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理念与实施策略内容摘要:

体心灵中被激活、唤醒,生出新的意义,而且表现在主体自我生命感的增强及精神力量的超越与提升。 自主性。 体验是主体自己去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的感受、领悟、情感和意义,都是主体通过自主的活动自觉地产生的,而不是靠谁督促、逼迫、强制而产生的。 体验的自主性要求给予体验以足够的自由。 主体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发自内心深处的体验,才是真正的体验。 体验只能去唤醒、去激活、去感动,而不能去传授、去指教、去命令。 个体性。 由于体验是和个体生命联系在一起的 , 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 , 不可替代 、不可重复的 , 因而体验也是个体性的。 体验总是与每个体验者独有的认知结构 、 情感结构 、价值取向 、 人生经历发生联系 , 因此 , 即使面对同样一件事情 , 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体验。 如果以为不同的人会获得完全一致的体验 , 那么此时的 “ 体验 ” 已经不是体验了。 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理解生命的生成性 善待生命的自主性 体验与素质生成 素质的生成不仅需要知识、经验、能力,而且需要情感、态度、志趣乃至信念,不但有认知系统的参与,而且有非认知系统的投入。 素质的生成无疑是需要知识的,但知识本身并不等同于素质,不能说一个人拥有了多少知识,就一定形成了多高的素质。 知识必须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人的复杂的心理系统才能对人的素质生成产生影响。 人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感性的、理性的知识,获得关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知识,这些知识必须通过人的心理系统,包括认知系统和非认知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内化为自身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才能转化为素质。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程中所包含的各种知识,只有通过个体自身的体验才能真正走进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而生成素质。 可以说,没有个体对知识的内在体验,知识就很难被内化,个体的素质也就很难生成。 教学中有了体验,重视了非认知的参与,对知识的学习就不会停留在知识的习得、认知能力的发展上,还能将蕴涵于知识中的情感、精神纳入自身的内心深处,融合在自身的情感、态度之中,使知识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体验与创造性的发展 有心理学家将创造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概括为这样两句相互矛盾的话: “ 首先,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多,他越有可能对新问题有创见性;其次,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少,他的创见性就越大。 ” 如果教学只注重知识的量而无视知识的质,那么那些知识也许会成为学生创造性的羁绊。 知识的质通常指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程度。 合理的知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