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编制提纲(试内容摘要:

,以及现状评估内容;(比例尺 1: 500— 1: 5000) 2 评估区范围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该图反应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内容(比例尺 1: 500— 1: 5000) 3 典型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现象的照片; 4 建设项目批复文件; 5 评估工作委托书; 6 评估单位资质证书; 7 野外调查实际材料图(提供审查的原始资料); 8 调查点记录卡片(提供审查的原始资料:。 9 “线状工程”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编制提纲(试行) (国土资环 [2020]248 号) 1 前言 工程概况和征地范围 拟建工程的性质、规模和培植情况;工程跨越的地理范围和行政区域;拟建工程沿线的社会经济状况(乡、镇级行政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村镇分布情况等)。 征地范围和面积,占用的土地类型,投资规模和建设周期。 开展评估工作时,拟建工程所处的工作阶段。 附交通位置图、工程布局图。 评估工作概况 评估级别及其确定依据(拟建工程重要性、工程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其它依据)。 线状工程跨越多个地理、地质单元时,在确定项目区地质环境综合复杂程度时,应该指出地段上的差异性。 评估区湖定原则 及其周界和面积。 当用地区处于地质环境简单的盆地内,且用地区不受来自山区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山坡地质灾害威胁时,评估区边界可以与用地区一致;当用地区受到泥石流、滑坡、崩塌威胁,评估区范围必须包含灾源区。 通过踏勘和既有资料分析,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特点和地质灾害发育状况,结合拟建工程对地质环境的要求、施工和运营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形式及强度,有针对性地提出重点评估工作内容。 比如;划分重点评估区和一般评估区,不同地段重点调查的灾种、重点分析评价的问题等。 10 说明评估工作步骤和工作周期,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工作量。 评估工 作遵循的质量控制标准。 收集和利用前人的资料。 2 评估区自然环境 气象水文和地形地貌 概述评估区气温、降水和水系的基本特征。 线状工程与水体的看见位置关系。 概述评估区地貌类型,各地貌单元中海拔、高差、地势和坡度等要素的一般特点,线状工程穿越的地貌位置。 必要时,可附区或评估区地貌类型分区图或地形坡度分区图。 地层岩性及岩土体类型 地层(岩石)时代、分布和岩性特征;地层文字描述顺序从老至新(如附地层简表,顺序则由新至老)。 按照相关现行技术标准,根据岩土成因、力学强度和结构特点进行岩土体类型划分, 说明各类岩土体类型的主要工程地质特点及分布地段。 线状工程穿越的岩土体类型分布区。 应特别强调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软弱岩土体分布及组合特征,说明各类岩土体产出状况与线路工程的关系。 地下水 简述评估区地下水类型,含、隔水层的构成和分布,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部位(补给、径流、排泄区),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工程区内的大泉、暗河和其它重要水文地质现象。 线状工程穿越的地下水类型区。 11 地质构造 说明评估区隶属的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区域地质构造类型和发育概况。 说明评估区内或附近的主要地质构造类型、性质、展布位置、 组合特点及其与线状工程的空间位置关系。 附区域或评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简述区域新构造运动基本特点 评估区所处区域新构造运动单元中的部位;描述评估区内的新构造运动迹象,重点说明活动断裂的分布、性质、规模及其活动性表现。 线状工程与活动断裂的空间关系。 历史地震情况(震级、发生时间、震中至评估区的距离及评估区影响烈度);地震区划规定的基本设防烈度参数;区域稳定性评述。 人为活动的地质环境效应 评估区和用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植被类型、分布,森林覆盖程度及其空间变化情况。 评估区内主要人为活动类型,各类人为活动 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方式、强度及后果。 小结 概括评估区环境背景的主要特征。 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特点 对评估区内现有地质灾害类型,各类灾害的规模、数量、分布规律、活动特征、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灾点较多时可列表说明)进行综述。 12 选择重要灾点进行各例剖析(附示意图)。 说明现状灾害危害对象和已造成的损失;评价灾点稳定稳定并说明判定依据(可用查表说明)。 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指出可能对拟建工程建设、运营构成危害和影响的灾点,说明其分布位置,评估其成灾的危险性及后果的严重性。 对拟建工程建设、运营构成危害和影响的灾点可能有 3 种情况:一是现状稳定灾点因工程扰动而复活;二是工程经过不稳定灾点活动区;三是工程经过不稳定灾点活动区且施工活动对灾害有加剧作用。 在第三种情况下,工程加剧灾害后使附近居民地和其它工程设施受到威胁时,也应对其危害后果进行评价。 小结 对现状地质灾害的主要认识和危险性评估结论。 4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工程活动可能诱发的灾害 分析工程活动可能诱发新灾害的位置、类型、规模,工程活动诱发灾害的机理,这里所 指新灾害的类型重点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塌岸。 评估灾害对拟建工程、附近居民地以及其它工程设施影响,根据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成灾成果的严重性,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 当灾害类型和数量较多时,应该分灾种进行评价;强调指出对拟建工程和环境可能构成重大影响的灾点或问题。 不良工程地质作用的影响 13 指出不良工程地质这样(包括岩溶、活动断裂、软弱土、弃渣弃土、采空区、废弃坑口和巷道等)的分布地段,分析其影响拟建工程的方式,预测其转化为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小结 对潜在地质灾害的主要认识和危险性评估结论。 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危险性等级和区段划 分 根据地灾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和评估区实际情况,提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原则和区段划分方案。 区段划分可以依据工程部位、地质单元及其结构面特征、地貌单元、地质灾害类型和密度等指标综合划定,当评估区地质环境较简单时,也可不划分区段。 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按分段顺序逐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评估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区段地质环境特点;现状地质灾害概况和危险性评估结论,工程影响地质环境及预测灾害概况和危险性评估结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结论。 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所略图。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难度 针对 评估区主要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原则性的灾害防治建议;根据地质灾害处置与否对工程正常建设及使用的影响程度,指出“必须”和“酌情”进行治理的灾点。 概要分析地质灾害防治难易 程度。 评估区用地适宜性总体评价 参考各级别危险性地段所占评估区比例及灾害防治难易 14 程度,对整个评估区的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根据各级别危险性区段所占评估区比例给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为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 4 级。 评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参考指标 土地适宜性 地灾危险段占评估区线比例( %) 大 中 +小 适 宜 < 10 > 90 较 适 宜 10~25 75~90 基本适宜 25~50 50~75 不 适 宜 > 50 < 50 根据治理难易程度(分为易于治理、较易治理、难度中等和难于治理 4 级),对上述评价结果进行校核。 质量难易程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技术难度和防治费用投入水平。 当治理难易程度属于难于治理时,不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地段所占评估区比例多少,都应确定为不适宜;当治理难度为中等时,宜确定为较适宜或基本适宜;当治理难度为易于治理或较易治理时,宜确定为适宜或较适宜。 小结 概述对评估区地质 灾害综合危险性、地质灾害防治难度和土地适宜的认识。 6 结论和建议 15 结论 1 拟建项目重要性等级,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评估级别。 2 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预测、综合评估结论。 3 灾害防治的重点和措施;通过灾害治理工程的实施,地质灾害风险可以降低到什么程度。 4 评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建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不能倒替勘察工作,受工作程度的限制,评估中有关灾害的认识哪些还需要后续勘察工作检验、查证;勘察、设计中需重点注意、解决哪些问题。 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出改线、避让、调整工程设 计、甚至否定工程建设可行性的建议。 其它不宜放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的建议。 附件: 1 评估区环境地质图 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图(必附) 3 典型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现象的照片(必附) 4 建设项目批复文件(必附) 5 评估工作委托书 6 评估单位资质证书(必附) 7 野外调查实际材料图(提供审查的原始资料) 8 调查点记录卡片(提供审查的原始资料) 几点说明 16 1 现状工程及工程重要性分级 “现状”工程系指工程占地长宽比相差悬殊的建设工程,通常包括交通工程(如铁路、公路)、管线工程(如输油、输气管线)和架空工程(如空 中缆车)。 铁路工程:并入国家客、货运路网的客运线路属重要建设项目,货运线路属较重要建设项目;企业专用铁路属一般建设项目。 公路:新建高速公路(里程≥ 10 ㎞)、新建一级公路(里程≥ 20km)、新建二级公路(里程≥ 30km)时,为重要建设项目;低于上述里程的新建二级以上公路、里程≥ 50km 的三级公路,为较重要建设项目;里程< 50km 的三级公路、四级以下公路和城镇道路为一般建设项目。 当拟建公路包含新建和改扩建路段时,按新建路段长度优先确定项目重要成都,改扩建公路不论里程长度,均按《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 要素》表 33 的标准低一个等级来确定项目重要程度。 国家级 管线工程为重要建设项目,省级管线工程为较重要建设项目,其它为一般建设项目。 架空工程属一般建设项目。 2 关于报告各章中的“小结” 各章小结可根据具体情况取舍。 一般一、二级评估报告各章应有小结,三级评估可不要小结;各章内容较多、需要归纳概况时应有小结,否则可不要小结。 3 插图、插表 插图和插表形式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可以参照公开出版发行科技刊物的插图、插表样式。 17 4 计量单位和符号 报告中使用的各种计量单位和符号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5 章节安排 根据 内容多少,合理设置各章下的分节标题。 现状和潜在地质灾害较少时, 5 章可合并为一章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现状、预测、综合评估用节表示。 18 “线状”工程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图 编图参考原则 1 图层划分 “线状”工程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应包含地形地物、地质条件、拟建工程布局和地质灾害等 4 个图层。 地形地物、地质条件和拟建工程布局事基础图层,地质灾害是主体图层。 2 图层内容及表示方法 地形地物 等高线、标志性高程点、水系(河流、湖泊)、灰岩坑、陡崖,城镇、居民点、铁路、公 路、水库、电站、矿山等。 地形地物符号与对应比例尺地形图使用的符号一致。 除地表水体为兰色、地名为深棕色外,其余一律用浅棕色表示。 环境地质条件 包括地层(岩石)界线、产状(沿线状工程附近要多表示地层产状,特别要重视表示顺层坡与工程关系)、断裂构造及产状、其它结构面特征、地震震中、地下水露头(泉、井),样品采集点、山地工程点和剖面位置等。 各种环境地质符号与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的常规表达方式一致。 除活动断裂和地震震中用红色调外,其余均采用灰色调。 拟建工程布局 工程类型和位置。 工程类型 轮廓线用黑色虚线表示,附以同色的文字或符号标注。 19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类型、位置、作用范围,危险性分区界线。 地质灾害类型符号与普通环境地质表示方法一致。 处于稳定状态的灾点用黑色表示,活动的灾点用红色表示;已有灾害点用实线表示,预测灾害点用虚线表示。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界线用彩色斜影线表示(高危险段为红色、中危险段为黄色、低危险段为绿色);危险性地段用普染色表示,颜色与分段界线一致,但浓度稍淡;分区序号用罗马数字加脚标表示,罗马数字表示危险性级别(Ⅰ、Ⅱ、Ⅲ分别表示危险性大、中、小),阿拉伯数字脚标表示同 级别的不同区段。 3 有关符号使用的建议 滑坡 —— L( landslide) 崩塌 —— R( rockfall) 泥石流 —— D( debris flow) 塌岸 —— B( bank slump) 危险边坡 —— H( hiahwall) 冲沟 —— G( gully) 坳沟 —— C( clough) 灾点编号用阿拉伯数字以角标的形式标出,如: L LL L4,„„ Ln。 4 其它 评估图比例尺大小以能够充分反应评估内容为准。 评估图所附代表性剖面图,水平和垂直比例尺应相同,比例尺均使用线段比例尺。 图例分列平面图图例和剖面图图例。 20 水利水电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