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条文说明内容摘要:
能力则相对较强。 同一 种农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其耐淹能力也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幼苗期的耐淹能力总是 比成熟期差。 此外,生长在粘性土壤中和在气温较高时,耐淹历时较短;生长在砂性土壤中 和在气温较低时,耐淹历时较长。 本规范表 所列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 时,仅供无试验 或调查资料时选用。 设计排涝模数主要与设计暴雨历时、强度和频率,排水区形状,排涝面积,地面坡 度,植被条件,农作物组成,土壤性质,地下水埋深,河网和湖泊的调蓄能力,排水沟网分 布情况以及排水沟底比降等因素有关。 因此,设计排涝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 料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根据排水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生产以展水平,分别选用附录 C 所列公式或其它经过论证的公式计算。 目前计算设计排涝模数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1 经济公式法。 这种计算方法适用于集水面积较大 的排水沟和河道排涝设计,一般多 根据集水面积大于 50 的河道水文测站实测暴雨径流资料,经统计 分析求出平原区排涝模数经验公式 q=K 中的待定参数 K、 m、 n。 目前平原区多采用这一计算方法,以 确定较大集水面积且无调蓄容积条件下的设计排涝流 量。 这一计算方法的关键在于合理分析确定参数 K、 m、 n。 根据海河流域平原区资料,由于 水文资料系列的延长、河道的综合治理、地下水位的普遍下降以及田间配套工程的不断完善 等因素的影响,参数 K、 m、 n 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K、 m、 n 值应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经实 地测验分析确定。 我国部分地区根据实测暴雨径流资料经统计分析求出的 K、 m、 n值列于表 2, 可供无实测资料时选用。 表 2 我国部分地区参数 K、 m、 n 值 ┌────────────┬─────┬────┬───┬────┬─────┐ │ 地区 │ 适用范围 │ K │ m │ n │ 设计暴雨 │ │ │ (k ㎡ ) │ │ │ │ 历时( d) │ ├────────────┼─────┼────┼───┼────┼─────┤ │ 辽宁省中部平原区 │ > 50 │ │ │ │ 3 │ ├───┬────────┼─────┼────┼───┼────┼─────┤ │河北省 │平原区 │ 30~ 1000 │ │ │ │ 3 │ │ ├────────┼─────┼────┼───┼────┼─────┤ │ │黑龙港地区 │ 200~ 1500│ │ │ │ 3 │ │ │ ├─────┼────┼───┼────┼─────┤ │ │ │ > 1500 │ │ │ │ 3 │ ├───┴────────┼─────┼────┼───┼────┼─────┤ │ 山西省太原地区 │ │ │ │ │ │ ├───┬────────┼─────┼────┼───┼────┼─────┤ │山东省 │鲁北地区 │ │ │ │ │ │ │ ├───┬────┼─────┼────┼───┼────┼─────┤ │ │沂沭泗 │邳苍地区 │ 100~ 500 │ │ │ │ 1 │ │ │地区 ├────┼─────┼────┼───┼────┼─────┤ │ │ │湖西地区 │2020~ 7000│ │ │ │ 3 │ ├───┴───┴────┼─────┼────┼───┼────┼─────┤ │河南省豫东、沙颖河平原区 │ │ │ │ │ l │ ├────────────┼─────┼────┼───┼────┼─────┤ │ 安徽省淮北平原区 │500~ 5000 │ │ │ │ 3 │ ├────────────┼─────┼────┼───┼────┼─────┤ │ │ 10~ 100 │ │ │ │ 3 │ │ ├─────┼────┼───┼────┼─────┤ │ 江苏省苏北平原区 │ 100~ 600 │ │ │ │ 3 │ │ ├─────┼────┼───┼────┼─────┤ │ │ 600~ 6000│ │ │ │ 3 │ ├────────────┼─────┼────┼───┼────┼─────┤ │ │ ≤500 │ │ │ │ 3 │ │ 湖北省平原湖区 ├─────┼────┼───┼────┼─────┤ │ │ > 500 │ │ │ │ 3 │ └────────────┴─────┴────┴───┴────┴─────┘ 2 平均排除法。 这种计算方法只适用于集水面积较小的排水沟排涝设计,而对于集水面 积较大的河道排涝设计是不宜采用的。 1)平原区:集水面积在 10k㎡以下的田间排水沟,其设计排涝模数的推求与集 水面积较 大的骨干排水河道不同,不考虑地面径流汇流后所形成的洪峰大小和洪水流量过程线的形状, 而且允许地面径流在短时间内漫出沟槽,因此不必采用设计暴雨情况下产生的最大流量计算, 而是按照排涝面积上的径流深,在规定的排涝历时内采用平均排除加以确定。 如旱地排涝模 数计算公式和水田排涝模数计算公式分别见本规范附录 C 公式 (C2)和 (C3)。 旱地和水田的 排涝历时 T 一般可分别取旱作物和水稻的耐淹历时。 水田滞蓄水深 与设计 暴雨发生时间、水稻类别、品种、生长期以及耐淹历时有关,可根据当地试验或调查资料确定; 无资料时也可按 = 推求, 和 分别为水稻的耐淹水深和适宜水深 和耐 淹深分别见表 3 和 4,可供参考。 水田日蒸发量 ET39。 一般可取 3~ 5mm/d,日渗漏量F 一般 可取 2~ 8mm/d,粘性土取较小值,砂性土取较大值。 表 3 江苏省苏北、苏南地区水稻适宜水深及耐淹水深 ┌──┬─────────┬────┬───┬───┬───┬───┬───┐ │地 │ │ 返青、 │ 分蘖 │拔节 │孕穗 │抽穗 │乳熟、 │ │ │ 生育阶段 │ 分蘖 │(盛期 )│ │ │ │黄熟 │ │区 │ │(初期 ) │ │ │ │ │ │ ├──┼─────────┼────┼───┼───┼───┼───┼───┤ │苏 │ 早熟中稻生长期 │ ~ │~ │~ │~ │~ │~ │ │北 │ (日期) │ │ │ │ │ │ │ │ ├─────────┼────┼───┼───┼───┼───┼───┤ │ │ 迟熟中稻生长期 │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 │ 早熟、迟熟中稻 │ 30~ 40 │30~ 50│30~ 50│30~ 50│30~ 50│ 干干 │ │ │ 适宜水深( mm) │ │ │ │ │ │ 湿湿 │ │ ├───────┬─┼────┼───┼───┼───┼───┼───┤ │ │早熟、迟熟中稻 │1d│ 70~ 80 │190~ │ 320 │ 350 │ 350 │ — │ │ │不同淹水天数 │ │ │200 │ │ │ │ │ │ │ 时耐淹水深 ├─┼────┼───┼───┼───┼───┼───┤ │ │ ( mm) │2d│ 60~ 70 │160~ │ 300 │ 320 │ 320 │ — │ │ │ │ │ │190 │ │ │ │ │ │ │ ├─┼────┼───┼───┼───┼───┼───┤ │ │ │3d│ 40~ 60 │140~ │ 250 │ 270 │ 270 │ — │ │ │ │ │ │160 │ │ │ │ │ ├──┼───────┴─┼────┼───┼───┼───┼───┼───┤ │苏 │ 单季晚稻生长期 │~ │~ │~ │~ │~ │~ │ │南 │ (日期) │ │ │ │ │ │ │ │ ├─────────┼────┼───┼───┼───┼───┼───┤ │ │ 双季晚稻生长期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 │ 单季、双季晚稻适 │20~ 40 │20~ 45│20~ 45│30~ 50│30~ 50│ 干干 │ │ │ 宜水深( mm) │ │ │ │ │ │ 湿湿 │ │ ├───────┬─┼────┼───┼───┼───┼───┼───┤ │ │ 单季双季晚 │1d│70~ 80 │180~ │ 250 │ 260 │ 260 │ │ │ │ 稻不同淹水 │ │ │200 │ │ │ │ — │ │ │ 天数时耐淹 │ │ │ │ │ │ │ │ │ │ 水深( mm) ├─┼────┼───┼───┼───┼───┼───┤ │ │ │2d│60~ 70 │160~ │ 220 │ 230 │ 230 │ — │ │ │ │ │ │180 │ │ │ │ │ │ │ ├─┼────┼───┼───┼───┼───┼───┤ │ │ │3d│40~ 60 │140~ │ 190 │ 200 │ 200 │ — │ │ │ │ │ │160 │ │ │ │ │ │ ├───────┴─┼────┼───┼───┼───┼───┼───┤ │ │ 双季早稻生长期 │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 │双季早稻适宜 │ 20~ 30 │20~ 45│20~ 45│30~ 50│30~ 50│ 干干 │ │ │ 水深( mm) │ │ │ │ │ │ 湿湿 │ │ ├───────┬─┼────┼───┼───┼───┼───┼───┤ │ │双季早稻不 │1d│ 60~ 70 │150~ │ 250 │260 │260 │ — │ │ │同淹水天数 │ │ │ 180 │ │ │ │ │ │ │时耐淹水深 ├─┼────┼───┼───┼───┼───┼───┤ │ │ ( mm) │2d│ 50~ 60 │140~ │ 220 │230 │230 │ — │ │ │ │ │ │ 150 │ │ │ │ │ │ │ ├─┼────┼───┼───┼───┼───┼───┤ │ │ │3d│ 40~ 50 │120~ │ 190 │200 │200 │ — │ │ │ │ │ │ 140 │ │ │ │ │ └──┴───────┴─┴────┴───┴───┴───┴───┴───┘ 注:分蘖期与拨节 期之间放水烤田。 表 4 安徽省巢湖地区水稻适宜水深及耐淹水深 ┌────────┬───┬───┬───┬───┬───┬──┬──┐ │ 生育阶段 │返青、 │ 分蘖 │ 拔节 │ 孕穗 │ 抽穗 │乳熟 │成熟 │ │ │分蘖 │ │ │ │ │ │ │ │ │(初期 )│(盛期 )│ │ │ │ │ │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相关推荐
、安全措施已落实、停电线路已确认,确认完毕。 18 收尾应确认的内容 : 施工现场清理无遗漏工器具; 线路施工人员全部收工、工作票签字 手指口述: 人员清点,现场清理,任务完成,确认完毕。 采区电钳工 停电前确认内容: 检查 瓦斯情况、工作环境是否正常; 检查 验电笔、放电棒、局部接地系统、瓦检仪是否齐全、合格; 检查 是否带停电工作牌、持证上岗。 手指口述: 停电开关核准,有害气体不超
部门。 区队领料人员根据当班生产任务确定需要的雷管和炸药数量填写火工品领料单, 由区队长签字,并经矿领导审核签字后,持单到火药库领取火工品,火工品领用单一式四 份, 一份存根、 一份留火药库保管员、一份留井口检身房、一份留区队,认真据实填写火工品发放、使用流程单。 3 领取火工品应由使用单位的持证放炮员 到炸药库 领取, 领到的炸药和雷管应分别存放在专用 的炸药箱和雷管盒内。
支护工艺等); 施工工艺(包括施工方法、凿岩方式、爆破作业、装、运煤 [岩 ]方式、管线及轨道敷设、设 备及工具配备等); 10劳动组织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劳动组织、循环作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生产系统(包括通风系统、压风系统、防尘系统、防灭火、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供电系统、排水系统、运输系统、通讯系统等); 1灾害预防及避灾路线; 1安全技术措施(包括施工准备、一通三防管理、顶板管理
膁蚆袀罿芀螈肆芈艿蒈袈膄芈蚀肄膀芇螃羇肆芇袅螀莅芆薅羅芁芅蚇螈膇芄 蝿羃肃莃葿螆 罿莂薁羂芇莁螄螄芃莁袆肀腿莀薆袃肅荿蚈肈羁莈螀袁芀莇蒀肇膆蒆薂衿肂蒆蚄肅羈蒅袇袈莆蒄薆螀节蒃虿羆膈蒂螁蝿肄蒁蒁羄羀薀薃螇艿薀蚅羃膅蕿螈螅肁薈薇羁肇薇蚀袄莅薆螂聿芁薅袄袂膇薄薄肇肃膁蚆袀罿芀螈肆芈艿蒈袈膄芈蚀肄膀芇螃羇肆芇袅螀莅芆薅羅芁芅蚇螈膇芄蝿羃肃
加的费用和(或)工期延误由承包人承担。 发包人提供的材料和工程设备的规格、数量或质量不符合合同要求,或由于发包人原因发生交货日期延误及交货地点变更等情况的,发包人应承担由此增加的费用和(或)工期延误,并向承包人支付合理 利润。 材料和工程设备专用于合同工程 运入施工场地的材料、工程设备,包括备品备件、安装专用工器具与随机资料,必须专用于合同工程,未经监理人同意,承包人不得运出施工场地或挪作他用。
.. 185 灾害地质学 5 泥石流 ............................................................................................................. 192 泥石流的一般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