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开采技术_毕业设计内容摘要:
统太原群,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煤系地层厚920米。 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群和山西组。 太原群为一煤组含煤3—12层,其中部分可采者2层,(一、一),%。 山西组为二煤组,含煤1~3层,其中二1煤为本采区主要可采煤层,~,%。 煤层直接顶为砂质泥岩, m,深灰色,局部黑灰色,致密性脆,含苛达轮木芦木化石和少许黄铁矿星,具碳质薄膜。 老顶为砂岩。 直接底为砂质泥岩,上部黑灰色致密,富集植物根部化石和黄铁矿薄膜,下部浅灰色致密,性脆,具参差状断口,含白云母星,裂隙面充填黄铁矿薄膜。 老底为砂岩,深灰色,石英长石为主,次为白云母片和暗红色矿物,钙质胶结,波状层理发育,少许方解石脉,层面为黑色,可见白云母片、瓦斯、煤尘、水、火煤的物理性质(1)二1煤层:黑色,金钢光泽,条痕黑色徽带浅灰色,均一状和条带状结构,硬度小,松散易碎,块煤较小。 (2)一煤层:黑色,金钢光泽,含黄铁矿结核,具硫臭,粉煤较多。 一煤与一煤相似。 宏观煤岩特征(1)二1煤层:上部和下部多为半亮煤型,中部以半亮型煤为主,但夹有暗淡型和半暗型煤。 (2)一煤层:为暗淡煤型工艺性能(1)发热量二1煤层煤芯煤样的两极值为:~,~,1989~~,二1煤层属于中高~高热值煤。 (2)粘结性与结焦性据盆场~许家沟勘探区地质报告及最近几年的煤质分析资料,二1煤的挥发分Vdaf为:~%,胶质层Y值均为O,曲线为平滑下降型,粘结性指数为>5~20,说明本矿二1煤的粘结性及结焦性均差。 二1煤的筛选性能据1989年矿井地质报告,1961961965年,八矿东西井混合试样,筛分结果为:>%,0~%1981981987年,三年的筛分结果为:%,100~%,50~%。 在提交冷泉精查补勘报告时,于1980年9月在本矿二水平11071第二横川采了生产大样,进行了筛选试验和浮沉试验。 、。 浮沉试验的结果表明,~,%+%+%=%,属于很难选煤。 ~,%+%=%,属于中等可选煤。 浮沉试验结果见浮沉综合表。 煤的工业用途综上所述,本矿二1煤层为中灰特低硫特低磷贫瘦煤,中高—高热值发热量,其工业用途为优质动力用煤。 瓦斯相对涌出量概况八矿从1961年到2002年,日。 一水平从1961年到1988年,日;二水平从1989年到2002年,日,属于高沼气矿井。 煤与瓦斯突出概况:八矿自1997年至2002年,共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八次,突煤量最多为92吨(1997年11月3日),突瓦斯量最多为140万m3(1977年2月4日), 2002年鉴定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瓦斯涌出基本规律:总的来讲,八矿瓦斯涌出的基本规律是北翼大,南翼小,深部大,浅部小。 但不同的时间,相对瓦斯涌出量并不均衡,它是随着开采水平的延深,相对瓦斯涌出量量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在这之间,也有个别年份偏高、偏低的情况,也有标高高的工作面比标高低的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的情况,例如:12061煤柱工作面标高35m,日,而12101工作面标高85m,日;12121工作面标高135m,日,而12141工作面标高170m,日。 相对瓦斯涌出量的大小除与煤中瓦斯含量、工作面周围的地质构造因素有关之外,还与采煤方法、开采的顺序、产量、工作面回采率等因素有关。 表 历年瓦斯鉴定成果汇总 项 目时 间绝对瓦斯涌出量m3/分相对瓦斯涌出量m3/吨日瓦斯等级1984年低1985年高1986年高1987年低1988年低平均1989年高1990年缺缺1991年缺缺1992年高1993年高1994年低1995年高1996年低1997年1998年高1999年高2000年高2001年高2002年(煤瓦斯突出)平均全矿平均本矿在1962~1964年取煤尘样5个,1980年取煤坐样3个,1982~1987年取煤坐样6个,其结果见二1煤煤尘爆炸试验成果表,表731。 由表可知,本矿煤尘爆炸试验,火苗长度5~40mm,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20~65%,煤尘爆炸指数均大于10%,煤尘具有传导性爆炸危险,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 据矿务局安监局1978~1979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八矿二1煤的自燃发火期3~6个月,从1989~2000年,作过7次测定,自燃发火期6~12个月。 3采区储量、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LBMγ=——采区储量,万吨;L——走向长度,2400m;B——煤层走向长度,1150m;M——煤层厚度,m; mγ——煤层容重,/m3; A。 =LlBMγ=A。 ——采煤工作面年生产能力,万t/aL——工作面年推进度,1041m/a;l——工作面长度,116m;B——煤层厚度,M——煤的视重,m; t/m3γ——工作面采出率,95%;A=nA。 BK1=90 A——采区生产能力 万t/a n——采区内同时生产的工作面个数 A。 ——每个采煤工作面的生产能力,t/a B——掘进出煤率 ~1,1 K1——采煤工作面产量不均匀系数, n=/A=23 n——采区服务年限,a——采区储量,万t/a A——采区生产能力, 万t4采区方案设计 采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概况: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层为主采煤层。 走向NE转向NW,倾向SE转向NE,倾角22176。 ~30176。 ,平均26176。 ,~9m, 煤厚基本均匀稳定,煤层结构简单,无夹石层。 煤质情况:煤质为黑色致密块状,金刚光泽,条带状结构,煤质为贫瘦煤,为低硫,中灰分,发热量高的良好工业用煤, 179。 顶底板情况: (1)煤层顶板:直接顶为砂质泥岩,黑色,致密,含菱铁质结核及植物根部化石。 老顶为砂岩,灰褐色,中细粒,钙质胶结。 (2)煤层底板:煤层直接底板为砂质泥岩,黑色,致密,含白云母星,富集植物根部化石。 老底为砂岩,上部灰色,细粒,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黑色粒状矿物,含少许白云母片,铝质胶结。 下部浅灰色发褐,细粒,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黑色粒状矿物及植物化石碎片,含大白云母片,裂隙充填黄铁矿,钙质胶结。 煤层瓦斯含量,瓦斯涌出量(绝对和相对)并分析对生产的影响、自然发火期、煤尘爆炸指数等情况,并分析对工作面生产可能造成的影响。 工作面瓦斯含量高,涌出量大,绝对瓦斯涌出量16m3/min,相对涌出量11m3/td,按突出危险区管理。 回采时影响产量的提高,因此应采取措施,防止瓦斯大量涌出,加强瓦斯管理,以防事故发生。 煤尘有爆炸危险,%。 煤尘有自燃发火可能,自燃发火期为142天,回采时应严格按照措施进行灭尘,并做好洒水注浆工作,以防煤尘爆炸及煤炭自燃事故发火。 确定采煤工艺方式根据采区地质条件及煤层特征,可选择分层综采放顶煤工艺、一次采全高工艺和分层综采工艺,各有优缺点,下面进行比较:综采放顶煤工艺的特点优点:(1)单产高,工作面具有多个出煤点,而且在工作面内可实行分段平行作业,易实现高产;(2)效率高,由于放顶煤工作面的一次采出厚度大,生产集中,放煤工艺劳动量小,以及出煤点多等原因,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3)成本低,放顶煤采煤法比分层开采减少了分层数目和铺网工序,由此节省了铺网费用,此外,其它材料、电力消耗、工资费等也都相应减少;(4)巷道掘进量小,掘进率和巷道维护费用减少,便于采掘接替;(5)减少了搬家倒面次数,节省了采煤工作面的安装和搬迁费用;(6)对煤层厚度变化及地质构造的适应性强。 缺点:(1)煤损多,工作面采出率低(比分层开采低10%左右);(2)煤层易自燃发火;(3)工作面煤尘大;(4)瓦斯积聚隐患大。 适用条件:一次采出的煤层厚度在5~12m之间;煤的硬度系数一般应小于3;煤层倾角不宜过大;,其硬度系数也应小于3;煤层直接顶具有随顶煤下落的特性,~,基本顶悬露面积不宜过大;地质构造复杂、破坏严重,断层较多和使用分层长壁综采较困难的地段,采用放顶煤能取得较好的效益。 分层综采工艺的特点优点:分层综采工艺技术成熟,设备类型齐全性能完好,操作方便,管理简单,可选出适应各种条件的采煤设备;液压支架及配套的采煤机设备小、轻便;回采工作面搬家方便,回采工作面煤壁增压小,煤壁稳定,生产环节良好;工作面采出率高,可达到9397%以上。 缺点:巷道掘进较多,万吨掘进率低;工作面单产低,单产提高困难;开采投入高,分层开采人工铺网劳动强度大,费用大;加剧接替紧张的矛盾,需要等到再生顶板稳定后才可采下分层。 适应条件:一次采出的煤层厚度在5~12m之间;煤的硬度系数一般应小于3;煤层倾角不宜过大;,其硬度系数也应小于3;煤层直接顶具有随顶煤下落的特性,~,基本顶悬露面积不宜过大;地质构造复杂、破坏严重,断层较多和使用分层长壁综采较困难的地段,采用放顶煤能取得较好的效益。 最终,根据已知条件选择综采放顶煤工艺作为采煤方法。 确定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的原则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合理集中生产,使采准巷道系统有合理的生产能力和增产潜力。 巷道系统简化,减少巷道掘进及维护工程量。 生产系统完善,功能齐全,为机械化和自动化创造条件。 煤损少。 安全好。 确定采区巷道布置1本矿煤层较厚,煤层松软,为了有利于上山维护,将上山布置在岩层中,大概离煤层20多米。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高瓦斯、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的矿井的每个采区和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采区,必须设置至少一条专用回风巷;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的采区,必须设置一条专用回风巷。 根据八矿隶属于高瓦斯矿井,每个采区将采用3条上三,其中一条用来专门回风。 每条上山间距20米左右。 新增设的回风上山不仅要为本采区服务,而且下山采区的回风也要经过本上山,所以将此回风上山布置在岩层中。 运输上山考虑到可采用特殊皮带运输,上山倾角控制在25176。 及以下。 八矿煤层平均倾角26176。 ,倾角大,并且属于高瓦斯矿井,所以考虑到生产和安全,将采用全部上山开采。 开采顺序,由一个工作面生产保证单一煤层双翼采区的产量时,工作面可在同一区段内左右两翼跳才,区段间可以依次接替,如图区段间开采顺序。 12345678采区内各工作面采用一进一回U型通风系统,即:工作面一侧(进风侧)布置一条进风巷,另一侧(回风侧)布置一条巷道,为回风巷。 区段平巷每隔100m左右设置联络巷,保证掘进通风顺畅,减少局扇的工作阻力。 轨道上山上部设置绞车房,用于提升物料,运送矸石。 采区生产系统运输系统:煤由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区段运输平巷胶带输送机—→采区运输上山—→采区煤仓—→运输大巷胶带输送机—→井底车场煤仓—→ 主井箕斗—→地面辅助运输系统:地面—→ 副井—→400m井底车场—→ 轨道运输大巷—→采区下部车场—→ 轨道运输上山—→ 采区上部车场—→ 区段回风平巷—→工作面 通风系统:首采区2201作面进风线路:新风由副井—→井底车场—→轨道运输大巷—→采区下部车场—→采区轨道上山—→ 下区段回风平巷—→工作面 首采区2101作面回风线路:工作面—→区段回风平巷—→专用回风上山—→ 回风石门—→ —→ 边界回风井—→ 地面棑矸系统:掘进的矸石经一水平运输大巷通过矿车运输到井底车场,由副井提升到地面。 供电系统:矿井地面变电所—→ 副井—→ 井底车场中央变电所—→ 轨道运输大巷 —→ 采区变电站 —→ 移动变电站—→ 采(掘)煤(岩)工作面排水系统:由采煤工作面—→ 区段运输平巷—→ 采区上山—→ 采区下部车场—→ 开采水平运输大巷—→ 井底车场水仓—→ 水泵房—→ 副井—→ 地面供水系统:采掘工作面和运输机巷及运输机转载点所需要的防尘喷雾用水,由副井的供水管下井,然后送至各个用水地点。 采区内巷道掘进方法采区内巷道主要有三种:岩巷、煤巷和半煤岩巷。 掘进采区车场时,采用钻爆法施工,挂腰线掘进;掘进煤巷和半煤岩巷时,采用配套综掘设备进行落、装煤岩,通过桥式胶带转载机和可伸缩带式输送机运输煤岩。 区段运输平巷均采用掘进机双巷掘进。 工作面掘进分两组进行掘进:一组掘进轨道平巷、开切眼;一组掘进运输平巷。 巷道工程量巷 别轨道平巷运输平巷开切眼合 计煤 岩 别煤煤煤工程量(m)166本设计所选用的配套综掘设备主要为:AM―50型掘进机,QZP―160A转载机综掘设备技术特征(一)掘进机转载机型号AM―50型号QZP―160A生产能力(m3/h)100输送能力(t/h)160掘进断面积。煤炭开采技术_毕业设计
相关推荐
,做好水土保持措施。 土石方开挖、填筑区主要在坝址附近,部分散落河水中的泥沙经扩散、沉降,会影响下游水质。 该项目条石、砂均到外地购买,块石采自坝址 附近 1km 范围内,碎石采用就地加工。 项目完工后,应采取 水土保持措施, 进行植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 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 1)严格施工管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做到文明施工。 施工过程中开挖的土石方严禁倒入河水中或直接堆在岸边
140 活塞式往复压缩机的工作过程是怎样的。 140 活塞式压缩机的作用。 140 如何表示压缩机的压缩功。 141 压缩机的示功图是什么样式的。 141 气体压缩过程分几类。 各类压缩功耗情况怎样。 141 采用多级压缩的原因是什么。 单级压缩有什么缺点。 多极压缩有什么缺 点。 142 在实际生产中,影响压缩机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142 离心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143 焦炉气制甲醇合
地点 施工现场 是 确 认 过 程 通过 20多天的现场跟踪调查,发现在造成巷道成形质量差(主要表现为超挖)的 28个掘进循环中,由于炮眼布置不合理占主导因素引起的,占较大比例,其统计结果入下: 确认三、炮眼布置不合理,装药量不符合要求 观察循环数 光爆较差的循环数 所占比例 主要由炮眼布置不合理引起的次数 所占比例 主要由装药量不符合要求引起的次数 所占比例 其他因素引起的次数 所占 比例
12 四 施工准备 准备 在机械设备进场之前,主管机械设备人员首先组织 有关专业人员,对投入本工程施工的机械设备进行检修、保养工作。 本工程工期紧,任务重, 因此要加大机械 设备投入,选用先进设备,满足质量、工期要求。 配备合理配套、齐全的机械设备,最大限度的提高机械的利用率。 路基土石方工程基本确定 3 家劳务施工队伍, 每家劳务队伍都必须进场的机械设备有推土机 2 辆、 挖掘机 1 台、
................................................................................. 85 初级烧结工职业技能培训教材 7 第一章 烧结原燃料 第一节 概述 所谓烧结,即是将各种粉状含铁原料,按要求配入一定数量的燃料和熔剂,均匀混合制粒后布到烧结设备上点火烧结 ;在燃料燃烧产生高温和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的作用下
理后,通过 15m 高的排气筒排放。 其处理工艺如下: 盐酸 雾废气排放情况 污染源 名称 废气量( m3/h) 污染物名称 排放 浓度 mg/m3 排放 量 t/a 治理措施 排放方式 及去向 酸洗工序 1000 盐酸 雾 10 加入抑制剂 经碱液吸收 处理后经15m高的排气筒排放至大气中 ( 4)、清砂工序中产生的粉尘:清砂产生的粉尘处理前的排放浓度 500 mg /m 3, 产生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