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讲稿摘要内容摘要:
(一)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转让的土地用于以下项目建设的: 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 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 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 (二)私有住宅转让后仍用于居住的。 (三)按照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有关规定出售公有住宅的。 (四)同一宗土地上部分房屋转让而土地使用权不可分割转让的。 (五)转让的房地产暂时难以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用途、年限和其他条件的。 (六)根据城市规划土地使用权不宜出让的。 (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暂时无法或不需要采取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的 其他情形。 上述情形应当将转让房地产所获收益中的土地收益上缴国家或者作其他处理,并在房地产转让合同中注明。 立法机关作此规定,不仅充分考虑到土地 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又避免了国家土地收益的无端流失。 四、房地产抵押 (一)抵押权的设定 关于房地产抵押,建设部 1997 年发布的《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有详细的规定: 第 8 条规定下列房地产不得设定抵押:权属有争议的房地产;用于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福利事业的房地产;列入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和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其他建筑物;已依法公告列入拆迁范围的房地产;被依法查封、扣押、监管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的房地产;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房地产。 第 9条规定,同一房地产设定两个以上抵押权的,抵押人应当将已经设定过的抵押情况告知抵押权人。 抵押人所担保的债权不得超出其抵押物的价值。 房地产抵押后,该抵押房地产的价值大于所担保债权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余额部分。 第 10 条规定,以两宗以上房地产设定同一抵押权的,视为同一抵押房地产。 但抵押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 11 条:以在建工程已完工部分抵押的,其土地使用权随之抵押。 第 12 条: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购买的房地产抵押的,其抵押额以房地产权利人可以处分和收益的份额比例为限。 第 13 条:国 有企业、事业单位法人以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房地产抵押的,应当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 14 条:以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房地产抵押的,必须经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并报其上级主管机关备案。 第 15 条:以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房地产抵。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讲稿摘要
相关推荐
止,已有80万条信息登录在案。 民政局认为,这些信息足以涵盖目前 “ 未婚 ” 或 “ 离婚后未再婚 ” 中的 大多数。 很显然,该办法并不完备,它的最大证明范围也只能从1990年以后至今。 而且该证明用的是很巧妙的字眼: “ 无婚姻登记记录 ” ,避开 “ 未婚 ” 、 “ 未再婚 ” 等确凿字眼。 市民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 这已是该证明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力,我们只能说
护范围内进行建设 :经原公布的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4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 :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 ,报城市规划部门批准 4五个规划管理程序选一个错的:工程规划管理 4加油站的图例错 50、 院落式绿地计算的图:宅旁应为 5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不包括国有企业用地 5集体所有土地 ,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 ,其使用权方可有偿出让 5好象有个绿线的题
义,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项目学习中,学生和小伙伴、老师是合作者。 遇到自我精通领域时,学生甚至可能成为指导教师的老师。 英特尔 174。 未来教育专题课程 基于项目的学习 版权 169。 2020 英特尔公司。 注册版权。 第 9 页共 41 页 模块 1: 项目学习概述 第 3 节 : 项目学习特征 活动 5: 项目改进 所需时间 : 20 分钟
定的情况 ” 系指已发现的对人员或船 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或对环境构成严重危险,并需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的事项或情况,包括未能有效和系统地实施本规则的有关要求。 18 1110 “ 周年日 ” 系指对应于有关证明文件有效截止日期的每年的该月该日。 12 目标 121 本规则的目标是保障水上交通安全,防止人员伤亡,避免对环境,特别是水域环境造成危害以及造成财产损失。 122 公司的安全管理目标应包括:
拆迁工作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征收条例》规定:上 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 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的监督。 (四)项目启动的前提条件不同 《拆迁条例》规定的启动前提条件:取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批准文件。 《征收条例》规定的启动前提条件:房屋征收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括地震 、 台风 、 水灾 、 战争 、 国际或国内交通中断 、 政府机构行为 、 罢工或劳资争议 、 设施发生火灾或其他损失 、 供应商或其他人违约 、 计算机故障 、电话系统或其他公用设施中断 、 设备故障 、 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及类似事件。 该等事件仅在为本合同双方不能控制 、 不能避免或不能克服的情况下才构成不可抗力 , 而非当然构成不可抗力。 在延迟履行期 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