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1956年——1966年内容摘要:

现:工业 ——大炼钢铁运动 农业 ——追求粮食高产 *结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财富和人力的巨大浪费 建立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 “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利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 ——《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 1958年 *特点: 一大(规模)二公(公有化程度) 短短几个月内,全国 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改组成 2万 6千个人民公社,全国 99%以上的农民加入。 人民公社的大食堂 人民公社内部,实行平均主义的配给制,生产队贫富拉平,生产队甚至社员的财产无偿收归人民公社所有。 权力集中于县社两级,生产队和社员没有自主权,责任制无法实施,具体生产环节无法保证。 平均主义 权力过于集中 挫伤了广大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 1958年 *特点: 一大(规模)二公(公有化程度) *结果: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影响人民正常生活 *问题实质:片面强调公有化水平,脱离中国农村的实际生产力水平 如何认识探索与失误。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当时号称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它无疑反映了党和人民要把国家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望。 但是在实施中脱离国家实际状况,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违背客观发展规律,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违背“ 实事求是” 原则 经济状况 1959年开始恶化 农业产量急剧下降,各地粮食供应紧张,库存挖空,不得不制定口粮标准,甚至首都北京也要凭粮票限量供应粮食。 中共中央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