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与课后反思内容摘要:

察  观察点的确定  ( 1)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的现象。 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是观察点的品质。 观察只是对行为的一种快照,我们很难观察学生、教师头脑里的东西,只能观察能观察到的东西,如人物(行为发生的主体)、频率(行为发生的程度)、性质(行为的表现性)、持续时间(行为持续的时间长度)、反应时间(学生接收指示与作出要求的行为所间隔的时间)、强度(行为的强度和力度)、地点(行为在哪里发生)等。 因此,我们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一系列可感的师生活动与现象,例如: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教师移动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同样,所确定的观察点还必须是可记录的和可解释的,不可记录等于不可观察,不可解释等于没有观察。  ( 2)所确定的观察点是观察者或被观察者想观察的内容。 即要根据自己、上课教师以及合作体的需要确定观察点。  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关心的问题不同、需求不同,因而确定的课堂观察点就不同。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加强的教学领域或某一方面素养来决定观察点,作为自己改进的参照。 实际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需求往往不尽一致,这就需要在课前会议中通过协商来确定观察点。 同时,课堂观察点的确定还要考虑合作体的需要。 课堂观察合作体形成的条件之一就是有共同的合作目标,或是研究一个主题,或是形成合作体的教学风格,或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等。 就学科教研组而言,在观察点的选择和确定上,要思考本学科教研组近 3年的课堂教学追求是什么。 确定了具体的目标之后,就需要考虑与研究主题最密切相关的观察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 —— 观察 —— 反思 —— 改进”,形成教研活动的跟进链条。 ( 3)所确定的观察点是观察者所能观察的。 在确定观察点时,观察者要考虑自己是否熟悉观察内容、观察工具和记录方法等。 记录工具的设计  ( 1)如何选择已有的观察记录工具  观察记录工具是为观察服务的,首先,要考虑所确定的观察点的特性,紧扣观察点选择合适的工具。 以观察提问为例,如果想观察“提问的数量”,则应该采用定量的观察工具;如果想观察“问题的认知层次”,则应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 再如:观察“情境创设的效度”,显然应该采取定性的观察记录工具。 其次,要看所选择的工具是否符合自身的情况。 如观察“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的有效性”,若从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态度来判断,那么在界定不同态度的表现行为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的工具是合适的,但这要求观察教师有比较好的视力、良好的反应能力、快速的判断能力。 若从活动的难度系数及目标的达成情况来判断,因为需要记录一些教学片段中的行为、对话、情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