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依赖心理辅导内容摘要:

放弃或减少日常生活上重要的社交、工作或休闲娱乐 • 即使重复发生上述问题仍继续使用网络 1996年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 Nmber Young 设定一组评估网络成瘾症的检测标准,共八项: 我会全神贯注于网际网络或线上服务活动,并且在下线后仍继续想着上线的情形。 我觉得需要花更多时间在线上才能获得满足。 多次努力想控制或停止网络使用但总是失败。 当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网络我会觉得沮丧、心情低落或易发气。 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总比预期的要长久。 我为了上网而宁愿冒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工作机会损失的危险。 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涉入网络的程度。 上网是为了避开问题或释放一些感觉诸如无助罪恶感焦虑或沮丧。 以上八项问题若有五项回答是 , 就符合网络成瘾症诊断。 若每周上网时间超过四十小时 , 则更加符合诊断确定性。 美国 IAD评估网瘾的标准 144小时,即一天 4小时以上。 、戒除焦虑。 只要有 5项以上的回答为“是”,即说明上网成瘾。 未成年人网络使用失调 • 可以基本完成在校学习; • 能与家人、同学、师长等保持基本正常的亲子关系和人际关系; • 绝大部分时间能够控制上网行为,但有时会因为无法克制住上网的冲动而影响了其它重要事情。 未成年人网络使用失调对策 • 家庭和学校应该分析原因; • 提供社会心理支持; •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 促进其学习、运动、娱乐等方面均衡、协调发展。 • 同时家长和教师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多关心、多爱护,不要随意谴责,甚至打骂未成年人; • 如必要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进行心理指导。 未成年人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 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 • 身体发育和健康受损; • 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和情绪问题; • 现实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恶化,与周围人交往困难、不合群。 未成年人是否存在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需要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判断。 因上网造成社会功能受损的未成年人 应寻求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帮助 ① 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想方设法上网。 ②经常想着与上网有关的事,回忆以前的上网经历,期待下次上网。 ③多次对家人、亲友、老师、同学或专业人员撒谎,隐瞒上网的程度,包括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 ④自己曾经做过努力,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没有成功。 ⑤若几天不上网,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易怒和厌烦等症状,上网可以减轻或避免这些症状。 ⑥尽管知道上网有可能产生或加重原有的躯体或心理问题,仍然继续上网。 上网时间长 ≠网络成瘾 • 出于非工作学习目的每天上网 6小时以上,这是网络成瘾的一个时间标准。 • 上网状态持续了三个月以上,才能构成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 • 社会功能即学习、工作和交往的能力因长期上网而受损。 • 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者冲动感,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如果减少或者停止上网时就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 这是诊断其为网络成瘾的必备标准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 一、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二、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 三、下述 5条内至少符合 1条: 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功; 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 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 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上网达到或超过 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 3个月。 诊断标准 质疑 • 网络成瘾被列入“精神病”范畴,这样的提法不科学,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 过度使用网络可能会引起精神障碍、心理障碍等,但不能笼统地归结为精神病 • 青少年将被贴上“精神病患者”的标签产生自暴自弃的负面影响 网络成瘾的特质 非单一症状 , 从精神疾病的角度来看 , 有下列等特质: • 重复成瘾行为 • 焦虑特质 • 冲动控制障碍 网络成瘾的类型 • 网络游戏 成瘾 • 网络色情成瘾 • 网络交友成瘾 • 网络信息收集成瘾 • 网络交易成瘾 ————《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 》 互联网行为的阶段性( Grohol ) 第一阶段:成瘾阶段 ,新用户往往采用完全沉溺于其中的方式,来使自己适应新环境; 第二阶段:觉醒阶段 ,用户开始减少互联网的使用; 第三阶段:平衡阶段 ,此时用户进入了正常的互联网使用状态。 被互联网“俘获”的人主要是不能顺利度过第一阶段,需要他人帮助进入第三阶段。 对于一个已经度过第一阶段并进入第三阶段的网络“老手”,也仍然有可能出现滥用,例如他想寻找更有吸引力的 聊天室 、 新闻组 或 Web站点等。 为何网络会上瘾 • 生物神经学理论 : 多巴胺 、 类鸦片行为强化刺激分泌神经性贺尔蒙适应 ( 上瘾 ) , 戒断症状得到喜乐或减少不舒服。 • 自我心理学理论: 在网际网络虚拟世界中 可以匿名加入 , 减少陌生焦虑。 无须直接面对他人 , 可以逃避身体外观 、 肢体语言 、 声音等实体条件。 容易自我表现 、 自我主导权增加 ( 可以随时下线 ) 、 减少与他人直接互动的挫折感。 计算机线性逻辑易遵循 , 较少出现真实社会中的复杂诡谲。 必须主动且专注的操作 , 易全心投入。 • 社会群众理论 : 同伴压力 信息科技恐惧心态。 文化潮流 网吧文化 ( 青少年尤为明显 ) 长辈的处遇态度 台湾民调显示 47%的台北市父母能接受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