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县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与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经验交流材料合集内容摘要:

然严重,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存在复发、多发的可能性。 引起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风险依然存在。 从社会安全事件方面:我县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摩擦和冲突错综复杂。 暴力刑事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较为突出,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增加,越级访、群体访、重复访问题突出。 二、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部署,抢抓国家和省、市 “丝绸之路经济带 ”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政策机遇,积极应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实事求是,完善体制、机制、法制;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全面布局与重点建设统筹,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兼顾。 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 综合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是: “十三五 ”期间,建成覆盖全县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和法规,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系统;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自然灾害类: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灾民 24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提高到 30分钟以上,大风、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 5%一 10%;城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御 7级左右地震的能力;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开展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治理。 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 1‰。 ——事故灾难类: 较大、重大事故灾难得到有效遏制,救援能力明显提高;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不超过 ;企业排污造成的重特大环境事件降低20%。 ——公 共卫生事件类: 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率达到100%,接报后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及时率达到 100%,做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县、乡突发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 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到位率提高到 100%。 ——社会安全事件类: 信息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 突发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事件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群体性事件逐渐减少,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安全的满意度达到 80%以上。 (三)建设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的原则。 从实际 出发,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全县应急资源,对全县应急体系建设做出部署。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有关单位应急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现有存量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二是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 根据我县应急工作所涉及的重点领域,着重解决涉及我县应急体系建设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重点提高各级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应急响应时效,提高预防和处置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 三是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 按事权合理划分各级各部门的建设任务,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项目建设。 四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主要建设任务 (一)深化应急预案建设。 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预案动态管理,切实增强预案的实战性。 根据要求,结合实际,修改完善各类应急预案。 各乡(镇)、各有关单位,以及所有社区、学校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应在 2020年底前完成预案编制工作。 应急预案要提出明确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保证可操作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之间要做好衔接。 要通过演练提高预案的实战性,特别是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十三五 ”期间,要进一步完善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形成 “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 ”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三)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进一步扩大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点密度,改进监测技术 和手段,提高监测灵敏度。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解决预警信息发布的瓶颈问题。 一要开展风险隐患调查。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风险隐患数据库,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及时更新完善,实现隐患动态管理。 二要完善监测网络系统。 建立县级涉灾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地震、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扩充完善气象、水文、防汛、地震、地质灾害、环保等监测站网,增加监测点密度。 依托区域天气监测网络,加强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动态掌握全县雨 情、水情、旱情等信息。 逐步完善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林火信息指挥和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加强扑火机具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县级扑火物资储备库,全面提高控制和扑救大火的能力。 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健全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动植物疫情、植物病虫害、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建立饮用水源水质安全自动预警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掌握内幕性、预警性、深层次的情报信息。 建立矛盾纠纷信息台账和报告制度,增强信息预警能力,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 三要加强预警系 统建设。 完善各级政府应急平台,进一步健全气象、水利、民政、林业、农业、国土、卫生、交通、环保等涉灾部门应急指挥和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 健全与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完善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 重点加强偏远高风险地区广播、电视、宣传车、手机短信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 强化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信息评估、预测和综合预警系统。 整合各类社会安全事件情报信息,完善情报信息汇总研判机制,健全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预警系统。 四要加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