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内容摘要:
价准则》。 2020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印发 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一)安全文化的定义 安全文化的定义(狭义的):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安全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二)安全文化的内涵 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为全体员工认可遵循并不断创新的观念、行为、环境、物质条件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内容表现在三个层次上, 深层安全观念、中间层安全制度和表层安全行为和物质文化。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四个特征: ( 1)是指 安全与健康 所涉及的种种 文化实践及活动。 ( 2)即 “ 以人为本 ”。 ( 3)更强调企业的安全形象、安全价值观等 “ 商誉 ” 效应。 ( 4)能影响人的思维,改变人的行为。 五个功能: ( 1)导向功能。 ( 2)凝聚功能。 ( 3)激励功能。 ( 4)辐射功能。 ( 5)同化功能。 四、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P4345) (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 总体要求 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身内部的和外部的文化特征,引导全体员工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实现在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基础上的安全自我约束,通过全员参与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 7个) (三)推进与保障 五、安全文化建设的操作步骤 (一)建立机构 (二)制定规划 (三)培训骨干 (四)宣传教育 (五)努力实践 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 P4648) (一)评价指标( 11个) (二)减分指标( 3个) 死亡 事故、重伤事故、违章记录。 (三)评价程序( 9步) 第三节 重大危险源 大纲要求: 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建档和备案,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和管理,编制重大危险源安全报告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知识考核点: 2. 熟悉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 危险原则和概率求和原则 知识结构体系 一、重大危险源基础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在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潜在危险。 世界上每年都发生许多存储或使用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的工厂或储罐燃烧爆炸或泄漏,造成大批人员伤亡、大 量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 这些涉及危险品的事故,尽管其起因和影响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是失控的偶然事件,会造成大批人员伤亡、大量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 发生事故的根源是设施或系统中存储或使用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 事实表明,造成重大工业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既与危险品的固有性质有关,又与设施中实际存在的危险品数量有关。 那么简单说, 这些造成重大事故的根源就叫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定义: “ 重大危害 ” ( major hazards)、 “ 重大危害设施(国内称为重大危险源) ” ( 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定义为:不论长期地或临时地加工、生产、处理、搬运、使用或储存数量超过临界量的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或多类危险物质的设施(不包括核设施、军事设施以及设施现场之外的非管道的运输)。 定义 :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这是我国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18218— 2020)中的定义。 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 500 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一)国外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概况(略) (二)国内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我国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重视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分析和评价,并初步在生产实际中加以应用。 202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18218— 2020),该标准代替了 2020年颁布的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18218— 2020)。 在重大危险源控制领域,我国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发展了一些实用新技术,对促进企业安全管理 、减少和防止伤亡事故起到了良好作用,为重大工业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设备老化日益严重,超期服役、超负荷运转的设备大量存在,形成了我国工业生产中众多的事故隐患。 (三)我国关于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经常出考题) 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除外),与下列场所、设施、区域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 1)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 ( 2)学校、 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 ( 3)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 ( 4)车站、码头、机场以及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出入口; ( 5)基本农田保护区、畜牧区、渔业水域和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生产基地; ( 6)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 7)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 ( 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予以保护的其他区域。 P51(以前出过考题)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 “ 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应当 将储存的数量、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港区内储存的,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存。 ” 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 “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应当向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机构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 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 4.《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三条要求: “ 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 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要求: “ 搞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加强国家、省(区、市)、市(地)、县(市)四级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和生产安全预警机制。 ” (以前出过考题) P52。 二、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 重大危险源控制的目的:不仅是预防重大事故发生,而且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将事故危害限制到最低 程度。 由于工业活动的复杂性,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控制重大危险源。 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教材 P52如图 2— 1所示),主要由以下六部分组成: (一)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登记、申报或普查 防止重大工业事故发生的第一步是以重大危险源 辨识标准为依据,确认或辨识重大危险源。 在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登记的同时,要进行隐患排查工作,即查找和确认是否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如果重大危险源已产生隐患,则必须立即整改或治理,并按法规标准进行评审和验收。 通过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辨识登记、申报或普查,建立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使企业和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掌握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分类及其安全状况,使事故预防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突出。 (二)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 安全评价或称风险评价,是安全管 理的基础和依据,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性工作,需要系统地收集设计、运行及其他与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对重大危险源的关键部分,尤其应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预防重点。 应尽可能采用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危险程度、可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的影响范围进行分级。 ( P53) 企业应在规定的限期内对已辨识和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安全评价报告。 如属新建的重大危险设施,则应在其初步设计审查之前提交安全预评价报告。 (三)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 企业对安全生产负主体 责任。 企业在重大危险源辨识和评价基础上,应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制定严格的安全监控管理制度和措施,包括检测、监控,人员培训、安全责任制的落实等。 (四)应急救援系统 应急救援系统是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应负责建立现场应急救援系统,定期检验和评估现场应急救援系统、预案和程序的有效程度,并在必要时进行修订。 场外应急救援系统由政府安全监管部门根据企业上报的安全评价报告和预案等有关资料建立。 (五)土地使用与厂矿选址安全规划 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综合性的土地使用安全规划政策,确 保重大危险源与居民区和其他工作场所、机场、水库及其他危险源和公共设施安全隔离。 (六)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监督监察 根据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申报和普查、评价结果,按危险严重级别,建立基于 GIS、 GPS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监管信息系统。 突出重点,分级分类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进行安全监督监察。 GIS解释: GIS即地理信息 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经过了 40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技术,并且得到了极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近些年, GIS更以其强大的地理信息 空间分析 功能,在 GPS及路径优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以 地理空间数据库 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 地理数据 ,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简单的说,地理信息系统就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及方法 防止重大工业事故发生的第一步是辨识或确认高危险性的工业设施(危险源)。 由政府主管部门或权威机构在物质毒性、燃烧、爆炸特性基础上,确定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即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通过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就可以确定哪些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潜在危险源。 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各国应根据具体的工业生产情况制定适合国情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 准。 标准的定义需要根据经验和对危险物质了解的不断加深进行修改。 (一)我国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详见教材 P241245,附录一《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18218— 2020) 我国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 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此标准自 2020年 4月 1日实施。 重大危险源辨识是重大工业事故预防的有效手段。 标准范围 1)适用于危险物质的生产、使用、储存和经营等企业或组织。 2) 不适用于: a) 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 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 b)军事设施; c)采掘业; d)危险物质的运输。 一些重要概念定义:危险物质、单元、临界量、重大事故、重大危险源、生产场所、储存区等。 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数量。 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按以下 4种物质的品名及其临界量确定: 1)爆炸性物质; 2)易燃物质; 3)活性化学物质; 4)有毒物质。 (二)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附录一中表 表 2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下 两种情况: 1)单元内有一种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该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其中 q分子为每种 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 t); Q分母为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 t)。 四、重大危险源的评价 (熟悉) P5458 风险评价是重大危险源控制的重要内容。 目前,可应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数十种,如:事故树分析 、危险指数法等。 本节评价方法是国家 “ 八五 ” 科技攻关专题《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中提出。 它在大量重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中毒事故资料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从物质危险性、工艺危险性入手,分析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事故的影响范围、伤亡人数、经。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相关推荐
输出内容 输出内容 输出内容 输出内容 输出内容 输出内容 成立 安全文明管理与环境保护 管理 机构 管理要素 编制安全管理体系 \编制 安全文明环境 责任制 管理职责 编制:安全环境管理部 批准:企业总工 办 理 保 险 管理要素 办理工程意外伤害保险 管理职责 编制:安全环境管理部 批准:项目经理 安全文明与环境 教育 管理要素 进行 安全文明与环境管理策划交底、 教育 管理职责 编制
流中的局部通风机距回风口不得小于( ) B. 10m 6 井下采掘工作面采用串联通风时,串联通风次数不得超过( )。 次 次 次 6 ( )冲击地压的地区,两头对掘贯通爆破,当相距 20m 时,必须停止一头作业。 6 井下行人巷道内,电机车架空线的悬挂高度自轨面起不得小于( )。 6 升降人员的钢丝绳,自悬挂时起每隔 6( )检验 1 次。 6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应当以( )为主。 6
二)本企业 特种作业人员由公司 安全科 统一建档管理,进入施工现场由项目部管理; 分包队伍的特种作业人员由项目部 建档管理。 本企业特种作业人员的取证培训由公司 安全科 组 织,并按每年 不少于 30 学时的 要求组织 安全培训再教育。 同时 按照 每两年 对操作资格证 复审一次的要求,定期组织复审培训考核,确保证书有 效。 培训取证和复审 培训费用均由公司承担,由安全施工措施费中列支。
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动力设施(氧气站等)、道路、储运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三)道路及运输 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交叉运输和竖向交叉运输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四)建(构)筑物 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从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
得功能修正量,但也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获得。 对于着装和穿鞋修正量可参照表 1— 4 中的数据确定。 对姿势修正量的常用数据是:立姿时的身高、眼高减 10mm;坐姿时的坐高、眼高减 44mm。 考虑操作功能修正量时,应以上肢前展长为依据,而上肢前屉长是后背至中指尖点的距离,因而对操作不同功能的控制器应作不同的修正。 如对按钮开关可减 12mm;对推滑板推钮、扳动扳钮开关则 减 25mm。 另外
相关标准及技术规定 ”5 个层次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规体系结构。 其中,法律层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法》、《劳动法》、《产品质量法》和《商品检验法》; 行政法规层次主要包括《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行政规章主要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令形式发布的办 法、规定、规则; 技术法规主要由各类安全监察规程、管理规定、考核细则、检验规则构成; 相关标准则是指技术法规中引用的各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