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与中国文化内容摘要:

中醫學運用了五行學說來分析說明人體臟腑等組織器官的「五行屬性」,按五行的特性來對事物進行歸類。 歸類的方法則是取象比類法。 舉例來說 ﹕ ,火有溫熱向上的特性,而心具有溫煦之功,故心屬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而脾主運化水穀,化生精微以營養臟腑及身體,為氣血化生之源,故脾屬土。 (2) 五行循環的相生相剋關係 (宇宙間各種事物普遍聯繫的基本法則 行是動態。 五行生尅是描述動態關係的理論。 中醫學認為人體內的臟腑若是功能正常,就會處於一種平衡協調的狀態。 調陰與陽,以平為期。 保持陰陽平和之道。 以五行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繫,說明萬事萬物都受到整體的調節,警戒太過和不及。 (食療也應如是 ) 中醫治病的概念 1. 中醫對病的理解  病只是病徵  病徵是因身體失平衡所致  病是沒法醫治好  醫治的只是病徵  身體調理好  病徵便消除 中醫治病的概念 2 食療、醫食同源  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不癒,後乃用藥爾  藥補不如食補  不治已病治未病  養生之道就是以飲食保健,預防疾病 中醫治病的概念 3 調理性療法  以人的整體狀態出發,作平衡調和  食補:冬蟲草燉老鴨(病後體虛、貧血頭暈)、 人參雞(大補元氣、安神益智) 食治:配合藥物輔助治療 如四君子湯(用於倦怠無力、食慾不振) 如枸杞龍眼茶(用於心悸、失眠、多夢) 中醫治病的概念 食療的原則 1 了解自己的體質 了解自己的體質 — 寒熱辨症法 寒 —  舌色淡白 ﹙ 望 ﹚ 、靜而少言 ﹙ 聞 ﹚ 、惡寒、喜熱飲 ﹙ 問 ﹚ 、手足冷、脈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