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中教育思想理论的嬗变与(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教育则形成品格。 教育不能脱离教学,这就是我的教育的全部。 ”“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 ”他认为,通过情感、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陶冶的过程和通过知识传授进行智慧启发的过程不是相互孤立的,教学和教育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赫尔巴特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他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他主张,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教学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某种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同时,教育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就学就没有教育。 实际上,他主张的是教学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组织实施。 ◇赫尔巴特的思想在欧洲革命( 1848年)特别是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后在德国受到重视,被广泛传播,形成了赫尔巴特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赫氏本人、齐勒、斯托伊、赖因等);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传至美国,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另外,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思想在英国、日本和旧中国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积极方面:第一,在西方教育史上首先建立了以心理学和哲学为基础的教育理论体系,促进了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第二,首次明确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第三,以观念心理学为依据,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揭示了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局限性:第一,把形成道德观念视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意志;第二,偏重于系统的书本知识的传授;第三,教学阶段形式化,被称为“传统教育”的典范。 (三)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  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是 20世纪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如滕大春教授指出:“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单中惠教授认为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而本人采用日本学者的观点,把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看做是“经验主义”(有日本学者把杜威的教育思想认定为“经验主义的教育理论”,而田浦武雄认为杜威是“实验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  一般认为,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倡导“儿童中心主义”的,但实际上杜威主张通过“民主的教育”“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滕大春)。 杜威自己明确指出:“本书( 《 民主主义与教育 》 )体现我探索和阐明民主社会所包含的思想,和把这些思想应用于教育事业的许多问题所作的努力。 ”  杜威的经验主义(或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旗帜鲜明地 批判美国脱离社会、脱离儿童的传统教育 ,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 杜威和赫尔巴特一样,也“企图创立教育科学”(滕大春)。  杜威于 1859年 10月 20日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灵顿镇的一个杂货商家庭。  杜威在当地的小学和中学修业,但由于学校陈腐,学业平平。 可是,他在课堂之外的乡村活动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教育。  16岁时,进入设在柏灵顿的佛蒙特州立大学学习,在大学的获益不大,但在课外活动和广泛阅读中得到了不少启发。 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对哲学感兴趣。  大学毕业后( 1879年),曾先后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中学和柏灵顿乡村学校任教。  1882年,杜威进入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读研究生,攻读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德国的理性主义哲学, 1884年荣获哲学博士学位。 在读研期间,曾受教于德国哲学学者莫里斯( Gee S. Morris)教授、发展心理学创始人霍尔( Stanley Hall)、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 Charles Pierce)。 这为他创立经验主义教育思想打下了理论基础。  18841894年,先后在密执安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主讲心理学和哲学,讲课时竭力与中小学的改革相结合。  18941904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开始教育改革尝试。 1896年创立实验学校,进行教育创新。 同时,发表了 《 我的教育信条 》 ( 1897)、《 学校和社会 》 ( 1899)和 《 儿童和课程 》 ( 1902)等一些教育论著。  1904193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推动学校革新。 先后撰写了 《 明日之学校 》( 1915)、 《 民主主义与教育 》 ( 1916)等著作,形成了系统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 1930(退休) 193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名誉教授。 出版了 《 经验与教育 》( 1938)。  1952年因患肺炎症去世。 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为建立民主社会服务的,“因为民主社会就是他的理想国”(滕大春)。  民主社会就是自由平等的社会,民主社会的教育要使人人发挥其开拓创新的才能。 在杜威看来,理想的民主主义国家应当充分利用各人不同的却又饶有变化的才能,来共同促进社会迈进,绝不该借口人的天赋不齐而造成(教育上的)阶级鸿沟。  “经验”是杜威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或称统一体),是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 因此,行为和结果之间接连不断的联系和结合就形成了经验。  杜威主张“从经验中学习”。 在他看来,没有真正有意义的经验,也就没有学习。  从实用主义的经验论出发,杜威给教育下了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发展,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是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杜威指出: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 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 ”杜威还指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 ”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按照我们的理解,教育=生活=生长=发展。  杜威认为,教育不是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而是通过实际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获得经验,从而获得生长和发展。  杜威认为,儿童处于“未成熟状态”,就有了“生长的可能性”,“未成熟的人为生长而有特殊的适应能力,构成他的可塑性”。  关于教育的过程,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 他明确指出,“教育的专门定义”是:“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 ——“学校即社会”  杜威指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 ”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  为了做到“学校即社会”,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校内学习应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能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 杜威指出,“只有当学校本身是一个小规模的合作化社会的时候,教育才能使儿童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 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做到:“ 简化和整理 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 纯化和理想化 ; 创造 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发展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  杜威教育“无”目的,生长就是目的。 他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衡量学校教育的价值或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 :“从做中学”  杜威坚决反对那种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体”,主张教学不应该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应该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这就是“从做中学”。  “从做中学”实际上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在他看来,如果能使儿童从那些真正有意义和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也许是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  杜威强调学校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主张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 他提出了“思维五步法”:①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的所在,并从疑难中提出问题;③通过观察和其他心智活动以及收集事实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④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⑤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  根据上述“思维五步法”,杜威提出了“设计教学法”(滕大春):①要安排真实的情境;②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③要有可利用的资料以作出解决疑难的假设;④要用活动去验证假设;⑤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 它在教育史上被称为“教学五步法”。  杜威批判传统的课程和教材缺乏社会精神、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的状况,主张课程和教材不仅要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经验相联系,而且也要与儿童本身有关系。  因此,他主张按照学生的直接经验设计课程和教材。 根据经验主义思想,他反对学科课程,主张经验课程和作业。 他指出:“学校科目的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 …… 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具体地说,学校要“安排种种作业,如园艺、纺织、木工、金工、烹饪等,把基本的人类事务引进学校,作为学校的教材。 ”  其实,杜威并不完全主张“从做中学”,对于高年级也设置较为高深的学科。  杜威在 《 经验和教育 》 中对经验主义的过激化提出了批评,指出:“任何可以被称为学科的,如算术、如史地或如自然科学,都必须导源于教材。 这种教材在最初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经验范围的;但是这样从经验中取得学习教材仅是初步阶段的学习,再进一步,就须从更充实、更丰富和更有组织的经验取得教材,这种教材编制就逐渐接近那种受过训练的成人阶段的学习水平了。 ”  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改造了美国旧教育,建立了美国新教育。 但是,杜威的教育思想也受到了来自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等批判。  杜威的教育思想也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先后传播到了德国、瑞士、法国、英国以及苏联、中国、日本、土尔其等。 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学说,是有局限性的。 他的教育无目的论,也是受到质疑的。 他主张“从做中学”、儿童中心等是有局限性的。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 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世界重要文化、艺术、思想、教育思潮。  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工具主义、经济中心主义)土壤中产生的,但是它是强烈批判现代社会的“现代性”的。  理解“后现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