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管理]生产管理人员手册工厂管理表格制度全案内容摘要:
必须在既定的时期内由专人负责进行 整改;对于整改协调过程中出现的争议要及时报生产总监甚至总经理进行协调和解决 ,以 确保生产计划的严肃性和可执行性,推动生产 计划 的按时完成。 第 4 章 作业现场的控制 第 18 条 各生产车间应根据生产计划的进度安排表对各自车间内的产品、数量、质量、生产设备等进行平衡,控制投产量与投产设备的数量,防止造成生产的中断或 零部件的积压。 第 19 条 对生产现场的信息 , 各生产车间要进行迅速的反馈,对可能影响生产进度的信息要高度重视,及时调整生产,若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则及时上报生产部。 第 20 条 为保证生产进度,生产现场的 环境要 井井 有条,各类物品按 设 定的区域置放,各条通道不得占用,防止为此花费多余的生产时间,造成生产效率的降低。 第 21 条 各生产车间要做好对半成品流转的管理,确保半成品的数量与质量,做好与其他车间的衔接工作。 第 22 条 生产余力的管理要求。 1. 各生产车间要掌握用于生产的机械设备和作业人员的实际生产能力, 统筹协调好 作业的分配与调整,谋求生产计划的工作量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 2.当生产工作量超负荷时,要及时上报生产部,生产部应通过加班、外包、延长交货日期、调配其他闲散人力或增加机器设备等办法加以解决。 3.当生产工作量负荷不足时,说明生产有余力,生产部应采取提前生产计划进度或支援其他生产车间等调整措施,减少窝工现象的发生。 4.各班组出现余力问题时要及时向车间主任报告,由车间主任组织调整平衡;生产车间出现余力时,向生产部报告,由生产部出面组织在全 工厂 范围内调整平衡。 第 5 章 生产信息的 控制 第 23 条 各生产车间应加强对生产信息原始记录登记的管理,通过生产部下发的各种生产控制表单,将相应的生产信息进行登记,并每日一报,便于对生产进度进行掌控。 第 24 条 对各生产组织及职能部门在生产信息方面的要求。 1. 生产班组。 在每日工作完成后将当日生产的产品种类、型号、数量、质量的情况上报生产车间。 2.生产车间。 接到生产班组的汇报后,将其进行汇总,上报生产部。 3.仓储部。 将每日材料发货数、库存数、半成品、成品入库数、库存数、发货数等上报财务部、销售部、生产部、采购部。 4. 质量管理部。 定期将产品的质量检测结果上报生产总监,对于发生的重大质量问题应该及时上报。 三顾咨询 生产管理咨询专家 17 第 6 章 生产调度会议 第 25 条 生产部 于 每周一召开包括车间主任与调度员参加的生产调度会议 ,以加强对生产计划的控制。 第 26 条 在会议中,各生产车间的主任 应向生产部汇报上周的生产进度情况 、 各种品种的完成情况 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调度员汇报生产调度中存在的问题。 第 27 条 对于 自身 能够解决的问题, 生产部应 及时解决;需要其他部门协助的,由生产部负责与其他部门协商 后 解决。 第 28 条 生产调度会议必须指定专人对进行 会议 记录, 重点记录 会议中车间主任与调度员所反映的生产中 存在的问题,防止问题遗漏。 第 7 章 意外、紧急情况的处理 第 29 条 各生产车间对生产中所出现的意外、紧急状况要及时上报生产部,不得隐瞒。 第 30 条 发生的意外、紧急情况若涉及人身安全,必须在第一 时间对人员进行救助。 第 31 条 面对所发生的意外、紧急情况,各生产车间的管理人员要冷静面对,保护好现场, 等 待相关的人员进行处理。 第 32 条 发生的意外、紧急情况造成 生产进度拖延时, 生产部 要调动其他空闲的设备进行生产或对生产作业进行调整, 保证生产的进度。 第 33 条 当发生的意外、紧急情况打乱生产计划,需要对生产计划进行修改时,生产部必须上报生产总监及总经理, 经审批同意后对生产计划进行修改,并及时通知相关的职能部门做好生产延期的准备。 第 8 章 附则 第 34 条 本规定由生产部制 定 ,其解释权、修改权归生产 部所有。 第 35 条 本规定经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后,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改标记 修改处数 修改日期 生产计划变更规定 制度 生产计划变更规定 受控状态 三顾咨询 生产管理咨询专家 18 名称 文件编号 执行部门 监督部门 考证部门 第 1 章 总则 第 1 条 为规范 工厂 生产计划变更时的管理行为, 保证生产计划更流畅 地 执行,减小因生产计划的变更带来的成本支出,特制定本规定。 第 2 条 本规定适用于对生产计划变更时 事项 管理。 第 3 条 本规定所指的 生产计划 变更是指因市场需求变化、生产条件变化或其他因素导致需要调整预订 的或正在执行的生产计划。 第 2 章 生产计划变更时各部门职责 第 4 条 销售部负责收集、管理产品的订货信息及需求信息,对于紧急的订单或要求及订单取消的情况要及时通知生产部 ,申请更改预 订 的或正在执行的生产计划。 第 5 条 生产部负责对更改生产计划的要求进行评估,并拟定相关的生产更改通知,通知相关生产单位和部门。 第 6 条 与生产相关的部门如采购部、仓储部、财务部等职能部门负责根据生产更改通知调整本部门的计划,配合生产部门的生产。 第 7 条 各 生 产车 间负责 提出 更改 计划 , 根据更改通知及时调整生产作业,按照更改通知的要求组织生产,并将更改的实施计划报生产部批准。 第 8 条 生产总监负责审核生产更改报告及 调整生产 计划。 第 9 条 各生产班组负责严格按新的生产 计划 进行生产。 第 3 章 生产计划变更时的管理 第 10 条 为保证生产的稳定性,生产计划原则上不允许变更,但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允许生产计划的变更。 1. 客户要求追加或减少订单的数量时。 2. 客户要求取消订单时。 3. 客户要求修改交货期时。 4. 客户提出其他要求影响生产计划的正常执行时。 5. 生产进度发生 延迟影响交货期时。 6. 物料的短缺将导致长时间的停工,影响生产进度时。 7. 出现疑难技术问题而延误生产时。 8. 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需要延迟进行生产时。 三顾咨询 生产管理咨询专家 19 9. 出现其他影响因素导致生产计划必须进行调整时。 第 11 条 生产部遇到上述情形后,要对现有情况进行成本评估,以确认是否必须进行生产计划的调整。 第 12 条 生产部确定 需要改变生产计划时,应编写 《 生产计划更改报告 》 并 报生产总监批示。 第 13 条 生产部需要根据批准的《生产 计划 更改报告》编写“生产计划更改通知单”, “ 生产计划 更改通知单 ” 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生产 计划更改的原因。 2. 生产计划更改后 的生产单位及生产时间。 3. 原生产计划的安排状况。 4. 更改后的生产计划的安排状况。 5. 需要各相关部门注意配合的事项。 第 14 条 若生产计划更改的范围较大,生产部应召集 各生产车间主任和相关部门进行讨论、确认。 第 15 条 生产计划更改后,新的生产计划与原生产计划相比有较大变动时,生产部应在“生产计划更改通知单” 后面附上新的月生产计划。 第 16 条 “生产计划更改通知单 ”及其附件除生产部自己保存外,应按照生产计划的发放要求,下发到 销售部、技术部、 质量管理部 、采购部、仓储 部 及 各生产车间。 第 17 条 各相关生产车间与部门接到“生产计划更改通知单”后,应立即根据更改要求对本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 调整,以保证生产的顺利执行。 第 18 条生产部对 生产计划 更改后 各生产车间新的生产作业安排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保存 好相关记录。 第 4 章 生产计划更改后的管理 第 19 条 生产计划更改后对生产部的要求。 1.修改月生产计划及每日的生产进度安排。 2.确认并追踪计划变更后的物料供应状况。 3. 协调各相关部门应计划的变更而产生的工作调整与配合。 第 20 条 生产计划更改后对销售部的要求。 1. 修改 产品销售计划或出货计划。 2. 确定计划更改后各生产订单的交货期是 否能够得到 保证。 3. 处理因计划的变更而产生的需要与客户进行沟通的事宜。 4.处理出货安排的各项事宜。 第 21 条 生产计划更改后对 技术 部的要求。 1.确认技术资料、生产工艺、作业标准的及时性、完整性。 三顾咨询 生产管理咨询专家 20 2.确认设备的运行状况。 3.确认工位器具的准备、使用状况。 4.确认生产技术的变更状况。 第 22 条 生产计划更改后对 质量管理部 的要求。 1.确定产品检验标准、产品检验规范的完整性。 2.确定用于检验、试验产品 的设备、仪器的状况。 3. 确定产 品质量的检测重点。 第 23 条 生产计划更改后对 采购 部的要求。 1.确认生产所需物料的供应情况。 2.确定需要加订的物料数量及处理情况。 3. 处理与供货厂商的相关事宜。 第 24 条 生产计划更改后对 仓储 部的要求。 1. 确认库存物料的状况。 2. 负责生产现场多余物料的接受、保管、清退事务。 3. 管理好其他的物料仓储。 第 25 条 生产计划更改后对生产 车间 的要求。 1.处理计划更改后物料的盘点、清退、处理事宜。 2.进行生产作业的安排调整。 3.进行生产人员、生产设备的调度。 4.确保新的生产计划 能 按期完成。 第 5 章 附则 第 26 条 本规定由生产部制 定 ,其解释权、修改权归生产部所有。 第 27 条 本规定经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后,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改标记 修改处数 修改日期 第 2 章 工厂 物料采购 管理 采购计划管理制度 制度 名称 采购计划管理制度 受控状态 文件编号 三顾咨询 生产管理咨询专家 21 执行部门 监督部门 考证部门 第 1 章 总则 第 1 条 为规范 工厂 采购计划的 管理 ,确保编制好的物料采购计划能够满足生产 需要并且保证库存物料数量的经济合理,特制定本制 度。 第 2 条 本制度适用于 工厂 采购部在编制采购计划、采购预算时的管理事宜。 第 3 条 采购计划管理的原则。 1.与 工厂 经营目标一致原则。 2.满足生产 经营需要 原则。 3.经济合理性原则。 第 2 章 管理单位及部门职责 第 4 条 销售部负责提供已预定的销售订单清单及销售预测计划。 第 5 条 质量管理部、技术部负责提供下期生产计划中各部门工作中所需要的物料清单。 第 6 条 仓储部负责提供仓储物料的存量报表及各种物料的安全库存报表。 第 7 条 生产部负责提供不同阶段的生产计划及生产物料需求清单,并注明各种物料 的需求期限及预估价格。 第 8 条 采购部作为物料采购计划的管理单位,负责物料采购计划的编制、采购预算的编制、供应商的认证、采购进度计划的执行及采购计划的其他管理事宜。 第 9 条 财务部负责提供上期或上年度的物料单价、次年度汇率、利率等预算基准,并负责采购部所编制的采购预算 及采购费用支出的审核。 第 3 章 采购计划编制要求 第 10 条 采购计划的编制依据 主要包括以下 七 项内容。 1.销售计划。 2.生产计划。 3.其余各部门的物料需求计划。 4.物料库存报表。 5. 购买物料的厂商及市场状况。 6.采购计划的历史 数据及上期执行状况。 7. 工厂 资金供应能力及采购预算。 第 11 条 采购计划的编制原则。 1.量力而行原则。 编制的采购计划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并考虑到 工厂 的及时支付能力。 三顾咨询 生产管理咨询专家 22 2.适度超前原则。 编制采购计划时要充分考虑物料的先进性,考虑物料的现实需求与前瞻需求,在 工厂 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度 提高采购物料的余量与内在品质。 3.成本经济型原则。 编制采购计划时充分考虑采购物料与 其 后续成本支出,按照降低采购成本的总要求,合格地确定规格型号等具体的技术参数。 4.物料分类原则。 编制采购成本时需要将采购的物料按照轻重缓急分为 不同的 等级 ,对重点物料或急需物料要确保优先安排采购。 5.提高采购整体效益原则。 ( 1) 对采购价格容易 随 季节变化的物料,编制采购计划时应将其安排 在价格处于低谷的淡季进行采购。 ( 2)对 相 近或相同的物料采购,编制采购计划时尽量安排一次性采购。 ( 3)对经过认证能够满足 工厂 需求的供应商, 编制采购计划时 尽量将不同的产品安排在一个供应商名下进行集中采购。 6.落实采购预算原则 : 采购预算表规定的范围和项目必须列入采购。[生产经营管理]生产管理人员手册工厂管理表格制度全案
相关推荐
其它中间产品 (浓缩丸、细粉 )应单独分库或分区存放,存放在洁净的不锈钢桶中,然后将口密封。 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单独分区存放在辅料库中。 危险品,贵细药材等要单独分开,专库存放,贵细药材库双人双锁管理。 标签、说明书,应单独分库或 分专柜存放。 贮存距离: 垛与垛间距不少于 30cm 垛与墙间距不少于 30cm 垛与柱间距不少于 30cm 垛与地面间距不少于 15cm 为保持库内通道通畅
养内容 操作工 安装地点变动情况记录(变动地点和变动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重要事故记录 备注 设 备 履 历 卡 : 设备名称 型号 /规格 本厂编号 制造厂商 出厂日期 安装地点 出厂编号 使用日期 设备原值 外形尺寸 机床重量 年折旧额 主要技术参数 技术资料 主 要 附 件 名称 规格 数量 名称 规格 数量 修 理 及 保 养 记 修理内容 操作工
总经理办公室受理安排会务工作。 三、 会议安排 (一) 例会安排 党政联席会议 : 党政联席会议是 公司 党政领导共同 参加,讨论、 研究 、决定涉及公司 全局 的 重 大 问题 ,是公司最高级别的 会议。 主要内容 包括:( 1) 研究 公司发展战略,提出半年或年度工作思路;( 2) 研究 公司组织架构、激励机制、年度表彰方案、薪酬方案、企业文化工作思路;( 3) 研究 党建和廉政建设等方面
每根桩的验收内容进行验收,符合要求后在台帐上如实填写并立即报项目部经理核查;项目部经理必须对不少于总桩数的 30%进行核查,并在台帐上签署意见。 5)专业工程师必须在验收后 24小时内将隐蔽验收资料交资料员存档,资料员在验收资料上签署收到时间。 4.基坑(槽)隐蔽验收 ( 1)基坑(槽)土方开挖前,专业 工程师与监理公司必须对开挖边线进行 100%复核,准确无误后在台帐上签字并立即报项目部经理
意 过程 支 持 过 程 S01 文件控制过程 ◆ ◆ ◆ ◆ ◆ S02 质量记录控制过程 ◆ ◆ ◆ ◆ ◆ S03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 ◆ ◆ ◆ ◆ S04 设施 /设备管理过程 ◆ ◆ ◆ ◆ S05 工作环境管理过程 ◆ ◆ S06 工装管理过程 ◆ ◆ S07 采购管理过程 ◆ ◆ ◆ S08 变更管理过程 ◆ ◆ ◆ ◆ ◆ S09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过程 ◆ ◆ ◆ S10
部门的设置许可等,并绘制简图加以标注;对没有规划建设的楼顶广告位,需明确延长米、 位置和楼顶建筑结构、设备情况,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要求等;此外,还应对周边商圈情况作简要介绍。 招标小组研究招标方案 ,对招标对象进行评估;并确定招标方案,对保证金数额、招标时间、地点、招标对象,通知准备应标的广告公司。 召开招标预备会 ,将广告资源简介下发给应标广告商 ,解答提出的相关提问;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