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原理内容摘要:

法进行组织与管理,采用其技术进行工业化软件生产。 常见的几种错误认识: 开发软件就是编程序; 进度落后可以通过增加人员的方法来解决; 通过加强测试,就可以保证软件没有错误; 只要保证正确的输入能够产生正确的结果 就是高质量的软件。 第一章 绪 论 3. 基本出发点: 分解复杂性,借鉴生产流水线的组织思路,将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简单工步的集合。 使用工具,提高每个工步的生产效率,推行全过程质量管理,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 4. 不同的认识: ● 渐进式:通过非形式化的、逐步改善的方式,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 ● 革命式:通过形式化的方法,彻底解决问题。 “ 软件工程是末日学科 ” Dijkstra 第一章 绪 论 5. 问题的症结 ● 计算机系统的几大要素:硬件、软件、数据、应用模型、人,其中模型处于主导地位,最关键的要素是人。 ● 软件开发过程是一个不断决策、充满回朔的过程,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人为性。 ● 大型计算机程序是一个高度复杂、高度形式化的计算机运行过程表示。 但是,现有的形式化表示手段不是表达能力不够,就是过于复杂不能被普遍接受。 ● 工具只能解决生产形式和组织形式,不能解决创意。 第一章 绪 论 6. 发展历程 1968— 1970年代中后期:面向软件设计的单项技术,试图通过单项技术突破来达到克服软件危机的目的,涌现出许多有实际意义的技术。 1970年代中期 — 1980年代初期:开始注意软件生命全周期的质量管理,认识到软件结构对软件质量的重要性,着重流水线式划分阶段,强调结构分析和结构设计。 1980年代初期 — 1980年代中后期:认识到软件过程的回朔特点,强调用户及早介入的重要性,快速原型设计盛行。 第一章 绪 论 1980年代后期 — 1990年代中期:认识到软件重用的重要性,出现理论和技术的突破,面向对象方法开始试用。 1990年代中后期:面向对象设计工具大量出现,组件设计方法学和跨平台设计方法与技术走向成熟。 结论:软件工程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软件开发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但是,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这种提高并不能与之同步。 因此,关于软件工程的研究将会继续,关于软件工程的争论也同样会继续。 第一章 绪 论 167。 3 计算机系统工程 1. 系统的特点 计算机系统工程具有一切系统工程的所有特点,包括 : ● 集合性: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元素组成。 ● 相关性:系统的元素之间必须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既有独立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 整体性:系统的各个元素必须服从于同一种组织原则,构成一个整体,资源共享。 第一章 绪 论 ● 目的性:系统的组织必须服从于一个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支配下,对各种方面进行权衡和折中。 ● 环境适应性:系统不应该是僵死的,应该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构造系统,必须考虑所有的因素,其中包括内、外部条件,系统目标和现有手段,统筹规划,权衡利弊,优化设计,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达到预期目标。 计算机系统的资源是可以通过软件实现相互转化的,因此软件工程不只单纯地考虑系统的软件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