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是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内容摘要:

内 容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 粮收集制 ②放开商品市场; 掌握经济命脉,发 展多种经济成分 ①《农业调整法》 ②《工业复兴法》 ③《紧急银行法》 ④《紧急救济法》 ⑤《社会保险法》 作 用 生产恢复发展, 政权得到巩固 渡过危机,社会稳 定;干预经济新手段 苏俄新经济政策 相似点背景战争引发危机,“战策”过时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①经济运行出现问题,引发危机; ②农业、工业措施 ③未改变所有制的主体; ④采用新的经济管理方式; ⑤非计划经济 ⑥ 取得突出成效。 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②放开商品市场;掌握经济命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①《农业调整法》② 《工业复兴法》③《紧急银行法》④《紧急救济法》⑤《社会保险法》作用生产恢复发展,政权得到巩固渡过危机,社会稳定;干预经济新手段不同点: ①经济管理:苏俄从行政高压到市场运作;美国从完全市场运作到增加政府直接干预; ②政策实施:苏俄用行政手段推行;美国用法律手段推行; ③所有制关系:主体不同;苏俄部分改变;美国未发生改变; ④内容:美国更广泛; ⑤目的:苏俄为实现“过渡”;美国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异同 新策、罗新、中国改革开放比较 • 都是创新实践 • 新策是部分引进市场经济体制 • 罗新是部分引进计划经济体制 • 中改是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启示 : 改革一定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经济建设是核心。 遵循经济客观规律; 勇于创新有活力 … 强烈建议牢记 1922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当时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入,后扩大到 15个加盟共和国 请注意区别 : 沙俄( 1547年 — 1917年) 苏俄( 1917年 — 1922年) 苏联( 1922年 — 1991年)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 1924年,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主要措施: ,实现社会主义 工业化; 1928— 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重大成就: 到 1940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由农业国变成为工业国。 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 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的形成。 斯 大 林 模 式 形成标志 积极作用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阶段发挥过作用。 ( 它使苏联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 严重弊端: ,造成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 、产值 ,忽视质量与品种 ,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效益低下,资源浪费。 e、 政治上高度集权, 个人专权,破坏了民主法制建设。 斯大林模式的 弊端 给了我们什么 教训。 •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 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 •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 ,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 提倡可持续发展 , 注重经济效益等; • ⑤ 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对斯大林模式的 评价 :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阶段发挥过作用。 弊端 :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态。 二、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三、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