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综合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贫整村推进及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增强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广大群众和镇党委、政府迫切希望国家继续给予大力扶持,进行片区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大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农业科技,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蔬菜、水果基地建设,大幅提 — 10— 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切实改变项目区落后面貌,对此,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二是在多年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 ,干部和群众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建设经验,技术上有依托,劳动技能有保证,诸多有利条件为项目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 区域 内交通条件滞 后,多数村民小组未通公路,大量的农用物 资 和农产品存在着运输困难的现状,群众迫切希望改善现状,进行投资建设可充分发挥资金效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灌溉水源条件分析 此次申报的项目 ,灌溉水源就近引用溪沟水和依靠雨季降水储水 ,水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48 的规定 ,依据现有水文资料 ,项目区灌溉水源水量充沛 ,能满足用水需要,水源可供水量详见表 31。 表3 15 0 % 可利用量 7 5 % 可利用量 现状供水能力万m3万m3万m3大田 苟茨林片区 龙孔湾 沟系水 9 3 . 6 2 8 . 4 6项目片区供水水源名称水源类型绥江县大田 苟茨林片区节水灌溉建设灌区供水水源情况表 通过建设“三面光”引水渠,提高防渗等级,配套旱浇池,增加蓄水量,可提高灌溉水源保证率,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大田 — 11— XX 片区水利灌溉系统,确保项目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计划建设的 农安 堰是项目区最重要的骨干引水工程,取水点在龙孔湾,位于农业村南面,海拔高程 700 米左右,水源为溪流水,属 XX 镇境内小流域水系,但集水面积大,为满足项目区农业生产用水, 急 需改造 三面光 沟渠 4000 米,设计引水流量为 /s。 项目需水分析 依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99)、《云南 省用水定额》( DB53/T1682020),项目所在地区存在严重缺水,作物以旱作物为主,灌溉保证率取 P=73%。 本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矛盾日益突出 , 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区域性结构单一,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这些因素不仅造成农产品“贱卖”,而且直接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必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在稳定增加粮食产量,保持区内自求平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的特色经济作物和水 果,形成上规模、上档次的产业化经营。 项目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及比例见表 32。 — 12— 表3 2现状年 水平年种植面积 亩 1156 756种植比例 % 30% 19%种植面积 亩 900 1050种植比例 % 24% 27%种植面积 亩 524 664种植比例 % 14% 17%种植面积 亩 200 200种植比例 % 5% 5%种植面积 亩 765 1165种植比例 % 20% 30%种植面积 亩 270 80种植比例 % 7% 2%绥江县大田-苟茨林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表 项 目片区 作物大田-苟茨林灌区经济林木其它玉米小麦水稻蔬菜 项目区内主要作物为玉米、小麦、水稻、蔬菜和经济林果。 根据云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 DB53/T 1682020)及《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99),设计保证率 75%的灌水定额见表 33。 — 13— 田间渠系配套建设灌区主要作物灌溉制度 (P=75%) 表 33 单位 :m3/亩 农作物 月份 玉米 小麦 水稻 蔬菜 经济林木 其它 1 40 15 15 2 35 15 15 3 15 30 20 15 10 4 30 60 25 10 5 40 230 30 20 6 35 85 35 20 7 25 55 35 20 8 35 9 20 10 15 20 20 11 30 20 15 12 40 25 15 合计 145 190 450 290 90 70 根据项目区内作物灌溉制度,按各种作物组成、种植比例、作物允许灌水延续时间、栽插进度,计算项目区设计灌水率及万亩综合净用水过程线。 根据项目灌区灌溉渠道大部分为土渠的实际情况,现状年渠道利用系数按η s=,田间水利用系数η f=,则灌溉水利用系数η =η sη f= =;水平年渠道利用系数按ηs=,田间水利用系数η f=,则灌溉水利用系数η =η sηf= =,推求农业需水量。 农田灌溉需水量等于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乘以万亩综合净 定额,再除以灌溉水利用系数。 项目区万亩综合用水过程线和作物灌溉需水量见表 34。 — 14— 续表34合计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大田苟 茨林片区 绥江县大田 苟茨林片区万亩综合净用水过程线表(水平年)项目片区万亩综合用水过程线( 万m 3 / 万亩)表3 4合计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大田苟 茨林片区 绥江县大田 苟茨林片区万亩综合净用水过程线表(现状年)项目片区万亩综合用水过程线( 万m 3 / 万亩) — 15—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项目区水源特点,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在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严重缺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在区域内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基础上,项目区水源统一调度,联合运行,相互调剂,引、蓄相结合,本着高水高用的原则,同时以自流灌溉为主,就近灌溉为先,长途输水为次,尽可能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农业用水按现状年作物种植比例及项目区工程实际进行分析计算 ;平衡时同时兼顾项目区外上下游用水要求;土地资源按动态平衡的原则进行平衡分析。 详见表 35,3- 6。 — 16— 表3 5项目片区 水利用系数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合计灌溉毛需水量 万m 3 3. 16 2. 84 5. 24 7. 32 15 . 92 9. 59 7. 04 0. 55 0. 32 1. 79 2. 61 3. 32 59 . 68可供水量 万m 3 3. 32 4. 22 5. 52 6. 50 16 . 32 7. 02 7. 34 6. 51 5. 40 5. 31 4. 07 3. 38 74 . 89平衡结果 万m 3 0. 16 1. 37 0. 28 0. 82 0. 40 2. 57 0. 30 5. 96 5. 08 3. 52 1. 46 0. 06 15 . 20大田-苟茨林绥江县中城镇大田-苟茨林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表(现状年)平衡项目 表3 6项目片区 水利用系数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合计 灌水率灌溉毛需水量 万m 3 2. 59 2. 33 3. 38 3. 83 8. 92 5. 03 3. 67 0. 56 0. 32 1. 51 2. 16 2. 75 37 . 03可供水量 万m 3 3. 32 4. 22 5. 52 6. 50 16 . 32 7. 02 7. 34 6. 51 5. 40 5. 31 4. 07 3. 38 74 . 89平衡结果 万m 3 0. 73 1. 88 2. 14 2. 67 7. 40 1. 99 3. 67 5. 95 5. 08 3. 80 1. 91 0. 63 37 . 850. 45中城镇大田-苟茨林绥江县中城镇大田-苟茨林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表(水平年)平衡项目 — 17— 根据农田灌溉需水量计算,水源可供水量完全能满足农业灌溉需水要求。 但因灌区多为土渠,渠道受沿程渗漏、蒸发等影响,加之绝大部分渠道年久失修,水利设施现状供水能力在作物灌溉用水高峰期保证率极其低下,不能满足灌区的农业灌溉用水要求,需改造引水渠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节约水量,增强供水保证率。 思想,奋斗目标及遵循原则 项目区属贫瘠干热河谷区,耕作层浅,有机质含量低,土地板结,旱灾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局部地方农民采取掠夺式经营,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产业结构单一,所建果园产量低,粮食单产低下,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尚未解决温饱,贫困面大。 根据项目区现状及存在的有利因素,规划片区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方案。 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集中力量,紧紧围绕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 活条件,稳定解决群众温饱为重点,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稳粮基础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经济与社会、生态效益之间关 — 18— 系,以科技为先导,采用工程、农艺、生物措施相配套,综合治理,连片开发,大幅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搞好片区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良好生态环境,达到富民强镇的目标。 奋斗目标 通过工程措施综合治理,切实改善片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提高土地的利 用率和产出率,人均有粮从 167 公斤增加到 207公斤,人均纯收入从 1240 元增加到 1950 元以上,区域内贫困户将实现稳定脱贫。 遵循原则 ( 1)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围绕我县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改善和完善项目区农业基础实施; (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抓好重点工作,力争在短期内发挥效益; ( 3)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发挥综合功能; ( 4)坚持片区综合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 5)坚持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片区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 19— ( 6)坚持科学规划和设计,严格工程质量管理; ( 7)坚持依法治理的原则,强化执法监管力度。 主要建设内容 该项目区拟综合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