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电大信息管理系统课程期末复习指导内容摘要:

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1)借鉴同类系统的开发经验;( 2)选择适合本企业实际的开发方式;( 3)确定系统目标 、开发策略和投资金额;( 4)收集和整理基础数据。 一般常用的开发方式主要有四类:自行开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购买商品化软件。 信息管理系统 11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开发方式。 19.简述现行系统初步调查的主要目的。 答案:主要目的是( 1)理解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加深对业务系统的理解;( 2)分析现行系统的优缺点,从而逐渐理解新系统开发的目标;( 3)对现行系统作出延用分析,判断有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 20.简述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案:可行性研究包括可能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 所谓开发的可能性就 是指开发的条件是否具备,而必要性是指客观上是否需要。 可能性和必要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具体讲可行性研究一般从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管理上的可行性、开发环境的可行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1)技术上的可行性,指根据新系统的目标来考虑系统的硬设备、软件、环境条件和技术力量等是否具备,即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 2)经济上的可行性,是指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投资和效益的投入 —— 产生分析,来说明开发新系统在经济上是否合算;( 3)管理上的可行性,主要考虑当前系统的管理体制是否有条件提供新系统所必需的各种数据和企业最 高层领导及各级管理人员对新系统所提供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即研究开发新系统是否是必要的;( 4)开发环境的可行性,主要指领导意见是否一致,企业有无资金保证,能否抽出骨干力量参加系统开发等。 21.简述系统分析的工作步骤。 答案:系统分析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 1)详细调查和分析用户需求。 在总体规划初步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和了解、分析用户需求,调查用户的有关详细情况;( 2)确定初步的逻辑模型。 逻辑模型仅指逻辑上确定的新系统模型,而不涉及具体的物理实现。 逻辑模型由一组图表工具进行描述;( 3)编制系统分析报告。 即对上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采用图表描述的逻辑模型进行适当的文字说明,这是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成果。 22.系统分析阶段需要确定的主要内容。 答案:开发者对于现有组织管理状况的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功能的需求;数据和业务流程;管理功能和管理数据指标体系;新系统拟改动和新增的管理模型;提出新系统的各种方案和设想;对所有方案和设想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判断和选择,获得一个最优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编制系统分析报告。 23.简述系统设计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答案:( 1)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保证实现逻辑模型的基础上,尽可能提 高目标系统的简单性、可变性、一致性、完整性、可靠性、经济性,以及系统的运行资产和安全性,为下一阶段的系统实施制定蓝图;( 2)系统设计的任务是:依据系统分析报告和开发者的知识与经验在各种技术和实施方法中权衡利弊,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将分析阶段所获得的系统逻辑模型,转换成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实现方案的物理模型,最终勾画出新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提交一个系统配置方案报告和一份系统设计报告。 ( 3)系统设计的方法:主要还是自顶向下的结构化设计方法,但是在局部环节上,或针对某些较小的系统,可采用原型方法、面向对象等方法。 24.简述系统设计的原则 信息管理系统 12 答案:系统设计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辅相成的,主要有( 1)简单性:在达到预定目标、具备所需要的功能的前提下,系统应尽可能简单;( 2)系统的可变性:指系统容易被修改和维护;( 3)一致性和完整性:一致性有利于子系统之间、多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而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存在,所以系统的功能应尽量完整;( 4)可靠性:只有可靠的系统才能保证系统的质量并得到用户的信任;( 5)经济性:系统应该给用户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有时是间接的或不能定量计算的;( 6)系统的运行效率: 主要包括处理能力、处理速度、响应时间等几个方面内容;( 7)安全性:指系统的保密和防病毒等功能。 25.简述系统划分的原则 答案:主要有:即子系统要具有相对独立性;要使子系统之间数据的依赖性尽量小;子系统划分的结果应使数据冗余较小;子系统的设置应考虑今后管理发展的需要;子系统的划分应便于系统分阶段实现;子系统的划分应考虑到各类资源的充分利用。 (可参考书中 165 页的有关内容 ) 26.简述系统划分的方法。 答案:进行系统划分时一般可按以下方法进行:按职能划分;按逻辑功能划分;按业务处理顺序划分;按通信划分;按 业务处理的时间关系划分。 一般来说,按职能划分子系统,按逻辑划分模块的方式是比较合理和方便的。 27.简述模块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答案:系统模块结构设计的任务是确定划分后的子系统的模块结构,并画出模块结构图,这个过程中必须考虑这样几个问题:每个子系统如何划分成若干个模块;如何确定子系统之间、模块之间传送的数据及其调用关系;如何评价并改进模块结构的质量;如何从数据流图导出模块结构图。 28.什么是“耦合小、内聚大”原则,请简要说明。 答案:系统设计的目的之一是将系统分解成为一些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 模块。 耦合和内聚这两个概念就是度量模块独立性、衡量模块划分质量的重要概念。 耦合表示模块之间的联系程度,有数据耦合、控制耦合、非法耦合等方式。 数据耦合是一种较好的耦合方式。 内聚是用来表示模块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联系程度的概念,有巧合内聚、逻辑内聚、过程内聚、通信内聚、顺序内聚、功能内聚等方式,其中巧合内聚的性能最好。 一个合理的模块划分,应该是内部联系强,模块间尽可能独立,接口明确、简单,有适当的共用性,即满足“耦合小,内聚大”的原则。 29.简述代码设计的原则 答案:( 1)具备唯一确定性,每个代码都仅代 表唯一的实体或属性;( 2)标准化与通用性,凡国家或主管部门对某些信息分类和代码有统一的规定,如国标、部标等,则应采用标准形式,以求通用化;( 3)可扩充且易修改,要考虑今后的发展,为增加新代码留有余地,防止类似计算机 2020 年问题的再次出现;( 4)短小精悍,代码的长度会影响所占据的内存空间、处理速度以及输入时的出错概率,因此在保证可扩充且易修改的前提下,要尽量短小;( 5)具有规律性,这样可便于编码和识别,便于用户识别和记忆。 信息管理系统 13 30.详细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包括代码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处理过程设计 、数据存储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等几个阶段和内容。 31.简述系统测试的策略,以及测试阶段的基本原则。 答案:测试的策略是:在一定的开发时间和经费的限制下,通过进行有限步操作或执行测试用例,尽可能多发现一些错误。 测试的原则是:( 1)测试用例应该由“输入数据”和“预期的输出结果”组成;( 2)不仅要选用合理的输入数据进行测试,还应选用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输入数据;( 3)除了检查程序是否做了它应该做的工作,还应检查程序是否做了它不该做的事情;( 4)应该长期保留所有的测试用例,直至该系统被废弃不用为止。 32.简述 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答案: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和步骤是: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数据库系统;进行程序设计;输入基础数据,进行系统测试;进行人员培训,系统转换和试运行。 33.试述如何对系统进行测试 答案:管理信息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而子系统又是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的。 因此测试过程按照“自底向上”的思想,分为模块测试、分调、总调三个层次,它们分别对应着程序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 ( 1)模块测试的目的是保证每个模块本身能正常运行,在该步发现的问题大都是程序设计或详细设计中 的错误,对于模块测试,一般分成人工走通和上机测试两步进行;( 2)分调。 也称子系统测试,就是把经过测试的模块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子系统来测试,主要是测试各模块之间的协调和通令,即重点测试子系统内各模块的接口,一般有非渐增和渐增式两种策略;( 3)总调。 也称系统测试,它是把经过测试的子系统装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测试,用以发现系统设计和程序设计中的错误,验证系统的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说明书的要求。 34.什么是系统转换,请简述系统转换的方式,并画出系统转换方式的示意图。 答案:所谓系统转换就是在系统测试完成之后进行的,旧 系统停止使用,新系统投入运行的过程。 有三种转换方式,即( 1)直接转换,指在原有系统停止的某一时刻,新系统立即投入运行;( 2)平行转换方式,指新系统与旧系统平行工作一段时间,经过试运行后,再用新系统正式替代原旧系统;( 3)分段转换方式:是上述两种方式的综合,即分期分批逐步转换。 如图(略,见书第 210 页图 93)。 35.什么是系统维护,维护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答案:系统维护是指管理信息系统交付使用后,为了改正系统中存在的错误以及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修改系统的过程。 维护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1)理解别人 写的程序通常非常困难,而且困难程度随着软件配置成分的减少而迅速增加,如果仅有程序代码而没有文档,则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2)需要维护的软件往往没有合适的文档,或者文档资料显著不足;( 3)当需求对软件进行维护时,不能指望由开发人员来仔细说明软件;( 4)绝大多数软件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将来的修改。 信息管理系统 14 36.什么是可维护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答案:可维护性是指:维护人员理解、改正、改动和改进系统的难易程度。 主要评价指标有: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等等。 37.简述维护活动的内容和类型。 答案:维护 活动的内容主要有:程序的维护、数据的维护、代码的维护、设备的维护;维护活动的类型有:( 1)改正性维护。 是指改正系统测试阶段没有发现的错误;( 2)适应性维护。 是指由于新的硬、软件环境,以及系统的外部环境等发生了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而进行的维护;( 3)完善性维护。 是指由于业务处理方式和人们对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需求的提高,用户往往会提出增加新功能或修改已有功能的需求,为了完善而进行的维护;( 4)安全性维护。 是指为了进行防病毒、保密等而进行的维护活动。 ,并说明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和文档。 ( 6 分) 答案: 信息管理系统 15 五、应用题练习 ( 此部分意在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数据流图的画法,但要达到此目的,同学们一定要在认真学习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实践环节的作业,单纯依靠几道练习题是无法做到真正掌握的程度的 ) 描述 画 出某简化的工资管理系统的数据流图。 该子系统共有三个 加工 , 其数据处理过程是:( 1) 首先是 “填制工资档案”:根据人事变动单、考勤表两个输入单据,经过处理 输出形成 工资卡片文件;( 2) 然后是 “汇总工资 ”: 从 工资卡片 输入数据, 按部门汇总 后 形成 工资汇总表 文件, ( 3) 最后 “发放工资” 加 工单元 从 工资卡片 文件打印出 工资条。 2.请根据以下描述画出简化的库存管理 子系统的 DFD 图:( 1)根据到货通知单,进行收料处理后形成收料单文件;( 2)根据领料申请单,进行领料处理后形成领料单文件;( 3)对收、发料情况进行统计,输入库存收支统计表; F2:工资汇总文件 人事变动单 考勤表 F1:工 资卡片文件 填制工资档案 P1 汇总工资 P2 发放工资 P3 工资条 F2:领料单文件 到货通知单 F1:收料单文件 收料 P1 领料 P2 统计 P3 领料申请单 库存收支统计表 信息管理系统 16 2.请根据以下描述画出某设备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该系统的数据流程描述如下:( 1)首先,根据技术科的验收报告,建立设备台帐;( 2)然后,根据技术科的 设备检修记录,更新设备台帐;( 3)最后,对设备台帐分类汇总,打印输出统计报告。 2. 已知某系统的一级数据流图(如图 1 所示),请指出其二级数据流图(如图 2所示)的错误,并改正。 F2: 分类账文件 账簿 凭证 原始单据 会计员 F1:凭证文件 F3:日记账文件 管理者 管理者 凭证管理 P1 账务管理 P2 报表管理 P3 图 1: 一级细化图 信息管理系统 17 错误 1:二级数据流图的输出流与一级不平衡; 错误 2:“账务管理“不应出现在二级流图中; 改正后,如下图所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