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亿煤业说明书修改内容摘要:

厚度 ( m) 岩 性 特 征 界 系 统 组 段 新 生 界 第 四 系 Q 0~ 100 砾石、黄土、砂土 上 第 三 系 N 5~ 80 棕红色粘土,底部为砾岩 中 生 界 三 叠 系 T 中 统 T2 二马营组 T2er 193~ 327 灰绿色厚~中薄层中细粒砂岩夹紫红色灰绿色泥岩 下 统 T1 和尚沟组 T1h 131~ 474 250 灰紫色薄~中层状细粒砂岩夹紫红色泥岩 刘家沟组 T1l 15~ 595 400 浅灰、紫红色薄~中层细粒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砂岩 古 生 界 二 叠 系 P 上统P2 石千峰组 P2sh 22~ 211 150 黄绿色厚层状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 上石盒子组 P2s 三段 P2S3 170~ 250 200 黄绿色~杏黄色泥岩夹砂岩,顶部见燧石条带 二段 P2S2 80~ 130 110 黄绿色中细粒砂岩夹泥岩 一段P2S1 150~ 250 200 黄绿色、杏黄色泥岩,夹薄层砂岩 下统P1 下石盒子组 P1x 40~ 130 75 黄绿色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局部夹有煤线 山西组P1s 20~ 90 50 灰白色细砂岩、粉砂岩、黑色泥岩、煤层 石 炭 系 C 上统C3 太原组C3t 50~ 130 98 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灰岩、煤层 中统C2 本溪组C2b 0~ 25 10 灰色铁铝岩,底部可见窝状山西式铁矿 奥 陶 系 O 中统O2 峰峰组O2f 50~ 170 120 中厚层状豹皮灰岩,灰色薄层状白云质灰岩 上马家沟组 O2s 170~ 300 230 上部灰黑色中厚层状豹皮灰岩夹灰岩,下部为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 下马家沟组O2x 37~ 213 120 青灰色中厚层灰岩,下部为角砾状泥灰 岩,底部为浅灰、黄绿色钙质泥岩 下统 O1 60~ 208 120 青灰色厚层状白云岩,含燧石条带 该矿位于平陆煤产地东部,含煤地层为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 该矿位于平陆煤产地东部,含煤地层为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 本溪组含煤 2层,编号为 14 上 、 14,均为不可采煤层。 太原组含煤 8 层,编号为 10 下 、 11 上 、11 中 、 11 下 、 1 1 13 下 ,其中 11 上 号煤层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山西组含煤 2层,编号为 3号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本组各煤层厚度 变化较大,其中 10 号煤层在井田内为较稳定大部可采,其余各煤层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二)井田地质 井田为基岩半裸露区,出露地层主要为 奥陶系 中统下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新生界下第三系始新统门里组、上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及全新统,现结合钻孔揭露成果,将井田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 ( O2x) 为含煤地层基底,厚度 110m左右,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薄层状泥灰岩组成,节理发育,有方解石脉充填。 底部含有纤 维状石膏层。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 C2b) 与下伏上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 ~ ,平均为 ,岩性主要为深灰色铝质泥岩、铝土矿层及褐铁矿、黄铁矿层,偶含一层薄煤层。 其底部的山西式铁矿、 G层铝土矿层位稳定,厚度大,可作为标志层。 该层铝土矿品位高,经 214 队勘探,储量丰富。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3t) K1砂岩底至 K7砂岩底,厚度 ~ ,平均为 ,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是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以深灰色粉砂岩、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黑色 炭质泥岩和 1~ 2层深灰色石灰岩及 2~ 6层煤层组成。 其中 10号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 K7砂岩底至 K8砂岩底,厚度为 ~ ,平均。 主要由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及不可采的 2 号煤组成,含丰富的植物叶部化石。 底界砂岩( K7)层位稳定,厚度大,是太原组与山西组分界的良好标志。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 P1x) K8砂岩底至 K10砂岩底,厚度 ~ ,平均。 上部岩性主要由中 细粒砂岩、粉砂岩,灰绿色、黄绿色、紫红色 泥岩和铝质泥岩组成。 下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中细粒砂岩。 底砂岩 K8砂岩厚度平均为 ,为灰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组之上,其中上部多被剥蚀,井田内仅残留其下部层段,其岩性为灰绿色、黄绿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灰白色细砂岩,最大残留厚度 200m。 7.下第三系始新统门里组( E2ml) 岩性上部为泥岩,含石膏泥岩、泥岩;中部为泥岩夹砾岩;下部为砾岩;本组厚度 0~ ,平均。 8.上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 ( N2b) 岩性主要为棕红色粘土及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底部为钙质砂砾岩或钙质结核层,厚度 0~ ,平均。 9.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 Q3m) 主要由棕红色亚粘土夹多层褐红色古土壤层组成。 底部为砂、砾石层,厚 0~。 10.全新统( Q4) 分布于井田中部沟谷中,厚度 0~ ,平均 ,岩性为砂、卵砾石、亚砂土、粘土。 二、 构造 井田内构造总体为一轴向北东东的背斜、向斜构造,褶曲轴向北东东 东倾伏,地层倾角 4~ 13176。 断层 井田内发现断层 2条,均为正断层,分布 在井田的南部。 ( 1)、 F1 断层:位于井田南部,任岭煤矿井下开采 10 号煤层揭露,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 70176。 ,落差 ,井田内走向延伸长度 760m。 ( 2)、 F2断层:位于井田南部,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 75176。 ,落差 20100m,井田内走向延伸长度 660m。 岩浆岩 ( 1) 、岩浆岩 在井田外南部出露有中生代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γπ 32),岩体最厚约 300m,岩体与地层接触面的产状与地层产状近于一致,倾向北西,倾角 0176。 — 20176。 边部有浅褐色含钾长石、石英角闪岩,中部呈灰绿色花岗闪长岩,含少量角闪 石、斑晶主要为中长石。 ( 2) 、岩浆岩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区域内花岗闪长斑岩岩床沿太原组中上部地层顺层侵入,大部成为 10 下 号煤层的直接顶板岩石,由于岩浆的热变质及吞食作用,使得 10 下 号煤层变为天然焦,煤层遭到严重破坏,呈现为鸡窝状或透镜状。 上 面的 10 号煤层因距其较远,岩浆岩对其影响较小,为 贫 煤。 本井田内及周边钻孔中未发现有岩浆岩。 综上所述,井田构造类型属简单。 三、 煤层 (一) 含 煤 地 层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属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平均厚度,岩性为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煤层( 10 下 、 11 上 、 11 中 、 11 下 及 13号煤层)和一层暗灰色石灰岩。 本组各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其中 10 号煤层在井田内为较稳定大部可采,其余各煤层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太原组平均厚度 ,共含煤 6 层( 10 下、 11 上、 11 中、 11 下及 13号煤层),煤层平均总厚度为 , 平均含煤系数为 %,上述煤层中, 10号为大部可采煤层,煤层厚 0~ ,平均厚度为 , 可采煤层含煤系数为 %。 ( 二 ) 可采煤层 井田范围内可采煤层为 10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顶部,厚度为 ~ ,平均。 煤层结构简单,偶含 1 层夹矸,顶板为中、细砂岩,底板为泥岩,该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在井田东部 160 ZK10 1607 孔剥蚀, 160 161 20 20ZK1102 孔尖灭,为全井田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表 132 可采煤层特征表 含煤 地层 煤层号 厚度( m) 最小 最大 平均 结构 (夹矸数 ) 稳定性 可采性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太 原 组 10 0~ 简单 ( 01) 较稳定 大部可 采 中 、 细砂岩 泥岩 四、 煤质 煤类 按照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GB5751— 86),以浮煤挥发分( Vdaf)、粘结指数( )为主要划分指标,确定井田 10号煤层为 贫 煤, 为高硫煤,洗选后 可为作动力用煤。 在井田内中部有 10号煤层露头,煤层露头处受到风氧化,煤质变劣。 据调查,一般沿煤层露头向内推 100m左右,将其划为煤层风氧化带边界。 煤质分析 根据钻孔煤芯煤样化验资料和该矿井下采样化验分析结果,对井田 10 号 可采煤层的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评述如下 : 10 号煤层: 水分( Mad) : 原煤 %~ %,平均 %, 浮煤 %~ %,平均 %; 灰分( Ad) : 原煤 %~ %,平均 %, 浮煤 %~ %,平均 %; 挥发分( Vdaf) : 原煤 %~ %,平均 %, 浮煤 %~ % 平均 %; 全硫( St,d) : 原煤 %~ %,平均 %, 浮煤 %~ %,平均 %; 发热量( Qgr,d) : 原煤 ~ ,平均 , 浮煤 ~ ,平均 ; 粘结指数( ) 0~ 10; 胶质层( mm):浮煤 X: , Y: 0 元素分析:氢( Hdaf)原煤 %~ %,平均 %, 浮煤 %~ %,平均 %。 按《煤炭质量分级》( GB/T15224— 2020)标准, 10 号煤层 大部分 属 低 灰~高灰、中高 硫~ 高 硫、低热值~ 特 高热值 贫 煤 ,其次为贫瘦煤。 五 、井田水文地质 井田位于山 西省南端,中条山南麓,黄河中游东西向狭谷地段的北侧,井田地形 以低山丘陵为主,沟壑纵横,地形较为复杂,井田地下水由北向南运移向黄河排泄,在大地构造的控制下,构成一个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 绳池断凹水文地质单元,据曹川电厂供水井资料区内水位标高在 ~ 之间。 (一)含水层及隔水层 井井田范围内地表河流不发育,区内各大沟谷平时多干涸,雨季汇集洪水沿沟排泄,向南汇入黄河。 井田主要含水层 龙潭沟区普查时施工了一个水文孔( ZK805),对 10 号煤顶板以上含水层做了抽水试验,同时收集了曹川电厂三个 岩溶水供水井的有关资料,为综合评价各个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提供了可靠依据。 ( 1) 、 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井田中部有少量出露,该层为煤系地层下伏的主要含水层,主要岩性为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灰岩。 据曹川电厂供水井资料,孔深 ~ ,单位涌水量~ L /s178。 m,单井最大出水量 5000m3/d,属强富水性含水层,水质类型为 HCO3178。 SO4— Ca178。 Mg型,矿化度为 ,水位标高 ~ ,参考值取。 ( 2) 、 太原组灰岩裂隙含 水层 主要为 K2灰岩,层位较为稳定,厚度 ~ ,裂隙发育,受地形影响,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条件差,排泄条件好,据单泉流量仅 ,属富水性弱含水层。 ( 3) 、 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山西组含 3~ 4层砂岩,其中以 K7砂岩最为发育,其岩性为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厚度最大可达。 该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补给条件差,裂隙不发育,属富水性弱的含水层。 据 ZK805 号钻孔资料,水位标高 ,单位涌水量178。 m,水质类型为 SO4— Na 型,矿化度 g/L。 ( 4) 、 二叠系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包括上、下石盒子组含水层砂岩,岩性为灰白色、粗 — 中粒砂岩为主,受地形影响,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差异性大,裂隙不发育,由于泥岩的阻隔作用多形成层间裂隙水,据单泉流量 ~ L /s178。 m,属富水性弱含水层。 ( 5) 、 第四系砂砾孔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在井田内发育差,零星出露于沟谷。 岩性为近代冲积砂砾层,透水性良好,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径流补给,埋藏厚度大时,属富水性弱含水层。 井田主要隔水层 ( 1) 、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铝质泥岩隔水层 由铝质泥岩及铝土矿层 组成,隔水性能良好,一般厚约 9m 左右,为井田主要隔水层。 ( 2) 、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泥质岩隔水层 主要由具有可塑性的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各层砂岩及石灰岩间均有泥质岩分布,一般厚度 2m— 8m,可起到良好的层间隔水作用。 ( 二 ) 、 构造导水性 井田总体为褶曲构造,含水层中水顺层径流,在井田内南 东 部发育有 2 条正断层,F1 落差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