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ifpdy高级经济师教材-国民经济管理【经济学经典】内容摘要:

间发展过程总是先在某一地域聚集,然后再向其他地域扩散。 在发展的低级阶段,经济一般表现出集中发展的极核发展形态;在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一般表现出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全面发展形态。 一个国家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应该以产业空间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础。 因此,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处于低级阶 段时,其产业布局应该考虑优先发展某些具有自然、经济和杜会条件优势的地区;而当国家的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其布局应考虑重点发展那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任何时候效率和协调都是产业布局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一个国家整体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只不过在不同时期重点确“所不同而已。 在优先发展某些优势地区时,必须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不要使贫困差距过大而引发过多的社会经济问题。 但是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规律,因此在重点发展落后地区时,也要 保持发达地区的继续稳定发展,使其产业结构向更高的层次升级,而不要追求地区间发展的绝对平衡。 ( 4)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其中许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不可避免地要从自然攫取资源,不可避免地向自然界排放废物,从而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虽然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其所受的损害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就无法自我恢复。 另外人工对自然生态进行恢复所耗费的成本将是巨大的,可能远远大于人类生产所获得的收益。 所以在进行产业布局 时必须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防止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过度破坏。 要注意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再殖,注意发展相关的环保产业,等等。 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就经历过先破坏后治理的过程,现在人类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不用再走弯路。 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就比较注重环境保护问题,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等措施。 ( 5)政治和国防安全原则 上面都是从经济角度出发考虑的产业布局原则。 而从国家大局出发,首先所要考虑的是政治和国防安全因素。 产业布局中政治和国防安全原则高于经济原 则的最高原则。 例如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都比较差,不适合许多产业的发展,但为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以及边境的国防安全,国家每年依然对这些地区进行大量的援助,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以支持这些地区的发展。 产业布局模式 产业布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展开的,地域的具体条件是决定布局的依据。 同一时期不同地域和同一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相应的必须采取不同的产业布局模式。 根据产业空间发展不问阶段的不同特点,产业布局的理论模式可以分为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网络布局模式、地域产 业综合体模式以及梯度开发模式。 其中前三种开发模式从产业分布结构角度出发,处理在时间上依次继起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布局问题,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布局过程。 ( 1)增长极布局模式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其思想是: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其中增长较快的是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这些产业和企业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区域或城市集聚,优先发展,然后对其周围地区进行扩散,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这种集聚了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的区域和城市 就被称之为“增长极”。 ( 2)点轴布局模式 点轴布局模式是增长极布局模式的延伸。 从产业发展的空间过程来看,产业,特别是工业,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城市发展,呈点状分布。 这种产业 (工业 )点,就是区域增长极,也就是点轴开发模式中的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 (工业 )点逐渐增多,点和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流动的需要,需要建立各种流动管道将点和点相互连接起来,因此各种管道,包括各种交通道路,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就发展起来,这就是轴。 这种轴线,虽然其主要目的是为产业 (工业 )点服务的,但是轴线一经形成,其两 侧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就会得到改善,从而吸引其周边地区的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出新的产业 (工业 )点。 点轴贯通,就形成了点轴系统。 实际上,中心城市与其吸引范围内的次级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城市系统,这一系统已经有效地带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 3)网络布局模式 网络布局是点轴布局模式的延伸。 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一是“节点”,即各级各类城镇;二是“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三是“网络”,即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 动网。 网络式开发,就是强化并延伸已有的点轴系统。 通过增强和深化本区域的网络系统,提高区域内各节点间、各域面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使“点”、“线”、“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个区域得到有效的开发,使本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同时通过网络的向外延伸,加强与区域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并将本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调动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这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区域开发模式,它标志着区域经济开始走向成熟阶段。 ( 4)地域生产综合体开发模 式 地域生产综合体开发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的生产循环理论。 该理论认为:生产都是在某种原料和燃料动力资源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个循环都包括过程的全部综合,即从原料的采选到获得某种成品的全过程;某个产品之所以能在某个地域生产,是因为拥有原料和燃料动力来源并能够对它们进行合理利用。 也就是说,该理论认为生产是按照生产工艺的“链”所组成的稳定的、反复进行的生产体系进行的。 H. H。 科洛索夫斯基将地域生产综合体定义为“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 当地安置各个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 的这样一种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体。 ( 5)梯度推移模式 该布局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由于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客观上存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即经济技术梯度,而产业的空间发展规律是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 二战后加速发展的国际产业转移就是从发达的欧美国家向新型工业国或地区再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梯度转移的。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在进行产业开发时,要从各区域的现实梯度布局出发,优先发展高梯度地区,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优先发展新技 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然后再逐步从高梯度地区向中梯度和低梯度地区推移,从而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的相对均衡。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高梯度的东部沿海地带、中梯度的中部地带和低梯度的西部地带,以此作为产业空间发展的依据。 我国产业布局的演变 我国产业布局的历史轨迹,表现为“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逐渐演变的过程,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 1) 19491978 年:均衡产业布局政策 建国初,占国土面积不到 12%的东部沿海地带,聚集了全国 70%以上的工业,上海、天津、青 岛、广州、北京、南京、无锡化市的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 94%,内陆地区近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 所以,采取大规模向内地推行工业化模式,以求均衡发展。 均衡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评价:当时的产业布局主要是以政策导向为主,重工业不仅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继续发展,而且在中西部也大规模推进重工业化过程,选择的布局地点也以战备为需要。 因此,我国重工业化布局不具有比较优势特征,是缺乏效率和效益的重工业化。 同时,这种又 调生产力的均衡布局和地方工业自成体系,违背比较优势原则的政策,造成了我国工业体系“遍地开花” 改革前我 国政府对空间公平的追求基于对效率的提高,用整体的效率损失换取区域的均衡发展,表现为近 30 年时间全国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都处于增长缓缓乃至停滞状态。 ( 2)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政策 1978 年以后,在对传统计划体制进行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主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侧重公平转向侧重效率,一改过去的均衡发展,实施区域经济倾斜发展战略,把建设的重点转向东部沿海地区。 无论是引进外资、国家投资、优惠政策方面,产业布局政策都倾向于东部。 第一,非均衡产业政策对我国的 积极的影响:产业布局经历了从均衡到非均衡较转变后,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分布,由南向北展开的布局;根据各地域的优势,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的地域分工;一批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增强,有效带动了周围区域经济的增长,东部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劳动作用增强,形成了工业密集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 第二,非均衡产业布局的负面影响:地区经济差距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1980~1992 年群间,中部同东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相对差距由 %扩大到了%,西部同东部 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对差距 %扩大到 %;区域经济磨擦,地区封锁日趋强化。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财税实行“分灶吃饭”和分权体制改革以来,区域中的地方政府获得了相当大的权力,区际关系开始按市场规则 行事,由于转轨时期新旧体制的磨擦,使区域经济形成经济活跃经济紊乱并存的局面;产业布局非区位化,引发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布局中重复引进,浪费现象严重;注重地区经济倾斜,忽视产业倾斜。 我国在产业布局实践中对东部进行了全面倾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中西部的农业、能源、原料和交通运输等基 础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分析 第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主要实现了两个转折:第一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变为第二产业占优势比重,这在 20 世纪 60年代末、 70 年代初完成的。 第二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逐步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这是在 80 年代后期实现的。 这两个转折的实现,使我国的产业结构由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一、二、三产业排序,演变为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后二、三、一排序。 这一变化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由农业为主导产业转变为工业为主导产业,经济的发展已经进 入了工业化时代;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则意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的趋向。 第二,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变革的动力源,而产业结构的变革又会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 当产业结构处在以第一产业为主体时期,经济发展处于主要满足于人们生存需要阶段,即表现为农业社会的特征。 当第二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经济发展进入到主要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阶段,即表现为工业社会的特征。 而一旦当第三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那么,经济发展就进入了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生活质量提高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 由此可以概括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由农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工业、服务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第三,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会因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改变。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表现为这样的趋势: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日趋减弱, 1978 年以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 10%30%之间, 1978 年以后贡献率均在 10%以下。 第二产业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 在绝大多数年份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50%70%,这与我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相连的。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随着其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增加 而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现在已经大大超过第一产业,以后第三产业的高度发达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时,将取代第二产业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 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经济发展是由物质生产为主转向非物质生产为主的一般规律。 第四,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来源于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而且取决于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各产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资源投入的效率,造成产业之间的“瓶颈”制约,使宏观经济运行失衡,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效益 的提高就失去了合理的产业结构条件。 因此,适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产业组织管理 产业组织优化的含义及内容 产业结构一般指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状况或形式。 产业组织优化则是指产业内部各企业间的关系超越高度垄断和过度竞争,逐渐趋近于有效竞争的过程,其具体表现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有效竞争的市场行为和符合有效竞争基准的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政策的内容和目标 (1)产业组织政策是指 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规模、速度,自觉协调企业间联系,实现产业内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集合。 (2)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在产业获配的资源量一定时,在各企业间再次分配以实现资源综合效率最高。 (3) 产业组织政策的中间目标是: a 实现产品市场结构合理化,使各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保持均衡; b 建立和维护企业间正常的竞争秩序,既防止垄断又防止恶性效率。 中国的产业组织理论的转变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存在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首先,研究程度过于抽象。 对产业的分析仅仅限于农 、轻、重产业的结构,主要的结论是农业是基础,依次轻重比例关系,要处理好农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