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条文说明内容摘要:

能力则相对较强。 同一 种农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其耐淹能力也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幼苗期的耐淹能力总是 比成熟期差。 此外,生长在粘性土壤中和在气温较高时,耐淹历时较短;生长在砂性土壤中 和在气温较低时,耐淹历时较长。 本规范表 所列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 时,仅供无试验 或调查资料时选用。 设计排涝模数主要与设计暴雨历时、强度和频率,排水区形状,排涝面积,地面坡 度,植被条件,农作物组成,土壤性质,地下水埋深,河网和湖泊的调蓄能力,排水沟网分 布情况以及排水沟底比降等因素有关。 因此,设计排涝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 料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根据排水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生产以展水平,分别选用附录 C 所列公式或其它经过论证的公式计算。 目前计算设计排涝模数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1 经济公式法。 这种计算方法适用于集水面积较大 的排水沟和河道排涝设计,一般多 根据集水面积大于 50 的河道水文测站实测暴雨径流资料,经统计 分析求出平原区排涝模数经验公式 q=K 中的待定参数 K、 m、 n。 目前平原区多采用这一计算方法,以 确定较大集水面积且无调蓄容积条件下的设计排涝流 量。 这一计算方法的关键在于合理分析确定参数 K、 m、 n。 根据海河流域平原区资料,由于 水文资料系列的延长、河道的综合治理、地下水位的普遍下降以及田间配套工程的不断完善 等因素的影响,参数 K、 m、 n 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K、 m、 n 值应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经实 地测验分析确定。 我国部分地区根据实测暴雨径流资料经统计分析求出的 K、 m、 n值列于表 2, 可供无实测资料时选用。 表 2 我国部分地区参数 K、 m、 n 值 ┌────────────┬─────┬────┬───┬────┬─────┐ │ 地区 │ 适用范围 │ K │ m │ n │ 设计暴雨 │ │ │ (k ㎡ ) │ │ │ │ 历时( d) │ ├────────────┼─────┼────┼───┼────┼─────┤ │ 辽宁省中部平原区 │ > 50 │ │ │ │ 3 │ ├───┬────────┼─────┼────┼───┼────┼─────┤ │河北省 │平原区 │ 30~ 1000 │ │ │ │ 3 │ │ ├────────┼─────┼────┼───┼────┼─────┤ │ │黑龙港地区 │ 200~ 1500│ │ │ │ 3 │ │ │ ├─────┼────┼───┼────┼─────┤ │ │ │ > 1500 │ │ │ │ 3 │ ├───┴────────┼─────┼────┼───┼────┼─────┤ │ 山西省太原地区 │ │ │ │ │ │ ├───┬────────┼─────┼────┼───┼────┼─────┤ │山东省 │鲁北地区 │ │ │ │ │ │ │ ├───┬────┼─────┼────┼───┼────┼─────┤ │ │沂沭泗 │邳苍地区 │ 100~ 500 │ │ │ │ 1 │ │ │地区 ├────┼─────┼────┼───┼────┼─────┤ │ │ │湖西地区 │2020~ 7000│ │ │ │ 3 │ ├───┴───┴────┼─────┼────┼───┼────┼─────┤ │河南省豫东、沙颖河平原区 │ │ │ │ │ l │ ├────────────┼─────┼────┼───┼────┼─────┤ │ 安徽省淮北平原区 │500~ 5000 │ │ │ │ 3 │ ├────────────┼─────┼────┼───┼────┼─────┤ │ │ 10~ 100 │ │ │ │ 3 │ │ ├─────┼────┼───┼────┼─────┤ │ 江苏省苏北平原区 │ 100~ 600 │ │ │ │ 3 │ │ ├─────┼────┼───┼────┼─────┤ │ │ 600~ 6000│ │ │ │ 3 │ ├────────────┼─────┼────┼───┼────┼─────┤ │ │ ≤500 │ │ │ │ 3 │ │ 湖北省平原湖区 ├─────┼────┼───┼────┼─────┤ │ │ > 500 │ │ │ │ 3 │ └────────────┴─────┴────┴───┴────┴─────┘ 2 平均排除法。 这种计算方法只适用于集水面积较小的排水沟排涝设计,而对于集水面 积较大的河道排涝设计是不宜采用的。 1)平原区:集水面积在 10k㎡以下的田间排水沟,其设计排涝模数的推求与集 水面积较 大的骨干排水河道不同,不考虑地面径流汇流后所形成的洪峰大小和洪水流量过程线的形状, 而且允许地面径流在短时间内漫出沟槽,因此不必采用设计暴雨情况下产生的最大流量计算, 而是按照排涝面积上的径流深,在规定的排涝历时内采用平均排除加以确定。 如旱地排涝模 数计算公式和水田排涝模数计算公式分别见本规范附录 C 公式 (C2)和 (C3)。 旱地和水田的 排涝历时 T 一般可分别取旱作物和水稻的耐淹历时。 水田滞蓄水深 与设计 暴雨发生时间、水稻类别、品种、生长期以及耐淹历时有关,可根据当地试验或调查资料确定; 无资料时也可按 = 推求, 和 分别为水稻的耐淹水深和适宜水深 和耐 淹深分别见表 3 和 4,可供参考。 水田日蒸发量 ET39。 一般可取 3~ 5mm/d,日渗漏量F 一般 可取 2~ 8mm/d,粘性土取较小值,砂性土取较大值。 表 3 江苏省苏北、苏南地区水稻适宜水深及耐淹水深 ┌──┬─────────┬────┬───┬───┬───┬───┬───┐ │地 │ │ 返青、 │ 分蘖 │拔节 │孕穗 │抽穗 │乳熟、 │ │ │ 生育阶段 │ 分蘖 │(盛期 )│ │ │ │黄熟 │ │区 │ │(初期 ) │ │ │ │ │ │ ├──┼─────────┼────┼───┼───┼───┼───┼───┤ │苏 │ 早熟中稻生长期 │ ~ │~ │~ │~ │~ │~ │ │北 │ (日期) │ │ │ │ │ │ │ │ ├─────────┼────┼───┼───┼───┼───┼───┤ │ │ 迟熟中稻生长期 │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 │ 早熟、迟熟中稻 │ 30~ 40 │30~ 50│30~ 50│30~ 50│30~ 50│ 干干 │ │ │ 适宜水深( mm) │ │ │ │ │ │ 湿湿 │ │ ├───────┬─┼────┼───┼───┼───┼───┼───┤ │ │早熟、迟熟中稻 │1d│ 70~ 80 │190~ │ 320 │ 350 │ 350 │ — │ │ │不同淹水天数 │ │ │200 │ │ │ │ │ │ │ 时耐淹水深 ├─┼────┼───┼───┼───┼───┼───┤ │ │ ( mm) │2d│ 60~ 70 │160~ │ 300 │ 320 │ 320 │ — │ │ │ │ │ │190 │ │ │ │ │ │ │ ├─┼────┼───┼───┼───┼───┼───┤ │ │ │3d│ 40~ 60 │140~ │ 250 │ 270 │ 270 │ — │ │ │ │ │ │160 │ │ │ │ │ ├──┼───────┴─┼────┼───┼───┼───┼───┼───┤ │苏 │ 单季晚稻生长期 │~ │~ │~ │~ │~ │~ │ │南 │ (日期) │ │ │ │ │ │ │ │ ├─────────┼────┼───┼───┼───┼───┼───┤ │ │ 双季晚稻生长期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 │ 单季、双季晚稻适 │20~ 40 │20~ 45│20~ 45│30~ 50│30~ 50│ 干干 │ │ │ 宜水深( mm) │ │ │ │ │ │ 湿湿 │ │ ├───────┬─┼────┼───┼───┼───┼───┼───┤ │ │ 单季双季晚 │1d│70~ 80 │180~ │ 250 │ 260 │ 260 │ │ │ │ 稻不同淹水 │ │ │200 │ │ │ │ — │ │ │ 天数时耐淹 │ │ │ │ │ │ │ │ │ │ 水深( mm) ├─┼────┼───┼───┼───┼───┼───┤ │ │ │2d│60~ 70 │160~ │ 220 │ 230 │ 230 │ — │ │ │ │ │ │180 │ │ │ │ │ │ │ ├─┼────┼───┼───┼───┼───┼───┤ │ │ │3d│40~ 60 │140~ │ 190 │ 200 │ 200 │ — │ │ │ │ │ │160 │ │ │ │ │ │ ├───────┴─┼────┼───┼───┼───┼───┼───┤ │ │ 双季早稻生长期 │ ~ │~ │~ │~ │~ │~ │ │ │ (日期) │ │ │ │ │ │ │ │ ├─────────┼────┼───┼───┼───┼───┼───┤ │ │双季早稻适宜 │ 20~ 30 │20~ 45│20~ 45│30~ 50│30~ 50│ 干干 │ │ │ 水深( mm) │ │ │ │ │ │ 湿湿 │ │ ├───────┬─┼────┼───┼───┼───┼───┼───┤ │ │双季早稻不 │1d│ 60~ 70 │150~ │ 250 │260 │260 │ — │ │ │同淹水天数 │ │ │ 180 │ │ │ │ │ │ │时耐淹水深 ├─┼────┼───┼───┼───┼───┼───┤ │ │ ( mm) │2d│ 50~ 60 │140~ │ 220 │230 │230 │ — │ │ │ │ │ │ 150 │ │ │ │ │ │ │ ├─┼────┼───┼───┼───┼───┼───┤ │ │ │3d│ 40~ 50 │120~ │ 190 │200 │200 │ — │ │ │ │ │ │ 140 │ │ │ │ │ └──┴───────┴─┴────┴───┴───┴───┴───┴───┘ 注:分蘖期与拨节 期之间放水烤田。 表 4 安徽省巢湖地区水稻适宜水深及耐淹水深 ┌────────┬───┬───┬───┬───┬───┬──┬──┐ │ 生育阶段 │返青、 │ 分蘖 │ 拔节 │ 孕穗 │ 抽穗 │乳熟 │成熟 │ │ │分蘖 │ │ │ │ │ │ │ │ │(初期 )│(盛期 )│ │ │ │ │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