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为业水平考试复习内容摘要:

化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四点表现: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的发展 3.建立 “福利国家” (目的、实质、发展) 兴起(原因、影响) 5. “新经济” 的出现(产生时间、地点; 定义) 第四单元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第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 政策 ( 2)“斯大林模式” (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 改革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第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必要性:三年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继续推行引发政治经济危机。 根本上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 . 新: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的 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 “斯大林模式” 1. “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 2.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 主要表现及其弊端。 行改革 第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 其内容和结果。 3. 1922年苏联哪年。 1991年 《 阿拉木 图宣言 》 标志苏联解体。 第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1)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 (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化 :方针、成就、意义) (三改:内容、意义) (时间、内容、意义) : 专题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大跃进” 1958年,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是超前的生产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专题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 “左”的错误继续存在。 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实现了思想解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