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沟金矿改扩建项目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磨机 3 75 万元 /台 225 砂泵 3 10 万元 /台 30 三、土建部分 选矿厂 1 400 万元 400 办公区 1 150 万元 150 建筑面积 2500平方米 办公设备 25 万元 25 电脑、监 控等 路桥修建 1 50 万元 50 四、供电供水 柴油发电机 300KW 2 60 万元 /台 120 水泵 2 5 万元 /台 10 五、公务用车 吉普车 1 30 万元 /辆 30 人货两用车 2 20 万元 /辆 40 五十铃 1 15 万元 /辆 15 平板载重车 1 20 万元 /辆 20 六、其他 35 技术经济 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基建投资 2960 万元,自筹。 本项目需要生产流动资金 35万元,自筹。 项目建设生产总投资 2995 万元。 本项目基建期为 1 年。 生产成本 根据生产工艺及矿山实际生产计算本项目 200 吨 /日生产规模生产成本如下: ①单位矿石全部生产矿成本: 170 元 /吨 其中:采矿: 70 元 /吨 选矿: 50元 /吨 管理费: 20 元 /吨 销售费 : 30 元/吨 ②年总成本: 1122 万元。 经济效果 ( 1)年经济效果 产含量金: 公斤 金价:含量金 89元 /克 销售收入: 万元 成本及费用: 万元 利润总额: 万元 所得税: 前 8 年免征 税后利润: 万元 投资利润率: % ( 2)财务分析及动态经济效果 逐年产品产量计算见 表 6— 2。 项目计算年限为 10 年,产含量金 公斤,总产值为 15617 万元。 项目损益计算见表 6— 3,利润总额 4291 万元,所得税 283 万元。 现金流量计算见表 6— 4,净现金流量 2323 万元,按 10%贴现率计算财务净现值 202万元,企业内部收益率 %。 项目投资返本期 年。 返本后净利润 1524 万元。 ( 3)经济效果 ①盈亏平衡分析 利用盈亏平衡分析方法计算企业盈亏平衡点,对项目风险进行预测。 通过盈亏平衡规模计算, 正常生产规模为 万吨 /年,规模可靠系数为 ,说明项目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②敏感性分 析 分析主要经济因素发生波动时对企业经济效果产生的影响,预测在最不利条件下企业经济效果;同时指出企业追求目标。 敏感性分析计算见表 65。 通过敏感性分析计算可以看出,对企业经济效果影响的敏感次序是:回收率(价格、品位)、成本、规模、投资。 当各因素同时发生负向变化时,企业仍可获得 149 万元 /年利润。 说明本项目抗风险能力较强。 ( 4)经济评价结论 该矿周边资源较好,本项目的建设对开发未来市场具有很大的意义。 为推动彰武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通过综合技术经济评价,本项目技术可行 ,经济合理。 本设计采用的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通过生产实践验证是成熟可靠的。 且易操作和管理。 项目经济效果较好,建议尽快实施,早日见效。 (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 61 存在问题及建议 ( 1)在下一步设计工作前,建设单位应委托试验单位针对新建选厂所处理的矿石重新进行选矿试验,或者找到现有浮选厂的生产指标记录,重新核实论证选矿工艺流程。 ( 2)本设计可研地形图精度有限,所以设计中所涉及地表工程量存在一定程度偏差,需待下阶段设计核准。 根据当地的地表地形特点,在下阶段工作开展之前,需请建设 单位提供 1:500 地形图 ( 3)本次设计坑内工程由于没有井巷工程现状资料,所以只为示意。 二、 地质资源 区域地质概况 地层 泥盆 系地层( D) 石炭系地层( C) 岩浆岩 ( 1)火山岩 ( 2)侵入岩 构造 ( 1)褶皱 ( 2)断裂构造 矿区地质特征 地层 ( 1)中泥盆 ( 2)上泥盆 ( 3)下石炭 岩浆岩 ( 1)火山岩 ( 2)火山机构 ( 3)侵入岩 构造 ( 1)褶皱 ( 2)断裂 矿床地质 特征 矿体特征 2号矿体 3号矿体 5号矿体 矿床类型 矿体围岩及围岩蚀变 矿石质量 矿石类型 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 矿石构 构 矿石矿物成分 水文地质 区域水文地质 矿区水文地质 生产矿井、老酮水文地质概况 矿坑涌水量预计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矿石加工技术条件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矿石加工技术条件 以往地质工作述评 矿山开采现状 矿山开采范围 矿山开采情况 矿区地质资源储量 矿区工业指标 矿区保有地质资源储量 设计利用储量 基建及生产探矿 基建探矿 三、 建设方案 建设规模、厂址及产品方案 根据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资源条件,本次设计拟定矿山生产规模为 200 吨/日, 万吨/年。 本次设计推荐厂址方案一:在 43 线和 47 线之间的山坡上建竖井,在竖井西侧的山坡上建选厂,利用选厂西北侧山沟作为尾矿库, 选厂东北侧山沟作为废石场。 企业最终产品为金精矿、硫精矿。 采 矿 开采范围 ( 1)开采范围 赵家沟金矿床由 5 个矿体组成,矿体分布于长 1700m,宽 5OOm 的范围内。 2号矿体主要产于隐爆安山角砾岩筒内; 3 号矿体产出于隐爆安山角砾岩与安山岩的接触部位; 4号矿体南段产于安山岩中,北段产于隐爆安山角砾岩中; 5号矿体产于安山岩中。 该矿床 1 号矿体为纵向交叉型锯齿状断层所控制, 5 号矿体为北东向断层所控制。 根据矿体的控制程度及储量级别,本次设计利用的资源储量为 1号矿体。 考虑到以往 5 号矿体工作程度低,储量级别低,可靠性差,作为矿区的后备资源 可延续矿山的服务年限以便于技术经济评价。 1 号矿体呈近东西走向,贯穿整个矿区的东西,长超过 360m。 11~ 39 线地表氧化矿已被开采,采出矿石量 2 万吨左右,尤其在 39 线,采矿深度已达 29m,几乎触及原生矿。 11~ 39 线采坑底部矿体宽 ~ ,整个矿体是连续的。 在控制的 11~ 39线矿体 ,倾向 175~ 190186。 ,倾角 45~ 70176。 从 39线到 11 线,矿体倾角由小变大。 剖面上矿体也具分枝复合脉状特征,最大控制延深为 290m,矿体倾角 O~ 35 线较 陡,为 70176。 左右; 35~ 39线较缓,为 45176。 左右;从地表向深部,矿体厚度逐渐变小(地表 m、 1647 中段 ),从地表向深部品位有降低的趋势(地表大于 6g/t、 1647Z中段 )。 坑道中出露的块状黄铁矿体有 3 层,其中有 2 层矿体在地表未出露,为盲矿体。 ( 2)开采方式 根据开采范围内的资源状况及矿体赋存条件,并结合地表地形特征和现有开拓形式。 矿体总体走向为东西向,地表地形西高东低,矿床不适于露天开采,故本次设计采用地下开采方式。 ( 3)开采顺序 根据矿脉赋存特点,以及设计采矿方法的要 求,回采过程中应遵循从上到下,由远而近,先采上盘后采下盘的后退式开采原则。 采矿方法 开采技术条件 从矿体赋存条件来看,开采矿体具有如下特点: ( 1)矿体倾角 O~ 35线较陡,为 70176。 左右; 35~ 39 线较缓,为 45176。 左右。 ( 2)本区开采主要为 1 号矿体,平均厚度 左右。 ( 3)矿体围岩为安山岩,上、下盘一般比较完整,劈理、节理不太发育,从调查情况看,坑道内没有支护。 本区矿石不结块,不自燃;地表允许陷落。 矿区地下水主要以裂隙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矿岩物理机械参数: 矿 石体重 岩石体重 矿岩硬度 f=8~ 10 松散系数 采矿方法选择 根据上述特点,本区矿体适合空场法开采,结合矿体赋存特征和矿山现有采矿工艺特点,设计推荐倾角大于 55176。 采用浅孔留矿法。 倾角小于 55176。 采用留矿全面法。 浅孔留矿法和留矿全面法优点是节省投资,采矿成本较低,工艺比较简单, 管理方便,工艺容易掌握,采切比较小,所需设备比较简单,易于供应,在有色金属矿山和黄金矿山广泛应用,且投资少,缺点是平场处理松石工作量大,工人劳动强度高,采场通风条件差。 设 计在 1607m 中段布置 4个回采矿块; 1567m中段布置 2 个采切矿块。 回采工艺及设备选择 ( 1)浅孔留矿法 阶段高度: 40m。 矿块长度: 50m 矿块宽度:矿体厚 间柱: 6m 底柱: 6m 顶柱: 3m 漏斗间距: 采切工程包括天井、天井联络道、漏斗颈、漏斗、斗穿、切割巷道等。 采切设备:凿岩采用 YT— 27 型和 YSP— 45型凿岩机,工作面配 JK552№ 型局扇辅助加强通风。 回采工作从切割巷道开始,自下而上分层推进, 浅孔落矿,炮孔交错布置,孔深~ 米,排距 米,孔间距 ~ 米,爆破使用 2# 岩石炸药,火雷管起爆。 每次放出所爆矿量的 1/3,保证工作面高度 ~ 米,其余留在采场作为回采工作平台,矿房回采结束后进行大量放矿。 回采设备:凿岩采用 YT— 27 型凿岩机 1— 2 台,每个采场配备 1台 JK552№ 4 型局扇辅助加强通风。 回采作业顺序为:凿岩、爆破、通风、局部出矿、平场支护,二昼夜三个循环,见回采作业循环图表 321。 采场综合生产能力 50— 60吨 /日。 采场通风 新鲜风流由人行天井进入采场, 污风由另一侧天井排出回风巷中。 每个采场配备 1 台JK552№ 型局扇辅助通风。 采场在下一班凿岩之前进行撬毛和支护。 因本区矿岩较稳固,一般不需要支护,但对局部不稳固地段应加强支护,可采用锚杆或锚杆加金属网支护,以确保采场的稳固与安全。 ( 2)留矿全面法 采场长度: 50m 矿块宽度: 矿体厚 阶段高度: 40m 联络巷距离: 5m 底柱高度: 5m 漏斗间距: 16m 在矿块长度 50 米的两端上掘天井联通上部水平巷道。 天井规格为 179。 ,且在天井内每间隔 8米开凿断面为 2179。 ,采场两端的人行联络巷道应错开布置。 在底部运输巷道开凿三个出矿漏斗,斗颈为 2179。 2m2,上掘 3m 后开始掘拉底巷道,拉底巷道施工与扩斗工作同时进行。 对应溜井在切巷的另一侧开掘电耙绞车硐室或电耙绞车布在联络道内。 采准、切割、扩斗工作完成后,开始回采矿房,沿矿体全厚由下往上回采,分层高度 2— 3m,工作面呈梯段式。 凿岩用 YT27 或 YSP45 型凿岩机,炮眼呈水平或倾斜向上布置,眼深 ~ ,排距 ~ ,孔距 ~ , 2岩石硝铵炸药,非电导爆雷管起爆,按凿岩 — 爆破 — 通风 — 放矿撬顶 — 平场 — 凿岩的工序进行。 每次放出的矿石以通过电耙为易,随着工作面向上推移,每隔 8— 20m留圆形矿柱直径为 5m 的不规则矿柱支撑顶板,等矿房全部采完后电耙即可大量出矿。 ( 3)采矿综合技术指标 采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 322 序号 项目 单位 浅孔留矿 采矿法 留矿全面 采矿法 备注 1 矿体厚度 m 2 矿体倾角 度 55— 70 30— 55 3 矿块综合生产能力 t/d 50— 60 50— 60 4 副产矿石率 % 10 10 5 千吨采切比 t/km 10 10 6 损失率 % 15 15 7 贫化率 % 15 15 8 采矿方法比例 % 50 50 回采矿块数 个 4 备用所块数 个 2 万吨掘进比 m/万 t 550 其中:开拓 m/万 t 300 采切 m/万 t 100 探矿 m/万 t 150 凿岩机台效 m/台班 60 掘 进 m/台班 ~ 采矿工效 t/工班 1015 掘进工效 m/工班 矿山生产能力 矿山工作制度 矿山采用连续工作制度,年工作 330天,每天 3 班,每班 8小时。 生产能力 ( 1)矿体特点 1号矿体。 考虑到以往 5 号矿体工作程度低,可作为矿区的后备资源。 43 勘探线以东至 7勘探线之间, 43 勘探线以西无工程控制 , 存在一定远景储量。 ( 2)生产能力 根据矿山现有地质情况及推荐的采矿方法工艺和技术条件,确定矿山生 产能力如下: A=Nqkt/(1z) 其中: A—— 矿山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