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企业设计规范试题汇总内容摘要:

40 D:90 10 某 甲、乙类液体罐组(罐外壁) ,应建设在距离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50 D:70 10 某 甲、乙类液体罐组(罐外壁) ,应建设在距离 全厂性或区域性重要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40 D:60 10 某 甲、乙类液体罐组(罐外壁) ,应建设在距离 明火地点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40 D:70 1 某 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火炬中心) ,应建设在距离 液化烃罐组(罐外壁)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40 D:90 11 某 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 架火炬(火炬中心) ,应建设在距离 甲、乙类液体罐组(罐外壁)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 D:90 11 某 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火炬中心) ,应建设在距离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50 D:70 11 某 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火炬中心) ,应建设在距离 全厂性或区域性重要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40 D:90 11 某 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火炬中心) ,应建设在距离 明火地点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40 D:60 11 某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应建设在距离 液化烃罐组(罐外壁)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40 D:70 11 某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应建设在距离 甲、乙类液体罐组(罐外壁)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50 D:60 11 某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应建设在距离 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火炬中心)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40 D:90 11 某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应建设在距离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40 C:50 D:70 11 某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应建设在距离 全厂性或区域性重要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40 D:60 1 某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应建设在距离 明火地点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40 D:70 12 某 全厂性或区域性重要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应建设在距离 液化烃罐组(罐外壁)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40 D:90 12 某 全厂性或区域性重要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应建设在距离 甲、乙类液体罐组(罐外壁)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50 D:60 12 某 全厂性或区域性重要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应建设在距离 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火炬中心)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30 C:40 D:90 12 某 全厂性或区域性重要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应建设在距离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不应小于 米 A: 25 B: 40 C:50 D:70 12 某 全厂性或区域性重要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应建设在距离 全厂性或区域性重要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不应小于 米 A: 20 B: 30 C:40 D:60 12 某 全厂性或区域性重要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应建设在距离 明火地点 不应小于 米 A: 20 B: 30 C:40 D:70 12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的防火间距,可按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的规定减少 (火炬除外),但不应小于 30m; A: 10 B: 30 C:40 D:70 12可能散发可燃气体的工艺装置、罐组、装卸区或全厂性污水处理场等设施宜布置在人员集中场所及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全年。 A: 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B: 最大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C: 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D: 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12液化烃罐组或可燃液体罐组 紧靠排洪沟布置。 A:严禁 B: 不应。 C:不宜 D: 能够 1空分站应布置在空气清洁地段,并 宜位于散发乙炔及其他可燃气体、粉尘等场所的全年。 A: 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B: 最大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C: 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D: 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13全厂性的高架火炬宜位于生产区全年。 A: 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B: 最大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C: 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D: 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13罐区泡沫站应布置在罐组防火堤外的非防爆区,与可燃液 体罐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 m。 A: 20 B: 30 C:40 D:70 13消防站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消防站的服务范围应按行车路程计,行车路程不宜大于 ,并且接火警后消防车到达火场的时间不宜超过 5min。 对丁、戊类的局部场所,消防站的服务范围可加大到 4km; A: B: C: D: 13消防站的位置应 宜位于生产区全年。 A: 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B: 最大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C: 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D: 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13 在可燃液体罐组防火堤内可种植生长高度不超过 、含水分多的四季常青的草皮; A: 15cm B: 20cm C: 25cm D: 30cm 13 液化烃罐组防火堤内严禁绿化; A:严禁 B: 不 应。 C: 不宜 D: 能够 13厂区的绿化 妨碍消防操作。 A:严禁 B: 不应。 C: 不宜 D: 能够 13工厂主要出入口 少于两个,并宜位于不同方位。 A:严禁 B: 不应。 C: 不宜 D: 能够 13 液化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的罐区内,任何储罐的中心距至少两条消防车道的距离均不应大于 m;当不能满足此要求时,任何储罐中心与最近的消防车道 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 80m,且最近消防车道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 9m。 A: 80 B: 90 C:100 D:120 1管架支柱(边缘)、照明电杆、行道树或标志杆等距道路路面边缘不应小于 m。 A: m B: m C: m D: m 14甲、乙类液体鹤管不应小于 m;甲 B、乙类液体采用密闭装卸时,其防火间距可减少 25%; A: 8 B: 10 C:11 D:12 14 丙类液体鹤管不应小于 m。 A: 8 B: 10 C:11 D:12 14当液化烃、可燃液体或甲、乙类固体的铁路装卸线为尽头线时,其车档至最后车位的距离不应小于 m。 A: 8 B: 10 C:15 D:20 14设备本体(不含衬里)及其基础,管道(不含衬里) 及其支、吊架和基础应采用不燃烧材料,但储罐底板垫层可采用( B) 答: A:混凝土 B: 沥青砂 C:石棉 D:粘土 14 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层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当设备和管道的保冷层采用阻燃型泡沫塑料制品时,其氧指数不应小于 ( B) 答: A: 10 B: 30 C: 60 D: 90 14 建筑物的构件耐火极限应符合( A)( GB50016)的有关规定 ( B) 答: A: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B: 《 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 》 C:《建筑安全规程》 D: 建筑安全的一般规定 14甲类 可燃气体压缩机或压缩机房 与控制室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 A)米 答: A: 15 B: 10 C: 20 D: 50 14 含可燃液体的污水池、隔油池、酸性污水罐、含油污水罐 与 100~1000m3甲 B类可燃液体储罐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A)米 答: A: 9 B: 15 C: 20 D: 25 14 明火加热炉附属的燃料气分液罐、燃料气加热器等与炉体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 C)米 答: A: 2 B: 4 C: 6 D: 10 150、 布置在爆炸危险 区的在线分析仪表间内设备为非防爆型时,在线分析仪表间应 ( A)。 答: A: 正压通风 B: 负 压通风 C:禁止使用 D:停止使用 15 装置内应设贯通式道路,道路应有不少于两个出入口,且两个出入口宜位于不同方位。 当装置外两侧消防道路间距不大于( C) m时,装置内可不设贯通式道路。 答: A: 60 B: 90 C: 120 D: 150 15 在甲、乙类装置内部的设备、建筑物区的设置应用道路将装置分割成为占地面积不大于 (B)m2的设备、建筑物区 . 答: A: 5000 B: 10000 C: 15000 D: 20200 15 总容积 1000 m3~5000m3可燃液体装置储罐组 与操作温度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工艺设备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 A)米 答: A: 20 B: 30 C: 40 D: 50 15 平面布置位于附加 2区的办公室、化验室室内地面及控制室、机柜间、变配电所的设备层地面应高于室外地面,且高差不应小于 ( B) m; 答: A: B: C: D: 15 甲、乙类物品仓库不应布置在装置内。 若工艺需要,储量不大于 ( C) t的乙类物品储存间和丙类物品仓库可布置在装置内,并位于装置边缘。 答: A: 1 B:2 C: 5 D: 10 15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的钢瓶(含实瓶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