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获得性tdp防治20xx专家共识解读内容摘要:

Tdp 机制: Tdp RR间期延长 QT间期及复极离散度(出现新功能性阻滞区) 总之:触发折返发生的结果 TdP的心电图特点 •第二个室早落在前面窦性周期 T波顶峰附近 •因此:联律间期略长(因 TU间期已延长) •与 R on T触发室颤不一样  触发 TdP的“ R on T”室早的联律间期相对较长,常 500ms,有可能落在了 T波的后半部分,  特发性室颤时的联律间期较短,常 300ms,可能由早后除极诱发,且不需要短长短周期诱发。 TdP的心电图特点 3. Tdp温醒现象 :开始 RR间期长 4. Tdp冷却现象 :多数自行终止, 终止前发生频率减慢 5. 蜕化室颤 :少数蜕化室颤, 一旦发生, 必需电转复 TdP的心电图特点 TdP冷却现象 TdP的心电图特点 1. QT和 QTc延长 (500ms)  每增加 10ms, Tdp危险性增加 5%~7%  QTc540ms比 440ms者, Tdp危险性增加 60%~95%  QTc500ms时, Tdp危险性增加 2~3倍 Tdp预警心电图 2. TU波变形 :心电图长间期后, T波形态发生改变:扁平、双峰、 TU融合、 T波降支时限延长 Tdp预警心电图 3. T波电交替: 毫伏级 Tdp预警心电图 获得性 TdP发生机制 1.遗传易感性  遗传易感性是指患者本身存在的致病基因或普通的基因多态性。  2/3的 LQTS患者( LQT1和 LQT2)有编码钾通道基因功能丧失( KCNQ1和KCNH2)。  适时的早搏和早后除极则能促发 TdP。  约 5%~10%的患者( LQT3)存在编码钠通道基因功能异常( SCN5A),其可能引起晚钠电流增强。 2.细胞学机制  犬心室肌楔形组织模型表明:正常情况下各层心室肌的复极不同步,先后为心外膜、心内膜和中层 M细胞,但这种生理性跨室壁复极的差异较小。  当患者存在易感基因突变或药物选择性延长某层心肌细胞(常是 M细胞)复极时,将使 QT间期延长,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形成折返和 TdP发生的基质。 获得性 TdP发生机制 一、临床病史  年龄: 65岁  性别: 女性 为男性的 2倍  心脏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