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方法技巧内容摘要:

题的种类很多 , 从材料构成 、 设问 、 解答方式等角度 , 可分为图文材料型 、 归纳概括型 、 原因意义型 、 分析比较型 、 评价 (评述 )型 、 开放探究型六类。 2. 解题总思路 无论哪种类型的材料解析题 , 其解答基本思路是:读 (审题 )→ 找(相关信息 )→ 接 (嫁接 )→ 转 (转换 )→ 答 (组织答案 )。 一般说来 , 材料解析题的答案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来源于材料的答案 , 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 、 归纳或摘录的答案;二是来源于教材的答案 , 指出自教材的原话 、 某种观点 、 认识或看法等;三是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 , 多指根据材料有效信息和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的答案。 3. 题型及解答技巧 (1)原因意义型 [题型特点 ] 这类题型是从设问角度来划分的试题类型 , 指的是考查历史事件发生原因 (条件 )和意义 (影响 )的问答题。 常见的提示语有 “ 请分析该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历史条件 、 历史背景 、 历史依据 、 历史 /社会 /经济 /政治 /文化根源 )”“指出该历史事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 对某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 有何历史作用 ” 等。 [典例导悟 ] (2020年高考浙江卷 )去年是辛亥革命 100周年 , 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 11月 , 威廉率 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 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 , 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 众叛亲离之际 ,他在 12月 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 《 世界史 近代史编 》 材料二 (1688年革命 )真正 “ 光荣 ” 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 , 它无须乎内战 、 屠杀 、 放逐或报复 …… 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而为两者之合作 , 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 《 英国史 》 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1)中华民国建立时 , 除原西班牙 、 葡萄牙殖民地外 , 世界上的共和制国家寥寥无几。 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2)在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 , 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 光荣革命 ”。 请根据材料一 、 二 , 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述 “ 光荣革命 ” 的历史事实 , 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 “ 光荣革命 ”。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 , 结合所学知识 , 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史料的阅读和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问题以及准确 、 全面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第(1)问 , 只要联系世界上共和制的大国 , 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主要有英 、法 、 美 、 俄 、 德 、 日 , 共和制国家只有法 、 美两国;宪法:美国 1787年宪法 , 法国 1875年宪法。 结合内容评价 , 角度是 “ 代议制度如何体现 ” , 注意这些宪法与民主制度的内在关系。 第 (2)问 , 要注意结合两则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英国 “ 光荣革命 ”的基本史实 , 并分析其 “ 光荣 ” 所在。 第 (3)问 , 本题提供的线索有“ 光荣革命 ”“ 宪法 ”“ 亚洲主要国家的政体比较 ” 等 , 从这些线索回答辛亥革命的意义。 [答案 ] (1)美利坚合众国。 其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 ,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 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 , 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2)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 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来英国 , 并成为国王。 詹姆斯二世逃亡。 没有流血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转变 )。 (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中华民国是继美 、 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 , 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 革命中没有流很多的血 , 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突破技巧 ] 解答原因意义型问答题 , 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准确解读试题材料 , 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 解读出材料反映的时代背景。 ② 运用发散思维 , 确定答题方向。 如分析原因的设问一般从历史事件发生的经济 、 政治 、 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或可以分成国内原因 、 国际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再如分析历史意义和影响时 , 要注意历史影响可以是积极的 , 也可以是消极的 , 而意义一定是积极的。 ③ 调动运用知识 , 组织概括答案。 (2)归纳概括型 [题型特点 ] 归纳概括型材料解析题 , 是从解答方式的角度划分的一种题型 , 是指在提供给学生一定历史材料的前提下 (材料有可能是文字型材料 、 图表型材料或其他类型的材料 ), 考查学生归纳与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 一般试题中有一问或者两问属于此种类型。 这类试题“ 标签 ” 式的提示语常有: “ 根据材料 …… 归纳 ”“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 ”“ 列举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 等。 [典例导悟 ] (2020年高考福建卷 )近代以来 , 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 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 , 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 , 陈嘉庚说: “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 , 所赖以维持者 , 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 黄炎培也说: “ 今吾中国至重要 、 至困难问题 , 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 , 厥惟教育。 ” ——朱英 《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 材料二 从现在起 , 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 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 , 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 , 工作更伟大 , 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上的报告 (1949年 3月 ) 材料三 1952~ 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 (1952年= 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 “ 我们现在的路线 、 方针 、 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 、 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 ——郭德宏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 , 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 “ 城市到乡村 ” 、 “ 城市领导乡村 ” 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 , 概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 “ 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 , 工作更伟大 , 更艰苦 ”。 (4)据材料四 , 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解析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准确联系。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