格执行教务处的有关规定,并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总结。 12 教材建设( 5 分)。 编写了精品课程建设教材《管理学》和《管理学案例选编》,由中 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向社会公开发行。 任课教师都能认真编写教案,并有大量中外文教学参考书。 教学手段 21 网络资源建设( 2 分)。 本着方便学生学习的宗旨,课程组充分利用学院的网络条件和网络资源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管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开发了网上课堂,对改善教学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组织中,先进的网络技术,不断完善的网络设施,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工作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情况( 2 分)。 本课程的教学全部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购买和制作了一批音像案例,教学 效果很好。 教学实验(资料)室建设 31 基本实验设备(资料)状况( 3 分)。 目前,管理系各专业与校外企业联合建立管理实习基地 5 个;管理系实验中心下设 3 个实验室( ERP、会计电算化、沙盘模拟等),具有开展实习活动的全部条件。 32 教学实验(资料)数量及水平( 5 分)。 本课程的教学坚持开展案例教学。 近 5 年,采集案例 200 余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