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于真实情景中的教师学习内容摘要:

: 20分钟用餐 +40分钟休息玩耍  我的选择。  我选 C套餐,因为它难度大,我想我能做到。  我觉得我吃得比较慢,所以 C套餐不适合我, B套餐我应该能做到。 我喜欢慢慢吃,把饭菜的味道都品尝出来,所以我选 A套餐。  我完成了目标。  我要用前面 15分钟吃饭,用后面的 5分钟喝汤吃 水果。  老师,今天你要好好表扬亮点,因为他专心吃饭不讲话,足足提高了两个套系呢。  今天,我们这桌都是 C套餐的,我们一定会在规定时间里吃完。  每隔一段时间,孩子们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选择的套餐。 这种对时间的选择和支配带给孩子成功与满足。 片断三:我的五一计划书  五一长假就要到了,假日有何打算。  普遍的做法  假日前要求孩子记下自己的假期活动,假期结束后,组织讨论,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假日经历。  然而,那些假日出游的孩子们因为充足的谈资而兴趣盎然,而有些孩子却因想不起什么有趣的经历而成为陪衬、倍感失落。  我们的尝试:  进行关于 “ 计划 ” 的讨论,让孩子自主设计一份 “ 假日计划书 ”。  什么是计划。  计划就是想好要做的事记下来,然后去做,不会忘记(计划与实施的关系)  计划定了,就要去做,不然就不是计划了。 要说到做到(计划要贴近实际)  要是计划做不到,怎么办。  老师:计划要考虑可操作性,合理性,要付诸行动,允许调整。 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呈现着各自的假日计划。  雨非 的计划有所调整,她用符号表示了计划完成和调整内容。  星星 是班上唯一一位计划全部落实的孩子,她对自己非常地满意。 因为她充分考虑了可操作性。  程程 打算 3天休息, 4天打扫卫生。 可是所有的计划都调整了。 他发现计划需要考虑合理性。 片断 4:课间 10分钟  在《走近小学》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参观小学时对小学生 “ 课间 10分钟 ” 特别的感兴趣。 如何在单位时间内合理地安排活动,对孩子来说是又一次有趣的挑战。  普遍的做法:  环节过渡时,幼儿接受教师统一的指令进行生活活动。 为了避免环节的拖沓,教师在大部分孩子完成指令后就开始不停地催促。  然而,原本应宽松自由的环节匆匆过埸,不能体现孩子的自主性。  我们的尝试:  了解获得 10分钟的时间概念,个人或同伴合作计划 10分钟的活动内容,实践后共同探讨计划的适宜性。  10分钟有多长。  就是钟的长针转 10圈。  就是钟上, 12到 2到 4的位置。  10分钟就是我们大家快喝完牛奶的时间。  我们先聊 5分钟时间的天,然后去大草地跑一圈步,接着跳一会绳,最后解小便喝水。  “ 别订那么多内容,我们会来不及的。 ”  孩子们用打勾、五角星等符号对计划进行着反馈和调整。  交流和分享:  我们没有完成下棋的计划,因为下棋要很长的时间。  我发现亮亮先洗手再解小便,我觉得不合理 18。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