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11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内容摘要:

逍遥溪。 废水预处理未达要求的风险分析 污水处理 站 的处理效果受进水水量、水质等参数 变化的影响较大。 温泉 污水处理 站主要 处理 温泉片和慈光阁片的 生活污水。 依据国家环保法规要求,各 排水单位 排放 污水 水 质 应 达到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要求,方可排放入管。 根据分析,餐饮单位排放的污水中 COD浓度较高,若预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 转 ,污水未进行有效的隔油、除渣等预处理,将导致污水站进水 COD浓度过高,影响后续处理效果,甚至导致超标排 放。 13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发生环境风险事故时,首先受影响的是 站 内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当污水系统的某一构筑物出现事故,必须立即予以排除,此时维修工人需进入污水管道、集水井或污水池内操作,这些地方易产生和积累有毒的 H2S气体,在维修时如不注意采取防护措施,维修人员会因通风不畅吸入有毒气体而出现头晕、呼吸不畅等症状, 人身健康受到威胁。 污水或污泥中都含有各种病原菌和寄生虫卵,操作人员直接接触污水或污泥后,如不注意卫生,可能引起肠道疾病和寄生虫病。 风险事故防范措施 非正常污水排放的防护措施 ( 1)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由于各种因素造成 水质、 水量不稳状态时的应急措施,以缓解不利状态。 ( 2) 污水提升泵房及污水处理厂采用双电源供电,保证供电设施及线路正常运行。 ( 3) 选择 性能好,承压力大、抗冲击、耐破损的 PE管材;保证施工质量,特别是接口处要密封完好。 管道尽量埋设于 地面以下,保证有合适的覆 土 厚度。 ( 4)建立可靠的污水处理运行监控系统,包括计量、采样、监测等设施,以避免发生恶性事故;加强输水管线的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 5)严格规范化操作。 对污水处理 站 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操作人员必须加强培训,持证上岗,严格执行操作管理规定,最大限度控制由于操作失误因素造成的废水事故性排放发生机率。 ( 6)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设备检修、出现故障时,备用设备能及时更换。 管道 破裂污水外溢,其外溢量与管线的输送污水量、抢修进度等有关,一旦发生此类事故要及时组织抢修,尽可能减少污水外溢量对环境影响。 ( 7)制定事故 应急预案 制定事故处理应急 预案 ,建立事故处理机构,落实各部分、各岗位、各操作管理人员的责任,一旦发生事故,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通知环保、市政、 电力 等部门在最短时间内排除故障。 一旦发生事故,应采取以下措施: ( 1)力争保证格栅和 水解 池正常运行,使进水中的 SS和 COD得到 一 定的削减; ( 2)同时从 排 水系统的主要污染源查找原因, 餐饮单位污水必须进行预处理,确保达到纳管标准 ; 14 污泥排放对环境影响的防护措施 污泥经脱水处理后,应及时清运,采用专用密闭运输车辆,避免散发臭气、撒落,污染环境。 一旦发生污泥非正常排放事故,应及时进行设备维修,并及时投加药剂,如石灰等,防止发生污泥发酵,减少恶臭气体排放。 洪水对污水处理厂影响的预防措施 ( 1) 原工程始建于 1994年,尽管历年洪水未造成污水处理站建筑物损坏,本次改扩建 设计中 ,仍 要充分考虑到洪水的影响, 注意污水处理站建筑的牢固, 按国家有关规定,考虑设计年和校核年洪水的影响; 站房基础高程要高于 50年一遇洪水位。 ( 2) 建设期要严把质量关 ,加强监理,杜绝偷工减料现象的发生。 同时防雷避雷的措施在施工时要加强监理落实。 综上所述,污水处理工程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包括对 水体 的污染、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以及对地下水 和土壤 的影响,严重时可能导致人身伤害事故,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可能的风险事故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管理,预防和及时处理风险事故,减少可能的环境影响及经济损失。 15 第 三 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 温泉景区(含慈光阁片)污水集中处理改造工程项目区,位于黄山南坡温泉景区。 黄山风 景区总面积为 ,其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为林地、居民点用地、公路用地、水域等 10 类。 植被类型及分布 温泉景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群落类型大体上可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和毛竹林等三大类内。 景区绿树成荫,古木参天,竹林繁茂,山水并存,天然植被资源保存较好,森林植被茂盛,植被覆盖率达 93%以上。 常绿阔叶林。 慈光阁片多为林相郁闭、层次清晰的常绿阔叶林。 上层的建群种以常绿的甜槠、青冈、青栲为主;中层小乔木和灌木有树参、豺皮樟、连蕊茶、柃木、紫楠、蜡莲绣球、乌饭树等;下层草本为耐阴种类,有麦 冬、春兰、淡竹叶、免儿伞、免儿风、蕨及三脉紫菀等。 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 主要分布在慈光阁至温泉一线,混交林的上层组成除了常绿林内的甜槠、青冈、青栲等外,还有香榧、枫香、蓝果树、水青冈、青钱柳、糙叶树等;中层小乔木和灌木及草本层与常绿阔叶林比,除上述的树种之外,在数量和种类上均显得众多而复杂。 毛竹林主要分布在温泉片。 林内上层除毛竹之外,也杂有少量针阔叶乔木,如马尾松、青冈、杉木、枫香,灌木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紫楠、蜡莲绣球、乌饭树、连蕊茶、柃木等;草本层的植物有:麦冬、石蒜、免儿伞、蕨、春兰等。 珍稀动植物情况 黄山是华东地区绿色植物宝库,植被保存较为完整,为众多的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了庇护所和生存繁衍的环境。 在黄山境内有自然分布的国家珍稀植物 3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5 种,二级 16种,三级 16 种。 据调查统计,温泉项目区内的珍 16 稀濒危植物有 16种。 黄山风景区的古树名木资源十分丰富,列入技术档案管理的古树名木有 143 株,分属 21 科 32 属 38 种,其中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有 54株。 其中温泉景区是古树名木最为集中、分布最多的景区,共有古树名木 55 株。 本项目从选线阶段就十分 重视 珍贵树木的保护,精 心优化选线,注意避让珍贵树木,做到不砍一棵树。 根据现场调查,管线两侧各 5米 范围内,植物主要是毛竹、马尾松和灌木丛,无上述古树名木和珍稀濒危物种。 生物多样性 黄山峰峦叠嶂,方圆五百里,森林茂密,溪流纵横,自然生态比较完整,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且集中,属典型的中亚热带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类型。 项目区内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黄山是各种鸟兽虫鱼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所。 据调查,黄山共有野生动物 323种,其中兽类 54种、鸟类 176 种、两栖类 21种、 爬行类 48 种、鱼类 24种。 属国家一类保护的动物有 6种,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中兽类 9 种、鸟类 12种,两栖类 1种。 在项目区内 有活动 分布的的珍稀动物有短尾猴、猕猴、黑麂、四不象、白颈长尾雉、红嘴相思鸟、大鲵等。 区内 鸟类以林地型鸟类和溪流型鸟类为主,两栖类以溪流型蛙类为主。 总体来看,区内蜘蛛类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 脊椎动物中,鱼类和爬行类的种类则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因为高等动物的迁徙能力较强,在受到人类活动(旅游)的干扰后,会转移到偏僻、人类难以到达的地方。 水土流失情况 项目区内天然植被保存较好,森林植物茂 盛,植被覆盖率高,植物群落类型丰富,具有乔木、灌木和草本三层结构,生态环境稳定、平衡。 且地表枯枝落叶层较厚,山势相对较为平缓,在项目区 范围 内 水土流失程度为微度侵蚀。 生态质量现状评价 根据《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区生态指标、标准及分级见下表。 17 表 44 评价区生态指标、标准及分级 指标 一 (优) 二(中) 三(可) 四(劣) 1 森林覆盖率 > 70 6070 5060 < 50 2 植被覆盖率 > 95 8595 7585 < 75 3 维管束植物(种 /ha) 寒温带针叶林区 > 40 3040 2030 < 20 温带针阔混交林区 > 80 6580 5065 < 50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 100 80100 6080 < 60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 125 100125 75100 < 75 热带季雨林、雨林区 > 150 125150 100125 < 100 4 陆栖脊椎动物(种) 寒温带针叶林区 > 5 45 23 < 2 温带森林区 > 10 810 57 < 5 亚热带林灌区 > 15 1215 811 < 8 热带森林、林灌区 > 20 1520 1014 < 10 本评价区处于海拔 600~900 米,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因此植被类型区域的划分为“中亚热带山区混交林”,评价标准参考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动物类型区域的划分依照“温带森林区”进行评价。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优。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管道施工 污水管网建设占地面积 约 1445 平方米,地下部分永久占地,砍伐小丛生灌木 100余株,无移栽树木。 施工方式 管道全长约 4000 米,采用人工开挖、凿沟埋管,施工尽量避开 游客高峰期。 正常情况下管道( DN300)开挖面宽度控制在 40 厘米,管道( DN400)开挖面宽度控制在 50 厘米。 管沟开挖深度控制在 70 厘米左右。 管道埋设方式 主要有埋入步道之下、穿越林地、砌坝、跨越河道、架空等方式。 景观与植被保护措施 18 沿线植被状况 温泉景区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间以毛竹、灌木和草本。 植被保护措施与效果 ( 1) 顺坡敷设、穿越林地的管道长约 2740 米,管道埋于地下,表面用土覆盖;不用砍伐和移栽树木,受影响的植被主要是灌木丛和茅草。 由于黄山地区良好的光热条件,只要不人为扰动,植被 在一两年内会恢复现状。 ( 2)管路走向 避开林木稠密地段和古树名木,避不开的掏开树下的土,从树根下穿过,做到不随意砍伐一根树木。 ( 3) 千余米的污水管拟埋在步道之下。 在旅游淡季,撬开石板路面,挖好管槽,埋好管材,再恢复路面;此种方式,开挖阶段对景观有短暂影响,路面恢复后,对景观无影响,对植被不造成影响。 ( 4)少数地段由于地形的限制,管道不得不暴露在地表,为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拟作隐蔽美化处理;如为减少开挖量,管道要从桥上跨过,可紧贴桥的外侧栏杆架设, PE 管外面要套上钢管,起到保护作用。 外露管道的外表可进行 仿树皮处理,修饰成松树枝状,尽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引人注目。 管道架空对植被基本无影响。 ( 5)由于山势起伏,为保证污水管能有一定水压自流到污水处理站,少数低洼的地段沿山体一侧垒坝,托起管道,并起到挡土的效果,对防治水土流失有一定作用。 土石方的产生和处置 管网工程土石方开挖量约 1190 方 , 填方量 827 方。 剩余土石方用来砌筑段填土。 本项目基本做到无弃土外运。 管沟开挖时,土石方暂时堆在管沟旁边,埋管后,就地回填。 本项目无集中取土场和弃渣场。 工程施工对地质地貌影响分析 污水管网工程开挖较浅,不需进行 爆破作业,对山体的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不会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污水站在原有场地上改扩建,对地质地貌基本没有影响。 本项目对地质地貌影响不大。 19 污水处理站在原址上改扩建,原有建筑拆除重建。 占地面积控制在 540 平方米。 污水处理站周围植被较好,有毛竹、松树、青冈、灌木及草本。 本次改扩建对植被影响不大,新增的占地面积为河滩地,无高大乔木和保护植物。 本工程土石方量很小,原有废弃的建筑材料可以重新利用。 污水处理站周围未发现有珍稀保护动物活动。 鸟类及小型兽类在施工期受建筑噪声影响, 可 能会因受到惊吓而迁往别处。 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大部分外迁动物会回归原地。 生态系统完整性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整性两个主要方面。 黄山地区的水热条件良好,被破坏或受到施工临时影响的植被在一二年内基本可以得到恢复,不会影响黄山生态系统的基质,对黄山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未产生重大的影响。 由于黄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份没有因本工程的建设而发生重大改变,施工期影响的植被生产力、生产量总体上比例很小,黄山森林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物质生产、保持水土、景观 、生物多样性保 护 等方面的功能也没有受到重大或不可逆的破坏。 因此,尽管本工程的施工会破坏少量的山体和植被,但由于受影响量十分有限,本工程的建设不会对黄山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成威胁。 水土流失分析 某一区域的 水土流失与当地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水土流失的 产生 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植被状况、地质构造和土壤类型等诸因素;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表面开挖和工程 土石 方 临时堆放改变了原状地形,破坏原有植被,使表土裸露,削弱了其原有的蓄水保土功能,形成 许多裸露的坡面,在降雨和重力的作用下,产生水土流失。 ( 1)水土流失背景值 根据有关资料,黄山风景区一直高度重视水保工作,坚持封山育林和流域综合治理,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很不明显。 由于景区缺乏水保实测数据,本项目参考歙县水保站林地类比数据, 取 140t/km2•a。 20 ( 2) 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 施工后由于植被破坏、表土剥离、土体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