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师案例生态33题内容摘要:

,运行方式为日调节,水坝高度 14m,正常蓄水位 36m(黄海高程),回水长度 38km,水库面积 28km2,库区无大的支流汇入。 该河流经低丘和冲积平原,沿岸地面高程 3038m(黄海),工程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汛期为 610月。 坝址处河流丰、枯水期水位变幅为 2935m,含沙量小( ),区内已无原生植被,无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 拟建工程库区有半洄游性鱼类产卵场分布,水库回水末端有一中型城市,工农业与生活取排水口皆布置于该河流两岸,水库淹没区主要为河漫滩地,不涉及移民。 施 工区布置在坝址两岸,对外交通主要利用现有公路和航运。 施工期为五年半,施工高峰人数为 550人,水库管理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均能得到妥善处置。 第一组问题(原题):。 1)水库淹没,造成大量的土地、植被损失; 2)大坝对洄游性鱼类和航运的阻隔影响; 3)坝下减脱水段的生态系统类型与结构发生的变化; 4)水库回水对末端城市取排水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5)日调节水位涨落对下游用水及水生物的不利影响。 此外,还有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造成的环境影响,发电厂营运期可能发生的水质污染影响。 说明理由。 ( 1)会有影响的。 ( 2)由于库区清理问题而淹没纳入的污染物及上游排水、水土流失等原因,库区水质变差,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水环境容量降低,对工农业排水需进行限制,否则水质会更差,也可能发生富营养化。 ( 1)如果大坝没有设置过鱼通道(或设置的通道不合理),大坝就会成为半洄游性鱼类与其“三场”之间的障碍,阻隔半洄游性鱼类洄游行为; ( 2)大坝建设改变了半洄游性鱼类的水生生境,包括水温、盐度、流速、流量等水文情 势,以及水质贾生元案例生态 33 题 9 和饵料,影响半洄游性鱼类的繁殖等生理活动。 ( 3)减缓措施就是设置合理的过鱼通道。 根据洄游性鱼类的洄游特性,选择鱼闸、鱼池、鱼梯等方式保障鱼类的洄游。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鱼类的影响总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拦河建筑物使河流水生生境片断化、阻隔鱼类的洄游通道、阻碍上下游鱼类种质的交流。 库区水深、流速等水文情势的变化会造成原有水生生境的改变甚至消失,致使鱼类区系组成发生变化,特别是珍稀保护、特有鱼类物种的消失。 泄流消能可造成水体溶解气体过饱和,对部分鱼类特别是幼鱼造成严重影响。 这道题很多人被“半洄游性 鱼类”这个概念所迷惑,误以为是鱼类洄游了一半就中途停止了呢。 半洄游鱼类,也称河口性鱼类 — 终身生活在河口者除外,是指淡水鱼类在淡水水域中从一种类型的水体到另一种类型的水体,以及栖居在浅海区或咸淡水区的鱼类进入江河的洄游。 )。 ( 1)如果坝上河道两岸原来有农田,则会被库区蓄水淹没,造成损失,坝下河道两岸农田会由于水库蓄水而导致农灌用水的不足,或低温水下泄而使农作物减产,清水下泄对下游河道两岸的冲蚀会剥蚀掉一部分临近河岸的农田。 ( 2)对造成的农田损失进行补偿,对 失地农民进行经济补偿,并进行异地开垦。 ( 3)保障一定的下泄流量,满足农灌用水,采取分层取水的方式使下泄水的水温不致太低,避免在中午植物蒸腾旺盛时灌水。 第二组问题:。 ( 1)施工、人员进驻和水文改变而引发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迁移或灭绝; ( 2)区域环境中绿地数量和空间分布的改变而改变绿地调控环境质量的能力; ( 3)人员和设备的活动改变土地的生产能力; ( 4)施工影响自然和人文遗迹地及人群健康等。 1)项目运行而引发的生物多样性问题; 2)景观生 态环境质量问题; 3)移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4)水文长期改变而引发的上下游生物种群生存问题及中下游发生的河道断流; 5)水文变化以及上下游盐渍化、潜育化、湿地化、两岸地形地貌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6)钉螺转移问题。 ,至少应提供哪些生态图件。 1)土地利用现状图 2)植被类型图 3)资源分布图 4)敏感保护目标分布图 5)土壤侵蚀图 6)主要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 ( 1)坝下工农业生产及城 镇居民的生活需水量; ( 2)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水量,防止河床水位过低影响水生生物生长; ( 3)维持河道水质的最小稀释净化水量; ( 4)水面蒸散量; ( 5)维持地下水位动态平衡所需要的补给水量;航运、景观和水上娱乐环境需水量; ( 6)河道外生态需水量,包括河岸植被需水量、相连湿地补给量; ( 7)河口地区生物的需水量和防止咸潮入侵的基本水量等。 第三组问题(本人补充): 1)施工期间大量施工人员集聚可能发生疫情问题。 贾生元案例生态 33 题 10 2)营运期的地质灾害问题、船舶航运发生油 污泄露造成的水质污染问题、水库富营养化问题。 3)洪水季节溃坝的风险、洪水下泄生态风险问题(如,鼠类的大迁移问题)。 ,该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应定为几级。 生态影响评价需重点说明哪些问题。 ( 1)适宜二级评价。 工程处于河道下游,影响范围不足 50km2,影响区内无原生植被、也没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淹没区主要为河漫滩地,不涉及敏感生态保护目标,也不涉及移民。 ( 2)生态影响评价重点需调查清楚半洄游性鱼类的种类、种群数量与结构、洄游特性、“三场”分布,适宜的生境条件,评价工程需说明对半洄游性鱼类的影响方式、 程度、范围等,并提出设置过鱼通道、保障生态流量等解决措施。 ,低温水下泄主要影响有哪些。 可采取哪些措施。 ( 1)下泄低温水可 对鱼类造成突出的不利影响。 水温变冷,水体的溶解氧量和水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影响鱼类和饵料生物的衍生,致使鱼类区系组成发生变化。 下泄低温水将使鱼类产卵季节推迟、影响鱼卵孵化甚至造成不产卵。 下泄低温水还会降低鱼类新陈代谢能力,使鱼生长缓慢。 水温低、饵料生物生长缓慢,将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育肥和越冬。 低温水还会对农作物产生“冷害”影响,造成减产甚至绝产。 ( 2)采取 分层 取水、合理利用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宽浅式过水断面的灌溉渠道、“田间调温”等措施。 分层取水主要建筑物有多层平析门、叠梁门、翻板门、浮筒等竖井式、斜涵卧管式以及多外不同高程取水口布置等形式。 是目前减缓低温水影响的最有效方法。 “消落带”的形成及生态问题。 ( 1)消落带(区),是指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使库区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区域。 大坝建成,水库完工后,为保证发电需要,库区冬季正常蓄水水位较高,而夏季为防洪,水位下降。 这其间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即为消落带。 ( 2)生态问题主要有: ① 生态系统发生 重大变化。 蓄水前良好的陆生生态系统变成水生或半水生生态系统,而反复的水淹与出露,使消落带原有植被难以成活而退化,成为江岸带中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带。 ② 水环境污染。 水位下降后,河道内沉淀的各种污染物将留滞在消落带上,在高温下易产生异臭,滋生病菌、寄生虫和蚊蝇,或导致流行病发生。 更严重的是,累年冬、夏两季蓄退水位,头一年沉淀在消落带内的污染物,又将成为第二年水质污染源,周而复始,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③ 生态屏障消失。 消落带植被淹没消失,库区失去了一道生态屏障。 消落区形成之前,库区两岸的植被不仅具有水土保持功能,而且 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相当一部分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进入库区水体。 而消落区形成后,这些功能将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进入水体,导致库区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重。 ④ 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由于库岸长时间在水中,库岸山体吃水比重加大,而当夏天水位下降时,坡度较大的山体就可能造成滑坡、泥石流等。 ⑤ 影 响 库区的旅游景观。 浸泡的泥土不易排水,污染伴着垃圾、杂草,造成景观破坏。 8 2020年第三公路案例 拟建 210km 双向 4 车道高速,使城 A与现有高速路相连 ,沿线有低山丘陵、山岭重丘区、山间盆地、河流。 设计车速 100km/h,路基宽 26m,平均高 ;跨越 X、 Y、 Z3河建 3座大桥;山岭重丘区凿 6条隧道总长 5km;公路在出城 A后沿 X河左岸逆流敷设路段长 20km, X河为城 A饮用水源,公路通过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预防区分别为 1 50km。 土石方 1900万 m3,设取土场 26处,弃渣场 36处。 征地 1540 hm2,其中耕地 724 hm2,林地 690hm2,其它 126 hm2。 评价范围内有二级保护植物,跨越少许的大型桥梁与下游某县城地块 15km。 该河流为县城主要水源。 评价范围内有村庄、学校 8 处敏感点,其中 1处中学处于公路东侧。 临路两栋平房敏感点距公路中心线约 90m。 贾生元案例生态 33 题 11 第一组问题(原题):。 ( 1)应给出此二级植物的名称(含拉丁名)、分布格局、生境条件(海拔高度、土壤); ( 2)调查样方设置,包括样方设置点土壤、坡度、朝向等自然环境特征,样方地理坐标、样方数量等; ( 3)调查植物覆盖度、频率、植株高度、在群落中的成层与排序情况、覆盖率、密度、单位面积生物量、优势度等指标; ( 4)给出植物分布及覆盖度图、生物量 图。 (当然一级保护植物也需要做以上调查。 植物调查关注样方,样方如何设置。 调查哪些内容或样方调查表包括哪些内容。 需要清楚。 )。 根据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及流失量计算的需要,应给出地形、坡度、坡长、降雨、风力、植被覆盖率、土壤、既有水保设施等基本情况,通过调查与计算给出土壤侵蚀类型、原因(风力、水力、重力等)、侵蚀模数、侵蚀强度、土壤流失量、工程可能损失的水保设施量。 (水土流失的考点,一是水土流失调查内容,二是调查形成的成果,还有预测、计算结果。 ) 应从哪几方面考虑减轻公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选线方案分析应主要针对占地、植被损失、施工期水土流失、地表水、声环境、环境空气等方面影响的比较,对经过敏感区域时,还需从规划相容性、土地利用、噪声影响、投资等方面进行比选,并提出绕避敏感区域的替代方案。 尽可能量化比选。 根据题意,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监测,其中靠近公路最近的、教室窗户面向拟建公路的学校必须进行监测。 1)应在学校教室四周距离教室大于 1m 处设置至少 4 个监测点,根据教室布局及走向,可在教室窗前增加监测点。 2)若教室周边有其他噪声源,需噪声源边界外 1m处对其排放噪声进行监测。 3)监测高度为。 4)测点距离任一反射面距离不小于 1m。 (回答本题时要注意不要与竣工验收监测弄混了。 本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而非竣工验收监测。 答此题时,画出一个监测布点图更好。 此外,在学习此题时,应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 GB30962020《声环境质量标准》、 GB123482020《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223372020《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 运 输危险品车辆在跨河桥梁处( X、 Y、 Z河)发生事故,化学品泄漏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风险。 特别是 X河为饮用水源,跨越 X 河及伴行 X 河段风险影响更明显,须采取工程措施和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风险应急预案。 (这道题与 2020年公路案例其中一题其本相似,只不过是提问的方式不同。 本题应结合题干提到的河流来答,必须指出 X河的风险问题。 随后的 2020年又考了相似的内容。 ) 第二组问题(本人补充):。 ( 1)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途径主要是工程占地,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对土地利用格局、植被、土壤 的不利影响;高填深挖路段、取弃土场及各类临时堆场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影响;还有人员活动、车辆运输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与辗压的影响;施工活动对周边敏感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 ( 2)营运期主要是道路营运初期的水土流失影响,对生态完整性的分割影响,对野生动物迁徙的阻隔影响,交通噪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运输危险品车辆经过敏感目标时可能发生的风险影响。 道路的迫近效应、城镇化效应可能引发的次生生态影响。 景观生态影响。 贾生元案例生态 33 题 12。 其中生态影响评价应为几级评价。 理由是什么。 ( 1)施工期的生态影响,包括对二 级保护植物的影响、水土流失影响等。 营运期的交通噪声影响,特别是对村庄、学校的影响,以及经过河流段的环境风险,特别是跨越与伴行 X河的环境风险影响。 ( 2)生态影响应为一级评价。 由于项目处于饮用水源地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而且影响范围内还有二级保护植物。 地形地貌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 分布 图、土壤侵蚀图及“三区”划分图、水系图及饮用水源地功能划分图。 1)隧道弃渣处理处置不当占地破坏生态及水土流失影响; 2)施工中隧道排水对受纳 水体的污染影响; 3)对洞顶植被生长可能会造成不利影响; 4)对洞顶居民生产生活,排风口对其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隧道排水对其饮用水井的影响; 5)隧道进出口噪声影响明显; 6)隧道洞口形式设计与景观的协调性; 此外,应关注隧道的放射性。 第三组问题: (或指标)。 森林覆盖率、森林郁闭度、林木蓄积量或生物量、森林物种组成、林内重要保护性动植物。 ,还需要交代哪些工程建设内容。 收费站、服务区、互通式立交、分离式立交数量、位置、工程量,特大桥、 大中桥、涵洞数量、位置、工程量,施工临时工程等。 5项以上水土保持可采取的工程措施。 公路路基进行浆砌片石或水泥等进行边坡防护、设置排水沟、防洪坝,路堤及路堑边坡砌石或砖混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