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毕业设计设计说明书内容摘要:

、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自下而上,岩石颜色逐渐变浅,砂岩粒度逐渐变粗。 其主要特征如下:下部: 6煤组至铝质泥岩段,砂岩及部分粉砂岩由炭质、泥质及菱铁质显示水平、波状、透镜状层理,泥岩、粉砂岩中产植物化石丰富。 本段含煤层数多,含煤性较好。 含有 9 等四个煤层(组)。 底部普遍发育一层铝质泥 岩,浅灰~ 铝 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5 图 12 综合柱状图 地层系统界 系 统柱 状岩层厚度最小 最大 平均岩性描述由粉砂粘土质砂及砂质粘土组成。 由砂质粘土、粘土、细砂、粉砂及粘土质砂组成。 由砂质粘土、粘土、细砂细中砂及中砂组成,夹有薄层粉砂、粘土质砂、砂质粘土、粘土层。 大部为粘土及砂质粘土,夹有数层泥灰岩及钙质粘土。 岩性较杂,有砾石、砾岩、粘土质砾岩、砂层、粘土质砂等含水层。 为一套红色砂岩,本区揭露很少,情况不详。 以中细粒粉砂岩为主,泥岩较少,偶见粗砂岩及煤线。 一般含煤13层 ,最多可达7层 ,1煤 层发育较好,煤质低劣,灰分含量较高。 顶部以泥岩为主,中上部以粉砂岩中细砂岩为主,夹泥岩,下部以泥岩为主。 一般含煤13层 ,最多可达10层 ,多不可采,煤质低劣,煤层间距1030m。 以泥岩粉砂岩为主,矿物成分较复杂。 含煤一般14层 ,最多可达9层 ,32煤 发育较好,为结构复杂~较复杂的含灰分较高的煤层。 上部以粉砂岩泥岩为主,中部为中粒石英长砂岩发育较好,下部以花斑状泥岩为主。 含煤13层 ,分上下两组。 以泥岩为主。 7煤 组以上主要为泥岩粉砂岩,以下主要为中粒砂岩,8煤 组上下有时相变为细条带状水平层理的砂泥岩互层,本段为下石河子组主要含煤段,共含煤5组,其中71 煤层发育较好,煤层多属半暗半亮型,松软易碎。 10煤 以上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夹少量细砂岩,本段含煤两组,10煤为主要可采煤层,结构较复杂煤层稳定,11 煤多不可采。 以薄层状石灰岩为主,夹细碎屑岩,石灰岩一般8 1 1 层。 夹铝质泥岩粉砂岩,具有少量黄铁矿晶体。 灰深 灰色、隐晶细 晶质,厚层状,具有豹皮状构造。 奥陶系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更新统10 30 15 30第三系上新统中新统渐新统 55 800 15石炭系上石炭系中石炭系中奥陶系古生界0 00000 二迭系上二迭统下二迭统0 0 0 12324515261626371728182910110 0 0 0 0 0 0 0 00 0 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6 灰色,具紫、油黄等杂色斑块,含菱铁鲕粒,块状构造。 上部:在粉砂岩和泥岩中,含较多瘤状及姜状菱铁质结核。 在煤层附近植物化石较丰富。 本段含煤性较下部差,含 5两个煤层(组)。 本组含 5 6 6 7 7 82等七个可采煤层,其中 7 82煤层为本矿主要可采煤层。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③ 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本矿井范围内未见顶界,揭露地层厚度 350m,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 按其主要特征,大致可分两部分:下部:自底部的 K3 砂岩到 1煤层(组),以具紫 、油黄色杂斑的泥岩、粉砂岩及灰绿色、浅灰色细~中粒砂岩为主,泥岩、粉砂岩中含较多量的菱铁鲕粒,植物化石及炭屑少见;煤层附近多为灰~深灰色的泥岩、粉砂岩,产丰富的植物化石。 底部 K3 砂岩,为灰白色、厚层状、细~粗粒结构的长石石英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硅质胶结,具交错层理,层面上可见蜂窝状构造。 此层砂岩在本矿井发育不够特征,其表现为粒度偏细。 上部:包括 1煤层组及其以上地层,以灰绿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为主,夹少部分杂色泥岩,偶见粗砂岩及煤线。 粉砂岩中具缓波状层理,砂岩可见交错层理。 中上部砂岩粒度较 下部粗,成份变杂。 本组含 3 等三个煤层组,其中 32煤层为本矿井主要可采煤层。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4) 第三系( R) ① 渐新统( E3) 本统地层为坡积、残积堆积物,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 全层厚度 0~ ,平均 22m。 本矿北部古地形有一低盆,厚度较大。 其它地段大多在 20m 以下。 主要岩性为砾石、砾岩、砂砾、粘土砾石、砂层、砂质粘土、粘土及钙质粘土等,在砂质粘土中混杂着较多的钙质团块和砾石块。 ② 中新统( N1) 厚度 ~ ,平均 94m,为湖相沉积,主要由灰绿色粘土和砂质粘土组成。 分层厚度大、塑性强、分布稳定,具 45176。 静压滑面,局部含有石膏聚结体和单晶体。 局部有泥灰岩和钙质粘土,还夹有多层棕红、棕黄色砂层和粘土质砂透镜体。 ③ 上新统( N2) 地层总厚 60~ 120m,平均 95。 底部为灰白色、棕黄色中细砂、细砂为主,含有砾石及粘土质砾石。 中部为棕红、棕黄色中细砂、细砂及少量砂砾层,其间夹有粘土、砂质粘土、泥灰岩和钙质粘土。 上部为棕红、棕黄和褐黄色细砂、粘土质砂、砂质粘土及粘土层。 顶部有砂礓和铁锰质结核富集。 中上部普遍有 1~ 3层钙质胶结的砂岩(盘)。 有明显的水平层理,为河湖相沉积,与下 伏中新统呈整合接触。 5) 第四系( Q) ① 更新统( Q1~ 3) 厚度 35~ 80m,平均 52m,由黄、灰黄和褐黄色中、细砂、粉砂、粘土质砂夹砂质粘 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7 土或粘土组成,北部砂层较多,南部粘土类层增厚。 底部有一层中粗或中粒砂夹小砾石。 砂层中见有水平层理和河流相特征。 层中夹有较多砂礓、钙质团块和铁锰结核,含有螺蚌化石。 ② 全新统( Q4) 厚度 25~ ,平均 32m,北部厚南部薄。 灰黄、浅黄色粉砂、粘土质砂及砂质粘土、粘土相间组成。 砂层分选性好,见有水平和微波状层理,含有砂礓、铁锰结核及小螺蚌化石。 在上部有一层 稳定的黑色含腐植质的砂质粘土或粘土质砂,其中含有丰富的螺蚌化石。 主要为河流相及河漫滩相。 与下伏更新统呈整合接触。 ( 3) 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地层分界的说明: 原精查地质报告中的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的地层分界为铝质泥岩之下杂色砂岩之底。 此层砂岩相当于华北地区之骆驼钵砂岩,但此层砂岩,本矿井内不甚发育,有时为杂色粉砂岩所代替,给地层划分带来一定困难。 本报告未采用精查报告中的地层分界,而以中部煤组之下的( K2)铝质泥岩之底为界。 这样的划分主要考虑到铝质泥岩在矿井内比较稳定,且生产单位使用方便。 桃园井田地层走向南北 ,倾斜向东的单斜构造,北部倾角 25176。 ~ 30176。 ,局部达 40176。 以上,南部渐缓为 15176。 左右,地层倾角成有规律的变化。 断层发育特征及控制情况 ( 1) 主要断层的确定 本矿业根据钻探、测井、地震及井下揭露的断点或破碎带,组合成 4条断层。 ( 2) 断层控制等级划分 根据钻探、测井、井下揭露和地震显示情况,将断层的控制程度分为查明,基本查明和查出三个级别。 查明:沿断层走向在钻探或地震基本线距的控制下,有两个以上钻孔穿过;有一个钻孔穿过,或有巷道穿过,并有两个以上 A、 B 级点控制,断层的性质,走向,倾向,落差均 已查明者。 ( 3) 各主要断层控制情况 1) F1断层 正断层,为本矿井北部边界断层,走向北 65176。 东,倾向北 25176。 西,倾角 70176。 ,落差大于 650m,两端皆延伸出本矿井。 有 2 个钻孔穿过为基本查明断层。 2) F2断层 正断层,该断层把本矿井分为南、北两部分,走向 N80176。 ~ 88176。 W,倾向 NNE,倾角60176。 ,落差大于 400m,两端皆延伸出本矿井。 有 3个钻孔穿过为查明断层。 3) F3正断层 正断层,位于 F1断层的南侧,走向 N43176。 E,倾向 S47176。 E,倾角 70176。 ,落差 0~ 16m, 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8 延展长度 ,有 12个钻孔穿 过。 表 12 断层情况表 断层名称 性质 走向 倾向 倾 角(度) 落 差 ( m) 长度 ( Km) 钻孔控制 可 靠 程 度 F1 正 NE NW 70 > 650 > 12 125 基本查明 F2 正 NWW NNE 60 > 400 > 34 4 45 查明 F3 正 NE SE 70 020 124 查出 F4 正 NWW SSW 70 012 43 查出 4) F4正断层 正断层,位于 F2断层的南侧,走向 N77176。 W,倾向 S13176。 W,倾角 70176。 , 落差 0~ 12m,延展长度 ,仅孔揭露。 岩浆岩的分布及其影响 ( 1) 岩浆岩分布范围 矿井内有岩浆侵入于煤系地层之中,呈有规律分布。 北部分布范围:从 5线到矿井北界;南部分布范围:从 89线到矿井南界。 ( 2) 岩浆侵入层位 在矿井南部,岩浆顺层侵入于 10 煤层;在矿井北部, 33 线以南,岩浆顺层侵入于 8煤层(组), 33线以北,岩浆侵入的层位逐渐抬高,主要侵入到 7 煤组和 61煤层中。 ( 3) 岩浆岩对煤层、地层的影响 1) 岩浆的侵入,对煤层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破坏了煤层的结构 煤层被岩浆穿插,出现:“分叉合并”,煤层夹矸增多,结构复杂。 ② 使煤层的可采性变差 岩浆对煤层有一定的推挤和熔蚀作用,受岩浆侵蚀的残留煤层利用厚度一般要小于正常煤层的厚度。 ③ 使煤层稳定性变差 岩浆对煤层的推挤、熔蚀作用结果,使煤层的变异系数明显增大,不可采点增多,不可采面积扩大。 通常情况下,煤层的厚度还受岩浆岩厚度的影响,两者有明显的互补关系,岩浆岩厚则煤层较薄,岩浆岩薄则煤层较厚。 ④ 使煤层顶板强度降低 岩浆沿煤层顶板侵入,使煤层顶板遭到破坏,强度大大降低,给回采、支护煤层顶 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9 板管理增加难度。 ⑤ 使煤质变差 岩浆同煤层直接接触,使煤变质为天然焦,减少了矿井内煤的工业储量和煤炭的利用价值。 2) 岩浆岩对煤系地层的影响 一般来说,岩浆的侵入,使地层厚度增大的作用。 在煤层对比过程中,把岩浆岩剔除,所剩下的地层间距与正常地层间距相差无几。 煤层及煤质 煤层 ( 1) 含煤性 桃园煤矿含煤地层为石炭、二迭系。 石炭系太原组地层含煤 6~ 8层,其中 2~ 3层个别点达到可采厚度,无工业价值,不作为研究对象;二迭系含煤地层有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含煤地层厚度约 925m,含 11等十一个煤层(组),含煤 14~ 32 层,煤层总厚约 ,煤系地层含煤系数%。 可采煤层有 3 5 6 6 7 7 8 10等 9层,其中 8 10 两层为较稳定煤层, 3 5 6 6 7 72等 6 层为不稳定煤层, 4煤层为极不稳定煤层。 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 ,占煤层总厚的 54%;较稳定煤层平均总厚 ( 82煤层仅在补 6线以北发育),占可采煤层厚度的 43%。 不可采煤层有 11 等 4 个煤层(组)。 ( 2) 可采煤层 可采煤层有 9 层。 各可采煤层的基本特征见表 13,分述如下: 32煤层位于上石盒子组的下部,距 2煤组 100~ 115m,厚度 ~ ,平均厚度。 大部分可采,为结构较复杂的较稳定薄煤层。 4煤层主要分布在补 9线以北,补 2线以南,煤厚 ~ ,平均煤厚。 4煤层为局部可采、结构简单的不稳定薄煤层。 52煤层位于下石盒子组的中上部,煤厚 0~ ,平均。 其底板为泥岩。 顶、底板岩性变化不大,较为稳定。 52煤层为结构简单、部分可采的不稳定的薄煤层。 61煤层位于下石盒子组中下部 ,上距 5 煤组 20m 左右, 61煤层是 6煤组中发育最好的一层,煤厚 0~ ,平均煤厚。 顶板大部分为泥岩,少部分为粉砂岩或砂岩,底板绝大多数为泥岩,少量为粉砂岩。 61煤层为大部分可采、结构简单的不稳定薄煤层。 63煤层上距 61煤层 16~ 20m。 可采范围分布在在 78线以南,煤厚两极值 0~ ,沉缺栏包括冲刷 平均 ,顶板以泥岩为主,少部分为粉砂岩或砂岩,底板绝大多数为泥岩,少量为粉砂岩。 63煤层为大部分可采、结构简单的不稳定薄煤层。 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0 表 13 可采煤层情况统计表 煤层 穿过点数(个) 岩浆侵入点 煤层结构 面积( km) 2 备注 合 计 见 煤 可 采 不可采 沉 缺 断 缺 不采用 夹矸(层) 结构 类型 可采面积 不可采面积 可采面积比率( %) 1 2 >2 32 90 84 70 14 2 4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