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安全管理制度汇编解析内容摘要:

器,应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设置相应的防火、防爆、通风、防潮、防雨等安全措施。 库区内的消防器材,任何人不得随意挪动。 应做到定期检查、维修,保持正常、急需时用。 ○5 库区应经常保持整洁,对散落的危险化学品要及时清除,用过的棉沙头、布碎,应放在指定地点妥善保管、定期处理。 ( 3)危险化学品仓库管理部门为仓管部 ○ 1 危险品仓库管理部门的职责: A.指定管理责任者和管理担当者,制定《仓库管理制度》,并张贴在工作场所显眼位置; B.负 责危险化学品仓库防火、防泄漏安全管理; C.负责危险化学品采购预算控制;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 D.负责危险化学品出入库安全管理; E.负责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理; F.负责向安全主任报告危险品仓库管理状况。 ○ 2 危险化学品仓库管理状况报告 由危险化学品仓库管理责任人定期向部门报告一次危险化学品仓库库存情况,报告内容包括: ; 、 ( 4)危险化学品的使用者应配合危险化学品仓库管理人员的管理 ,按程序要求作业,防止事故的发生。 ○ 1 建立和健全物品、人员、车辆出入库的管理制度,装卸、搬动时严格遵守安全规定。 ○2 做好危险化学品的入库验收。 验收内容包括:品种、规格、包装、数量及危险标志并做好登记。 危险化学品的质量必须经质检员检验并有相应的合格检验报告才能验收入库。 ○3 做好危险化学品的保管和维护。 危险化学品入库后要根据其危险特性分类及物理化学特性和包装情况做到合理的贮存、妥善保管。 ○4 做 好危险化学品的发放工作: A.发料要有凭据,认真核对各种发料凭证,实行限额发料。 B.发料要按危险化学品进仓库先后顺序,做到先进先出,后进后出。 C.经常或定期做好清仓查库工作,避免物资短缺和超储积压,杜绝因储存期过长发生变质或引发事故。 4.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装卸和运输 ( 1)必须指派责任心强,经过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培训的人员担任危险化学品的装卸和运输工作。 ( 2)危险化学品装卸、运输人员在作业时应安装、运输危险化学品的特性配带相应的防护用品。 搬动时必须轻装轻卸,严禁撞击、挤压、倒置和摩擦,不得使用能产生 火花的工具,不得穿带钉的鞋。 在可能产生静电的设备上,安装可靠的接地装置。 ( 3)危险化学品装卸前,应对仓库、汽车进行必要的通风和清扫,不得留有残渣。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 ( 4)进入库区的机动车辆必须佩戴阻火器。 槽车在卸货前必须与贮存区固定静电接地系统对接,释放静电,各种车辆不准在库区停放及进行修理。 ( 5)运输易燃和可燃物品的车辆,必须配有灭火器,随车人员不准吸烟和使用明火。 危险化学品装车时,性质相抵触的物品不得同时装运,严禁人货混装。 ( 6)装运过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在卸车后要进 行清扫,对库房装卸作业结束后,应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 5.危险化学品的使用: ( 1)使用危险化学品的部门和个人,必须遵守危险化学品的标识内容,危险特性及使用注意事项,严格执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防范事故发生。 ( 2)使用危险化学品时,应根据其危险特性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具,如防毒口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 3)盛装危险化学品的容器,在使用前后必须进行检查,消除隐患,防止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发生。 ( 4)盛装危险化学品的容器,在使用后需由指定协作单位回收,不得随意露天摆放或将残余物随意倾倒。 ( 5)使用后 的废料不得随意倾倒,应妥善存放在专门容器中,由指定回收公司回收。 ( 6)各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文件,报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六、 相关文件 《防火、防毒、防爆、防尘管理制度》《仓库、罐区安全管理制度》《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 生产设施安全管理 制度 一、 目的和范围 为了确保公司所有生产设备和安全设备保持最佳状态,充分发挥作用,延长使用期,保证安全生产的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二、 职责 1.安全部与维护部负责所有生产设备和安全设备的统一 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检修计划,定期检修。 2.生产部、维修部负责设备的正常维护工作。 三、 1.对所有设备都要登记入《设备台帐》,包括设备名称、型号、进厂日期并编号。 2.每台设备都要分别编写操作说明书,明确工艺要求,并对操作人员现场培训,说明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3.设备操作人员应经常对设备进行正常的维护,包括清扫、清洁等,并应在操作过程中善于去发现奇声异响、漏油、漏电等现象,争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设备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应立即关闭其电源并 及时报告主管或通知设备维修人员进行处理。 设备维修人员应第一时间对设备进行维修,并将维修结果详细记录在《设备维修记录》上。 5.设备维修人员应不定期经常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巡检情况记录在《设备巡检记录上》。 6.设备管理人员应对公司的设备定期进行保养,并制定详细的保养计划,计划以 3~6 个月为周期较为适宜,需对设备进行保养时,应提前一个星期告知其设备使用人员,以便其好保养前的准备工作,并清理周边危险物质,确保检维修工作安全进行。 7.对设备的易损配件,需有适当的备货。 当检维修时需更换时,就不会影 响生产。 8.对安全设备安全主任应安排值班人员进行巡视,并将结果记录在巡检记录上,对异常情况或有报警声响时应立即通知安全主任。 、挪用或弃置不用,因检修拆除的,检修完后应重新安装好。 四、 相关记录 《生产设备保养记录》 《设备台帐》 《设备巡检记录》 《生产设备维修记录》 《设备维修申请单》 《生产设备保养计划》 《安全设施台帐》 《安全设施保养记录》 《安全设施保养计划》 《安全设施维修记录》 劳动防护用品(具)和保健品发放管理制度 一、 目的 为了合理发放,使用职工个人防护用品,以保护职工安全和健康,有利于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国家劳动部及省“职工个人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并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 范围 职工在生产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的个人随身穿(佩)戴的防护用品包括:防护眼镜、防毒、防尘口罩、特种手套、防护鞋、头盔、工作服等,上述用具必须按需配备并妥善保管,加强管理及正确使用。 三、 内容 1.职工防 护用品是一种劳动保护辅助措施,必须按岗位发放,不能把劳动防护用品当作生活福利品发放。 2.享受劳动保护用品的职工,一律依据部门核定名单发放。 3.从事多种作业工人的防护品,应按其主要作业工种标准发放。 4.变动工种,应根据需要调整其防护用品。 5.职工上岗前应佩戴本岗位配发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于职工不佩带或不爱护劳动保护用品,安全管理人员有权作出处罚。 6.防护用品在使用过程中损坏的,必须马上到主管处登记,并换领新的防护用品。 7.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防护用品专柜里面,并由使用人负责保管,由安全主任每 两月 定期 校验一次。 9.企业设置了应急救援器材专柜,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非紧急情况员工不得动用。 四、 相关记录 《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台帐》 《防护用具检查维护卡》 事故管理制度 一、 目的 为在事故发生后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止事故进一步蔓延和扩大,并针对事故原因采取有效的整改和防范措施,特制定本制度。 二、 范围 本制度包含了对本企业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的管理。 三、 事故管理内容 (一) 事故分类 1. 在生产操作中,因违反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或由于误操作等造成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的损失,为生产 事故。 2. 生产装置、动力机械、电气仪表、输送设备、管道、建筑物、构筑物等发生故障损坏,造成损失或减产,为设备事故。 3. 产品或半成品不符合质量标准,基建工程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机电设备检修不符合要求,原材料或成品因保管、包装不良等造成经济损失为质量事故。 4. 发生着火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为火灾事故。 5. 发生化学或物理爆炸,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为爆炸事故。 6. 违反交通运输规则,造成车辆损坏,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为交通事故。 7. 在生产活动所涉及的区域内,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影响,突然使人体组织受损伤或使某些器官失去正常机能 ,以致负伤人员立即中断工作,为工作事故。 8. 各级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错误,造成恶果的事故为管理工作事故。 (二) 事故等级和损失计算 1. 重大事故:造成产品日计划产量损失 10%以上,同时产量损失费达一万元以上。 或直接损失费达 5000 元以上事故。 或经济损失虽未达到上述金额,但性质严重,情节恶劣的事故 (火灾、爆炸等 ),造成人身肢体残废的事故,均属重大事故。 2. 一般事故:造成产品日计划产量损失 5%,或直接损失费达 1000 元以上的事故。 因工负伤休三个月以内的事故,属于一般事故。 3. 微小事故:直接损失费在 1000 元以下的事故,属 于微小事故。 (三) 事故的报告程序 1. 微小事故发生后报告程序 当事人或现场班组长 部门主管 安全主任 立即报告 处理完后报告 立即报告 事故管理制度 2. 一般事故发生后报告程序 当事人或现场班组长 部门主管 安全主任 总经理 3. 重大事故发生后报告程序 当事人或现场班组长 部门主管 安全主任 总经理 安监、公安、环保、中小企业办等部门 (四) 事 故调查和处理 1. 各类事故的管理,由公司安全主任做出处理意见上报,而各职能部门负责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故的报告、调查分析: 生产、技术、设备事故,由生产部负责。 火灾、交通事故,由安全部负责。 产品质量事故由质检部负责。 事故的赔偿罚款工作,由总经办负责。 事故责任者的纪律处分,由公司决定,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执行。 2. 凡发生事故,应按规定程序上报。 3. 发生重大事故,由事故调查组写出“重大事故调查报告”按规定逐级上报。 4. 不论事故大小,总经理或安全主任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召开事故分析讨论会,本着“四不放过”原则,对事 故调查分析,一定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进行教育,吸取教训,制定出防范措施,对事故的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重大事故由调查组提出处理意见,上报有关部门。 一般事故由安全主任提出处理意见,报公司批准。 微小事故由事故部门处理,报安全主任备案。 5. 发生事故后,视事故责任人对错误的认识态度及表现予以不同处理。 对能主动承认错误,虚心检讨,领导批准,可以从轻处理,对隐蔽事故情节,推卸责任,嫁祸于人者,加重处分。 6. 对事故责任者给予制裁,对防止或抢救事故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 7. 公司建立事故档案,对所有事故调查分析的资料,如 现场检查记录、照片、技术鉴定、化验分析、会议记录、旁证材料、综合调查材料及登记表、报告书等,应妥善保管。 8. 发生事故,各生产车间和各部门负责人不得隐瞒,并对事故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负责。 9. 各单位负责人要及时解决和向上反映各类事故的隐患和苗头,若不予解决,或拖拉、迁就,有关人员将对后果负责。 四、 相关文件 《事故档案》 《事故台账》 立即报告 立即报告 立即报告 立即报告 立即报告 立即报告 立即报告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一、 目的 本企业作业场所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有害因素,这些有害因素对人的生理功能会产生不良效应,或对健康造成损害 而导致职业病,为减少和避免职业伤害事故的发生,特制订本制度。 二、 范围 本企业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主要有生产车间、仓库、检验室,作业过程中的有毒有害因素主要有:噪音危害、中毒等。 三、 职责 职业卫生由安全主任负责监督管理,相关部门主管协助,安全主任应为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四、 操作规程 1.个人防护 ( 1)本单位根据岗位需要,给员工配置有安全帽、过滤式防毒口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工作鞋、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 2)职工上岗前必须按规定佩带防护用品,安全管理人员以及车间主任、班组长均有责任监督职工佩 带及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 3)勤剪指甲、勤换衣服,工作服弄脏时要及时更换和清洗。 ( 4)职工上岗前、下岗后,均应使用清洁剂洗手,严禁使用有机溶剂洗手及洗衣服。 ( 5)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员工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异常的员工必须立即调离该岗位。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