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管理人员安全检查内容内容摘要:
检查 冲击地压煤层中掘进检查的内容有: 冲击危险区内的掘进时必须始终在保护带内进行,保护带的宽度一般为。 煤层应力高度集中时,必须进行解危处理;否则不得进行掘进工作。 避免在支承压力峰值区掘进巷道,必要时应采取卸压措施并经矿总工程师批准。 避免双巷同时掘进,必须双巷同时掘进时,两个工作面的前后错距不得小于 50米。 相向掘进的巷道相距 30 米时,必须停止一个头掘进。 停掘的巷道要加固,继续掘进的巷道除加强支护外,冲击地压危险严重时,还必须采取解危措施。 十三、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中掘进的检查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中掘进的检查内容有: 在突出危险煤层中掘进时,必须有防突措施。 严禁在突出危险煤层的顶分层中掘进和布置巷道。 在突出煤层的顶底板围岩中掘进和布置巷 道时,必须保持一定的岩柱,不得随意穿破岩柱,揭开岩盖。 在突出危险煤层中掘进必须按照设计测量的中心和腰线进行施工,不得任意拐弯和抬高,以免产生应力集中。 在突出危险煤层中掘进时,严禁使用风镐落煤和用风钻打眼。 必须采用长距离放炮的作业方式。 放炮地点必须在工 19 作面入风侧,距工作面的距离不小于 200米。 煤层或顶底板松软,不采取放炮作业时,只准使用手镐作业,并采用“做半面、背半面”的施工方法。 上山掘进面同上部平巷贯通前,平巷必须超前贯通的位置。 在突出危险煤层的同一水平、同一煤层的集中应 力影响范围内,禁止布置两个工作面相向掘进。 经过实际考察,确认在集中应力影响范围外,允许在同一水平、同一煤层中布置两个工作面相向掘进。 正常情况下,两个工作面距离不得小于 15米;遇有地质构造带、煤的变质以及应力集中带 (点 )等,两个工作面的距离不得小于 30米。 在突出危险煤层爆破时,必须实行一次装药一次起爆;只允许使用 煤矿许用 瞬发雷管和 煤矿许用 毫秒雷管。 毫秒雷管不准跳段使用,最后一段的延期时间不得超过 130 毫秒。 严禁使用延期雷管。 石门揭开突出危险煤层时,要采取震动性放炮措施,并要编制专门的设计方案报 总工程师批准。 十四、 井巷掘进和巷道维修重大事故隐患的安全检查 井巷、硐室掘进和巷道维修工作中,若管理不善,容易出现重大事故隐患。 掘进工作中常见重大事故隐患主要有以下方面: 掘进工作面无作业规程或套用作业规程;工作面现场条件发生变化时,未及时制定措施,或措施不落实。 掘进迎头无临时支护或临时支护不合格;迎头空顶作业;前探支架移架不及时,接顶不牢固;迎头连续 4米支护不合格仍继续掘进。 锚杆巷道不使用专用工具操作;锚杆松动、锚固力达不到规定数值;使用失效锚杆;锚杆不按规定做拉力 试 险;对喷体不作厚度及 强度检查或无记录。 20 架棚巷道前 10 米无防倒棚措施施工。 下山掘进时下山上口无防止跑车装置,中间无超速捕车器,掘进面上方无挡车 栏 ;斜巷提升不使用保险绳。 掘进巷道贯通,或透老空、老巷时不预先通知;不采取防冒顶、防水害、防有害气体、防放炮伤人、防风流紊乱等措施,或现场措施不落实,无专人指挥。 掘进巷道支护质量低劣仍继续掘进。 三岔门、四岔门抬棚的加固未做到全部棚腿连锁牢固,金属抬棚下腿未用混凝土固定,插梁未使用卡子;锚喷巷道未使用加长的全锚式锚杆支护。 巷道失修严重,影响通风、运输、供电 、排水和行人安全;擅自撤除支架柱梁、背板或拉杆,挪用它处。 掘进维修地点出现断梁、折腿、空帮、空顶、缺 撑杆 、 拉杆 、楔子或用 穿杆 代替 撑木 以及卡子不符合规程规定。 1拆除旧支架或处理顶板冒顶时无人监护和 无 专人指挥;回撤支架时未做到由里向外回撤。 1维修拆换棚完工后,帮顶没有封严、刹牢或帮顶有活石。 1无证驾驶装岩机。 1锚网施工不执行“一炮一锚”或最大空顶距离超距,锚索滞后锚固。 1冲击地压地区不按规程规定施工。 1修复巷道或整棚不执行由外向里逐架施工;修复巷道不设临时支护,退路不 畅 通。 1修复巷道需挖地槽、砌碹时,不对原有支护进行加固;临时支护固定不牢,掘进现场实际检查时,应针对多发常见事故隐患实施重点检查,发现重大问题,存在较大发生事故可能时,要停止工作面作业。 十五、 掘进 机电安全检查的内容; 21 掘进机电设备的安全检查内容; 掘进机司机是否持证上岗,是否携带便携式,电气开关是否完好,接地装置是否到位,开关是否上架 上锁管理 ,是否悬挂责任人标志牌, 杜绝电气设备失爆。 是否安装通讯电话 ,掘进机停止掘进时是否把电气开关打到停止位置, 是否关闭掘进机喷雾的开关,是否把掘进机截割滚筒 放下。 掘进巷道的管线是否按照标准吊挂、 不同的 电压在 1140V、 660V、 380V的 吊挂 间距是 100 毫米,通讯线路和其他线路间距是 50 毫米,风水管离电缆的间距是 300 毫米,全部是直线吊挂符合煤矿规程和质量标准化及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的要求。 掘进巷 道 使用的绞车是否有牢靠的四压 两 戗和地锚,信号是否灵敏可靠,钢丝绳磨损是否超限,打设地锚时使用的锚杆不少于直径 20mm 的锚杆,锚杆数量不少于 6根,每根锚杆的拉力不少于 6吨并记录在案,安全科签发绞车使用许可证。 所有绞车的稳固、防护、信号、操作、控制设施是否齐全有 效、灵活好用 , 钢丝绳完好状况以及相配套的托 辊 是否齐全灵活。 掘进巷道使用的电气开关必须全部打眼上锁,开关上必须挂牌管理标明责任人及开关的电压和各种数据。 开关的上盖是否有螺丝松动,开关的喇叭口无松动,各种垫圈齐全,杜绝设备失爆。 电气设备 上是否有煤尘淋水和杂物。 掘进机电缆绝缘是否良好,无“鸡爪子”、“羊尾巴”,电缆架设是否牢靠、安全,掘进机的链接的螺丝是否紧固,滚筒的 截齿是否齐全、锋利,电气控制箱是否有螺丝松动,杜绝电气失爆。 掘进工作面的语 音 声光信号是否有螺丝松动电缆 22 是否有破损,是 否按规定安装。 掘进 工作面的 潜水泵 是否实现远方操作,杜绝电气设备失爆。 掘进 工作面的皮带机是否安装皮带保护; 带式输送机需安装的保护有; , , , 保护, , , 道内应安设沿线 急 停保护装置,在主要运输巷道内安设的带式输送机还应装设:( 1)输送带张紧力下降保护装置和防撕裂保护装置;( 2)在机头和机尾防止人员与驱动滚筒或导向滚筒相接触的防护栏; ( 3)倾斜井巷中使用的带式输送机,下运时必须装设制动装置, 上 运时必须安装逆止器和制动装置, 防治皮带下滑。 保护安装的位置按标准执行。 1 带式输送机要保持上、下托 辊 齐全、灵活 , 下托辊 不准被浮煤埋住 ,底输送带下应无浮煤、块煤、石头等阻塞卡磨现象。 1 运输平巷内设有足够的人 行过 桥 , 人行 过 桥要牢稳 , 两侧有扶手及上下 过 桥 有 梯子。 1 掘进机 刮板输送机的刮板数量齐全 , 机车平整 , 运行平稳 , 不得有斜 、弯 刮板、缺螺丝等现象 , 更不准出现漂链现象。 14 带式输送机要张紧适度 , 带式输送机不准有打滑现象。 输送带边缘无伤口 , 接口整 齐、严密。 1 皮带 机的机尾应有防翻措施 ( 如支设压柱等 )和护栏。 1 掘进巷道的 机电设备 在三台以上必须打设局部接地极,设备和电缆的 完好标准 按 质量标准化进行 上架 吊挂。 1 掘进 巷 道 铺设的轨道标准是;宽度在 600 毫米, 23 轨道的间距不超过 5毫米左右错差不超 2毫米,轨道两边的宽度超过 700 毫米,轨道的道木间距不超 700 毫米,轨道 的弯曲段 必须安装轨矩拉杆,符合质量标准化的要求。 1在 掘进 工作面工作的电钳工、班长、绞车司机、采煤机司机跟班区长必须持证上岗,携带瓦斯便携式,其他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1在 掘进的 上山 巷道时 必须安装一坡三挡、安装速挡器, 坡头阻车器, 按照峰局制定的小绞车管理规定执行。 在煤仓口要有煤位信号或有自动的仓煤报警保护装置。 无论是带式输送机还是刮板输送机 , 运煤入仓都要在仓满以后 能 报警和自动停机 , 以防堆煤磨擦皮带或拉回煤造成 事 故。 2掘进机在开机前是否按照顺序开机,先打铃、再开喷雾、掘进机前无人时再启动掘进机。 2机电设备是否按照机电设备完好标准执行。 2皮带、溜子、绞车、压柱、戗柱、地锚是否可靠。 2电器设备是否完好、是否挂牌管理、有无失爆。 2是否实现三专二闭锁,有无自动切换。 十六、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检查重点 矿井通风系统担负着向井下输送足量新鲜空气供人员呼吸,排除井下瓦斯煤尘及有害气体,创造井下良好作业的重要任务。 对其安全检查的重点: ( 1)通风系统的完善性。 矿井必须采用机械通风,有完备的通风系统。 ( 2)通风系统的可靠性。 必须供给井下足量的新鲜空气,保证井下风流连续,稳定,可靠。 ( 3)矿井通风管理的有效性,应适应矿井安全矿井通风生产的要求。 24 检查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 1)无主要通风机,采用自然通风。 ( 2)用局部通风机或局部通风机群代替主要通风机使用。 ( 3)无独立的进,回风系统。 ( 4)主要通风机无独立双回路供电,经常停电。 ( 5)主要通风机无管理制度,经常停开。 凡发现以上其中之一时要停止矿井生产。 检查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 1)主要通风机供风量小于井下需风量。 ( 2) 2 台以上通风机并联运转不匹配;主要通风机在不稳定区或其附近工作。 ( 3)风流不稳定、无风、微风或反风。 ( 4)不合规定的串联通风。 ( 1)风机工况及其变化。 ( 2)电压、电流的稳定情况。 ( 3)风机故障情况。 ( 4)有无同等能力的备用风机。 ( 5)有无反风能力,是否满足反风的要求。 ( 6)是否双回路供电,电器保护装置是否齐全、可靠。 ( 1)风速:在矿井中风速的大小直接影响人体的散热效果,另外,从风流的动力给人的感受上分析,风速不宜超过8m/s;风速过大也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所以风速应符合《规程》的规定。 ( 2)断面:巷道断面是否满足矿井通风的要求,主要进 25 风巷道实际断面不小于设计断面的 2/3,回风巷失修率不高于 7%,严重失修率不高于 3%。 ( 1)反风 设施:矿井主要通风机的反风设施按《规程》规定定期检查,每年进行一次反风演习,反风效果符合规定。 ( 2)风门、风桥、风窗、密闭墙,重点是风门和密闭墙。 永久风门、密闭、风窗应满足以下要求: ( 1)墙体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厚度不小于 ,严密不透风。 ( 2)墙体平整;无裂缝、重缝和空缝。 ( 3)墙体周边掏槽(坚硬岩石和支护除外),要见硬顶、硬帮,要与煤岩接实,四周要有不小于。 ( 4)设施 5m内巷道支护良好,无杂物、积水、淤泥。 ( 5)密闭内有水的设反水池或反水管;自然发火的煤层的采空区密闭要设观 测孔、措施孔,孔口封堵严密。 密闭前无瓦斯积聚,要设栅栏、警标、说明牌和检查箱(排、入风之间的挡风墙除外)。 ( 6)风门一组至少两道,能自动关闭和有闭锁装置。 门框要包边沿口,有衬垫,四周接触严密,门扇平整不漏风,调节风窗的调节位置设在门窗上方,并能调节 ,有语音提示和调度室链接。 临时风门、临时密闭应满足一下要求: ( 1)临时设施设在顶、帮良好处,见硬底、硬帮,与煤岩体接实。 ( 2)设施周围 5m 内支护良好,无片帮、冒顶,无杂物、积水、淤泥。 ( 3)设施四周接触严密。 木板设施要鱼鳞搭接,表面要用灰、泥抹满或勾缝、 ( 4)临时密闭不漏风,密闭前要设栅栏、警标和检查牌。 26 ( 5)临时风门能自动关闭,通车风门及斜巷运输的风门有报警信号,否则要装有闭锁装置。 门框包边沿口,有衬垫,四周接触严密,门扇平整不漏风,与门框接触严密。 永久风桥应满足以下要求: ( 1)用不燃性材料建筑。 ( 2)桥面平整不漏风。 ( 3)风桥前后各 5m 范围内巷道支护良好,无杂物、积水、淤泥。 ( 4)风桥通风断面不小于原巷道断面的 4/5,成流线型,坡角小于 30176。 ( 5)风桥两端接口严密,四周实帮、实底,要填实、接实。 ( 6)风桥上下不准设风门。 风检查 检查矿井内部漏风和外部漏风,漏风率超过规定时要查明原因。 矿井主要通风机装置外部漏风每年至少测定一次,外部漏风率在无提升设备时不得超过 5%,有提升设备时不得超过 15%;矿井有效风量率不低于 85%。 主要检查内容:一是通风资料,牌板,管理制度,记录,通风旬、季报表;二是通风测定报告,包括阻力测定报告、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报告、反风演习报告;三是通风管理机构。 ( 1)检查矿井是否有通风系统图、通风系统示意图、通风网络图、避灾路线图。 ( 2)检查矿井通风图件是否准确反映实际,重点检查风流方向、用风地点风量、通风设。煤矿管理人员安全检查内容
相关推荐
羃蒃薆螀节蒂蚈羅膈薂螀螈肄薁蒀羄羀薀薂螆莈蕿螅羂芄薈袇袅膀薇薇肀肆膄虿袃羂膃螁聿芁膂蒁袁膇芁薃肇肃芀蚆袀罿艿袈蚂莇艿薈羈芃芈蚀螁腿芇螂羆肅芆蒂蝿羁芅薄羄芀莄蚆螇膆莃蝿羃肂莃薈螆肈莂蚁肁羄莁螃袄芃莀蒃聿腿荿薅袂肅蒈蚇肈羁蒇螀袀艿蒇葿蚃膅蒆蚂衿膁蒅螄螂肇蒄蒄羇羃蒃薆螀节蒂蚈羅膈薂螀螈肄薁蒀羄羀薀薂螆莈蕿螅羂芄薈袇袅膀薇薇肀肆 膄虿袃羂膃螁聿芁膂蒁袁膇芁薃肇肃芀蚆袀罿艿袈蚂莇艿
环境管理程序 ............................................. 114 13计量人员管理程序 ..................................................... 114 14计量检定员管理程序 ................................................... 116
十五条 检修施工现场的扶手、栏杆、爬梯、平台、盖板、铁蓖子、承重件等均应提前检查处理,符合安全要求。 第十六条 厂区铁路两侧距道木两端 米范围内不准堆放物资、设备。 规定范围外堆放物件必须稳固,不得影响机车作业视线,并防止溜塌侵入轨道。 第十七条 上、下层同时作业时,检修单位应设可靠隔绝设施,并有专人监督落实。 特殊检修作业及现场清理垃圾时,必须指定专人监护,落实安全 防范措施。 第十八条
在中心城区与全市的比较中, 2020 年玉溪中心城区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占竣工面积的%,比全市的 %高出 个百分点; 2020 年中心 城区商业营业用房的竣工面积只是全市竣工面积的 %,但销售面积则为全市销售面积的 %,二方面的差距反映出中心城区对商业物业的消化能力比全市的平均水平要高。 根据本司的市场调查,有部分的商业物业例如九龙商业城竣工后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不能出售产权
员的职责、操作内容、时间以及参加人员。 演练前应知会与演练有关岗位的操作人员。 演练时各参加人员要各就各位,相互密切配合, 认真进行。 演练过程中,没有参加演练的运行人员应密切注意正在运行的设备状况;演练人员在演练中不能有任何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行为。 19 如在演练期间发生事故,应立即停止演练,待处理好事故后,再继续演练。 每次演练后应由演练负责人进行总结和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