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忧思(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又称寒具。 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 ,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 据 《 周礼 》 记载 , 当时有 “ 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 ” 的法规 ,于是百姓熄炊 , “ 寒食三日 ”。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 “ 野祭 ”。 唐代编入 《 开元礼 》 “卷第八十七 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 ” 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这后来也成了清明节的重要活动 上巳的名称首见于汉代的古籍,名称大概定于汉代。 《 汉书 礼仪志 》 :“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 佩兰祓禊,曲水流觞 上巳节的风物与节俗 •招魂解神 •祓禊驱灾 •曲水流觞 •上巳杂俗 招魂续魄、解神还愿的内容大概是祓禊仪式的附属。 韩诗注 《 诗经 郑风 溱洧 》 曰:“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 …… 三月上巳之辰,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 ”人们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 还有在河边“解神”的活动。 解神,即还愿谢神。 汉代王充在 《 论衡 》 中说:“世间善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作解谢土神,名曰谢神。 ”束晳答晋武帝曲水之问提到的“周公卜筮定东都,建成后流水泛杯而饮”的故事,也是一种得福于天的欢欣与酬谢;北朝周人虞信还有《 春赋 》 :“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 树下流杯客。 沙头渡水人。 ” 《 论语 》 : 『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证明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 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 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 《 荆楚岁时记 》 : 『 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 』。 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 《 兰亭集序 》。 、 挑荠菜 这天 , 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 、 睡之 处 , 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 、 桐花藏在毛衣 、 羽衣内 , 认为衣服可以不;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 , 认为可以 不犯头痛病 , 晚上睡得特别香甜 清顾禄 《 清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