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食品行业质量安全管理手册内容摘要:
产过程中设备的运行情况,特别是计量监控设备的校准状态; ( 6)对关键控制点随时监控,并形成记录,关键限值发生偏离时及时采取纠偏行动并向上级领导报告情况; ( 7)相关记录的填写与保存; ( 8)对不能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和出现重大质量事故负责; ( 9)确保车间环境卫生符合要求 ,监视车间内部的洗手、消毒等设备工装的完好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修理; ( 10)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仓库保管员职责 ( 1)库内物资摆放整齐。 ( 2)负责建立健全实物保管帐和实物登记卡。 ( 3)掌握各种材料规格的进、出、存动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 ( 4)负责做好仓库卫生、安全工作,做好防霉、防鼠工作。 ( 5)执行出入库规定,严格履行出入库手续。 ( 6)负责定期实物盘点,使帐、卡、物一致。 ( 7)掌握原辅料、成品的技术标准。 ( 8)对库 房温度湿度等存储条件进行监控,保证存储条件达到规定要求。 ( 9)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4 不合格管理 本公司制定并实施不合格管理,对出现的各种不合格及时进行纠正或采取纠正措施。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收集制度 1. 总则 为规范公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准确地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应本着代表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原则进行。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包括对本单位区域性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的评估。 综合部 负责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组织领导及综合协调工作,及时将监测和评估结果报企业负责人。 办公室负责公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日常管理工作。 组织开展调研,并向企业负责人提出工作建议,执行相关决议;制定、组织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方案;负责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向上 级报告监测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认为有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下达风险评估任务。 食品风险监测和评估所获得的数据、结果、结论等相关信息实行保密制度,在批准公布前,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擅自引用或对外公布。 2. 风险监测和实施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日常监测、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 日常监测是各相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而开展的常规性监测活动。 专项监测是各相关部门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或根据需要及主管部门的规定而开展的专项监测活动。 应急监测是针对突发性食源 性疾病信息、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和新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而开展和实施的应急监测活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日常监测范围和年度重点,将以下情况作为优先监测的内容: 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 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 使用范围广、流通过程长、消费量大的; 以往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 办公室于每年 12 月底前制定并印发下年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内 容: 承担监测任务的部门; 具体监测的内容,包括样品种类、数量、采样来源、检验项目; 样品的采样、封装、运输及保存条件; 采样方法、检验方法及依据; 结果汇总及报送机构; 监测完成时间及结果报送日期。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部门应根据要求,完成监测方案规定的监测任务,按时向 质量负责人 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客观。 综合部 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和汇总分析,及时向企业负责人报告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3. 风险评估原则和实施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管理信息、科学数据及其他有关信息为基础,遵循科学、透明和个案处理的原则进行。 承担风险评估任务的部门应独立开展风险评估,保证风险评估结论的科学、客观和公正。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市企业负责人审核同意后,由办公室组织组成评估委员会下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任务: 为制订或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在组织进行检验后认为属于区域性污染,需 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 主管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 办公室组织组成评估委员会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和报告负责,并及时将结果、报告上报市食安办。 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办公室组织组成的评估委员会应立即成立临时工作组,制定应急评估方案。 处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需要的; 公众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尽快解答的; 有关部门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并提出应急评估建议的; 其它需要通过风险评估解决的食品安全事故的。 风险评估结果 由办公室负责解释。 4. 本管理办法用语定义如下: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指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 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食品污染 ,是指根据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一般规则,在食品生产、加工或流通等过程中因非故意原因进入食品的外来污染物,一般包括金属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真菌毒素及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等。 食品中的有害因素 ,指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除了食品污染以外的其他可能途径进入食品的有害因素,包括食品中自然存在的有害物、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及被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有害物质。 危害 ,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 存在状况。 危害识别 ,指对食品中可能产生不良健康影响的某种危害的定性描述。 不合格 品 管理 制度 1 目的 对质量体系运行中出现的不合格项和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合格品进行控制,确保体系不断改进和不合格品不转入下道工序或出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质量体系运行中出现的不合格项和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出现不合格品的处理。 3 职责 技术部负责不合格品控制的归口管理,负责不合格确定,并组织评审和处置。 各部门负责不合格项的识别,技术部负责评审和处置。 不合格品的责任部门 负责不合格品的记录、标识、隔离和处置的具体实施。 4 管理办法 不合格的分类 不合格分为体系不合格和产品不合格。 体系不合格称为不合格项,产品不合格称为不合格品。 体系不合格(不合格项):在企业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不符合本企业质量体系文件要求的不合格称为体系不合格。 产品不合格(不合格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的不合格称为产品不合格。 不合格的性质: 对不合格视其严重程度,可分为一般不合格和严重不合格。 一般不合格:性质轻微,属偶尔现象,不具有普遍性,造成影响不大 ,经济损失在 200元以下的不合格。 严重不合格:性质严重,具有普遍性或有一定的影响力,或造成的影响很大,经济损失在 200元以上的不合格。 不合格的评审与处置: 不合格由技术部评审,以确定不合格性质,对不合格的评审与处置应填写《 不合格品及纠正措施处理单 》,交责任部门执行。 对于严重不合格应分析发生不合格的原因,并视情况采取纠正或纠正措施,并应预以验证。 不合格品的处置: ( 1) 不合格品的种类: a)不合格原(辅)料: 糕点和饼干:小麦粉、食用植物油、起酥油、白砂糖、鸡蛋、绵白糖 等。 b) 不合格添加剂:色素、食品添加剂; c)不合格包装物:包括聚乙烯食品包装袋、食品用塑料周转箱; d)不合格半成品: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 e)不合格成品:各种类型成品; f)市场退回的不合格品。 ( 2) 不合格的处置 不合格品评审后的处置方法通常为: a)原辅料:拒收、让步接收(降级或降价)、报废; b)包装物:拒收、让步接收(降级或降价)、报废; c)半成品:返工、报废; d)成品:报废。 需要让步接收的不合格产品,需返工或报废的半成品或成品由技术部提出处置意见,报经理批准后方可执行。 各生产、贮存部门接到技术部的不合格报告后,立即对不合格品进行记录、标识、隔离。 各类不合格品的控制 原辅料不合格品的控制 技术部依据国家产品技术标准和《采购管理制度》进行检验,判定为不合格的原材料,检验员作好记录,报技术部对其进行评审,并填写评审意见,由市场部处理。 a)拒收的原材料由市场部负责办理退货; b)降级的原材料,由市场部与供货方交涉,市场部按降级后的等级挂牌标识,入库存放。 c)贮存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原材料,由各相关部门通知技术部复检,确认为不合格品后, 作退货或报废处理。 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半成品的控制 半成品达不到检验要求时,如成型、烘烤、装饰工序中出现的不合格品,生产中出现卫生不洁等情况,应作不合格处理,应做好标识和记录,作返工或报废处理。 如出现不合格品数量较多时,应通知技术部,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一般不合格的半成品的评审意见和处置记录由生产车间予以记录。 半成品中发生严重不合格需报告技术部进行处置,并采取纠正措施。 不合格成品的控制 感观、理化、卫生指标与产品标准不符的不合格品,质检员作好记录,通知成品库隔离、标识,同 时填写《 不合格品及纠正措施处理单 》送交技术部,评审后进行处置,并采取纠正措施。 其它情况发生的不合格,应按规定作不合格处理。 不合格品返工后应重新进行检验。 不合格的记录由各相关部门记录和保存。 5 记录 《 不合格品及纠正措施处理单 》 第二章 企业场所要求 厂区要求 1 概述 厂区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本公司厂区能满足生产要求的,能进行正常维护,为确保其处于完好状态,制定了《厂区环境卫生管理和考核办法》。 2 职责 综合部负责厂区的管理和维护。 3 要求 ⑴ 综合部要经常注意检查厂区周围是否有害气体、烟尘、灰尘、粉尘、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扩散性污染源,一经发现,应立即向总经理汇报,以便于尽快协调解决。 ⑵ 厂区要做到整洁有序,地面应当清洁平整、无积水,除留有的绿地的地方外,其它地方均不得露土,应用水泥、沥清或砖石等硬质材料铺设。 ⑶ 本公司的生活区、生产区实行相互隔离,不进行生产时,除了检查和值班人员外,其它人员均不得进入生产区;任何人不得在生产区内饲养家禽、家畜和宠物。 ⑷ 厂区内应使用密闭带盖的垃圾工装,便于清洗、消毒,并放置在远离生产区的指定位置, 做到一日一清。 ⑸ 排污沟渠保持密闭,注意经常清理,使之不散发出异味。 ⑹ 厂区内不得堆放任何与生产无关的杂物,与生产相关的物资应分区放置并排列有序,不能影响正常的生产,并有相应的防潮、防尘等防护工装。 厂区环境卫生管理和考核办法 实行分区责任制 卫生清扫划分责任区,各部门的责任区为:本部门所使用区域和与之相对应的地面、墙壁、天棚、暖气片及走廊窗户。 共用区域由综合部负责。 每周六下午各部门对本责任区进行彻底清扫。 标准和要求是: (一)室内环境要做到: 、地面无尘土、无杂 物、无污迹、无蜘蛛网、无痰迹、无斑点,窗明几净。 ,后背无尘土,摆设美观大方,电器灯具、开关、插座等物品清洁光亮。 、无异味。 、关闭照明灯及用电设备。 、扔烟蒂等杂物。 各部门的杂物放置到指定的垃圾箱内,定期收取。 出入洗手间应自觉将门关好。 (二)室外环境要做到: 1. 邻近道路及厂内道路,应随时保持清洁。 厂区内地面应保持良好维修、无破损、不积水、不起尘埃。 2. 厂区内草木要定期修剪,不必要之器材 、物品禁止堆积,以防止有害动物孳生。 3. 排水沟应随时保持通畅,不得有淤泥蓄积,废弃物应作妥善处理。 4. 应避免有害(毒)气体、废水、废弃物、噪音等产生,以致形成公害问题。 ,整齐停放。 厂内职工的自行车一律停放在指定地点,停放整齐。 整个厂区为禁烟区,严禁吸烟或明火。 二、检查和考核 厂环境卫生由综合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和进行量化考核。 轻微问题 (如卫生责任区内有轻微灰尘、微小杂物等 ),予以告诫;严重。[化学]食品行业质量安全管理手册
相关推荐
试行 海尔地产 (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体系文件 350 成本管理中心 负责工程目 标成本的编制,包括 开发前期的报批报建, 开发前期的勘察、设计、主体建安、公共配套管网、公建设施、园林景观、开发间接费中的工程管理费; 财务管理中心 负责除工程成本外的其他成本的编制,包括:土地成本,开发 间接费中的 区域公司 工程管理费、集团管理费、财务费用、资本化利息 、销售、物业完善费; 成本管理中心
该区域的总承包人人员、专业分包人数量。 总承包人在需要执行关键区域出入管理前 10 天内,书面通知各有关专业分包人,并上报监理工程师和发包人;各专业分包人在接到书面通知后 3 天内向总承包人递交进入关键区域申报表,确定进入关键区域施工及管理人员数量,由总承包人制作进入关键区域的特别通行证。 总承包人派驻专人在指定入口验证放行。 在专业分包人的工作完成并通过有关单位验收后
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六)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 第 七 条 选拔担任 公立医院院长 应当具备的资格: (一)具有十年以上工龄和从事县级医院科室主任或乡镇 中 3 心 卫生院院长 三 年以上管理工作经历; (二)具 有卫生类大学 专科 以上学历 或
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24 (四 )办公电脑安全管理制度 各科室教学公用微机为本科室人员使用,未经管理人员许可,其他人员不得擅自动用。 任何 人不准在教学、办公用微机上玩游戏、聊天和登录黄色网站。 禁止在计算机网络上发表违法或有害国家的议论。 做好各微机室防盗工作,门窗要有防盗设施并及时关锁。 微机室不准吸烟,更不得使用明火,操作人员离开微机注意及时切断电源。 邛崃市职业教育中心
等级及使用建议。 五、考核类型 : (一) 年终考核:于每年 12 月初进行,主要侧重于品德、能力的考核,同时对年度财 务 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确定,以预测任职期满时的经营能力,并提出工作要求。 (二)任职期间考核:根据项目的经营管理需要,对成员酒店的高层管理人员的专题性 考 核, 从而决定是否提前解聘。 (三)任职期满考核:是对外派人员全面综合性的考核,从而确定被考核者任职期满后 是
进行岗前入职培训,培训考试不合格者解除劳动关系。 3. 行政人事部 须建立健全新入职 人员档案,并及时跟踪新员工的工作学习情况,以便为公司的其他各项管理活动(如绩效考核、晋升、培训等)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第三节 转正管理 1. 新员工入职试用期为三个月, 对表现突出的员工可以提前转正,但试用期限不得少于一个月,最长不得超过 六个月。 2. 公司对新进员工试用期满前一周进行试用期考核,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