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毒及预防内容摘要:
)中毒机制: 与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相同( 活菌所致, 106个可致病 );所产耐热性溶血毒素可引起肠炎,但不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4)临床表现: 潜伏期 1118 小时,最短 46小时,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典型有洗肉水样血水便,有发热,但不太高,37— 38℃ 左右,病程一般 13天,预后良好 六、埃希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 ) 食物中毒 1)病原: 埃希菌属,俗称大肠菌属, 少数菌株引起肠道感染,称为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引起肠道感染包括旅行者腹泻、婴儿腹泻、出血性结肠炎等。 其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 食品中主要存在于生牛肉,肉馅和未经灭菌的牛奶。 2)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种类及中毒机制 性大肠埃希菌( ETEC) 在小肠定位繁殖,产生肠毒素,可引起散发或爆发性腹泻,致病物是不耐热( 60℃ ,30min)和耐热( 100℃ ,30min)的肠毒素。 毒力因子包括:菌毛和毒素。 性大肠埃希菌( EIEC) 较少见,儿童和成人,似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术大肠杆菌,不产肠毒素,无鞭毛。 性大肠埃希菌( EPEC) 是流行性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不产肠毒素。 性大肠埃希菌( EHEC) 主要存在于粪便污染的水域,食品中主要存在于生牛肉,肉馅和未经灭菌的牛奶有较强致病性,主要感染 5岁以下儿童,症状腹痛、便血。 3)流行特点:中毒多发生在 39月 中毒食品: 动物性食品 畜禽肉、蛋、生牛奶和奶制品、鲜榨果汁及蔬菜。 4)临床表现: ETEC型: 潜伏期 10~ 15小时,腹痛、腹泻、恶心、发热。 婴儿、旅行者易感。 ( 肠产毒 ) EPEC型: 发热、不适、呕吐、腹泻,粪便中有大量黏液但无血。 ( 肠侵袭 ) EIEC 型: 症状与痢疾相似,发热、剧烈腹痛水样腹泻,粪便中有少量黏液和血。 ( 肠致病 ) EHEC型: 潜伏期 310天,病人表现为剧烈腹痛,有些病人从水样便转为血性腹泻,腹泻次数可达 10余次,低热或不发热,许多病人伴有呼吸系统症状,重者有溶血性尿毒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器官损伤。 严重者,尤其是老人、儿童患者死亡率很高。 ( 肠出血 ) 大肠杆菌 控制方法: 充分加热杀菌; 在 4C( 40F)以下冷藏产品; 防止烹调过程中发生交叉污染; 禁止有病人员加工食品。 七、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1)病原: 蜡样芽孢杆菌 G+连锁状杆菌,生长最适温度为 2835176。 C,繁殖体不耐热。 产生 腹泻毒素和呕吐毒素 2)流行特点:夏、秋季高发 中毒食品: 我国以米饭、米粉最为常见, 其他乳及乳制品、肉类制品、蔬菜、马铃薯、甜点心等也有报道。 3)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 腹泻型 呕吐型 毒素 腹泻型肠毒素 呕吐型肠毒素 致病机理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葡萄球菌肠毒素同 中毒食品 各种食品 剩米饭、米粉 潜伏期 812小时 13小时 症状 腹痛、腹泻为主 呕吐为主 病程 1636小时 810 小时 体温一般均正常 4)临床表现: 潜伏期 26周,初有胃肠炎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突出的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脑脊膜炎、发热,孕妇、新生儿、免疫系统有缺陷者易发病,病死率高达 2050%。 八、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食物中毒 1)病原: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有 16个血清型,在 545186。 C均可生长, 5186。 C低温生长是该菌的特点,该菌嗜冷不嗜热,耐碱不耐酸。 2)流行特点:多发生在 夏、秋 季节 中毒食品: 奶类及其奶制品、肉制品和水产品。 食品未经彻底加热、冰箱冷藏熟食品、奶制品直接食用所引起。 九、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 1)病原: G无芽孢,专性厌氧,生长最适温度为 30,最适 7,不耐盐,不耐酸。 该菌能产生米一种叫米酵菌酸的毒素,损害人的肝、脑、肾等器官。 米酵菌酸耐热 2)流行特点: 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有地区性,病死率较高。 中毒食品: 酵米面、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粉;其次为变质鲜银耳 3)中毒机制: 米酵菌酸: 作用于线粒体内膜 毒黄素: 作用于细胞呼吸链 4)临床表现: 发病急,潜伏期一般 2~ 24小时,中毒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随后出现脑肝肾或多种器官损伤的症状。 脑损伤为神经症候群;肝肿大、肝功能异常、黄疸等;肾损伤出现血尿、蛋白尿等严重因肾衰而死亡。 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原则 1)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季节 中毒食物)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诊断 (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验和毒素检验) 十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处理 1) 首先应迅速排出毒物 :催吐,洗胃 2) 对症治疗 :治疗腹痛腹泻,纠正电解质平 衡,抢救循环衰竭呼吸衰竭。 3) 特殊治疗 :肉毒中毒,多价抗毒素血清 十二、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原则 1)防止污染 2)防止病原体繁殖及毒素的形成 3)杀灭细菌及破坏毒素 第四节 有毒动植食物中毒 一、动植物食物中毒 一)河豚鱼中毒 :河豚毒素( TTX),毒素理化性质非常稳定,煮沸、盐腌、日晒均不破坏,。食品中毒及预防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第十章食品的包装
纸质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特点 (二 ) 常用的食品包装纸和容器 四 、 玻璃和陶瓷包装材料和容器 (一 ) 玻璃容器 (二 ) 陶瓷容器 五 、 食品包装用复合材料 (一 ) 食品包装用复合材料的性能 、 特点 (二 ) 常用的食品包装用复合材料 第三节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一
; 蓄积毒性、致突变和代谢试验 ; 亚慢性毒性试验 ; 慢性毒性试验。 (视新化合物或老产品的不同情况,进行全面试验或选其中某些试验) 在毒理学评价的基础上建立 ADI。 确定某物质每日摄入总量,再进行人群的膳食调查,分别订出其中每种食品含有该物质的最高允许量。 添加剂使用原则: (1)各种食品添加剂必须经过一定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符合卫生标准和管理办法; (2)具有一定毒性的添加剂
风险管理~生活中不必要品的风险~
病 • 肝臟傷害: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脂肪肝。 胃潰瘍:可引起胃出血而危及生命。 神經系統傷害:譬如周邊神經病變。 大腦皮質萎縮:有報告顯示部份慢性酒癮者的大腦皮質有萎縮現象,也有部份病人有智力衰退的跡象。 酒精性胎兒徵候群:酒精在胎兒體內代謝和排泄速率較慢,對發育中的胎兒造成各種傷害,包括胎兒畸型、胎死腹中、生長遲滯及行為缺陷等。 酒的風險 其他 • 在酒精的控制下有時不只有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