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与金融之谜内容摘要:

能够使人产生概率判断上的系统偏差。 Kehneman和Tversky( 1979, 1982) 指出,实验者面对不同方式描述的同一问题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并将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 Framing Effect)。 又称 呈示方式。 实验四:模糊厌恶  人们厌恶主观或模糊不确定性甚于厌恶客观不确定性 , 这一发现称为 “ 模糊 厌恶 ” ( Ambiguity Aversion)。 而且人们厌恶模糊性的程度和他们对不确定性的主观概率估计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Ellsberg( 1961) 的著名实验指出如果人们曾经有过决策失误的经历 , 他们将更加厌恶模糊性。 实验五:损失厌恶  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 在经济活动中是首先考虑如何避免损失 , 其次才是获取收益。 这就 是 所 谓 的 损 失 厌 恶 ( Loss Aversion)。 这表明 ,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 , 其内心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 , 赋予 “ 避害 ” 因素的考虑权重远大于 “ 趋利 ” 因素的权重。 实验六:心理帐户  心理账户 ( Mental Accounting) 的研究起源于 Kahneman 和 Tversky( 1979) 提出的前景理论 , 由Thaler( 1985, 1999) 正式提出并加以总结。 传统观点认为完全理性的人在考虑一个决策问题时会全面考虑各种结果 , 并综合计算各方面得失带来的效用。  心理账户则认为人们实际上会将问题分解成一些相对习惯和简单且分别独立的科目,其感受的效用分别来自于这些科目的损益。 Shefrin和 Statman( 1994) 认为散户会将自己的投资组合分成部分, 一部分是低风险的安全投资,另一部分是风险性较高但收益也可能较高的投资。 五个迷团 一 、 股权溢价之谜 二 、 红利之谜 三 、 波动率之谜 四 、 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 五 、 期权价格之谜 二、股权溢价之谜 股权溢价 股权溢价作为一个基本的经济金融学概念 , 是指股票的收益率减去无风险利率 , 即 , 股票收益高出无风险收益的部分。 股 权 溢 价 之 谜 ( equity premium puzzle)  Mehra、 Prescott( 1985)发现通过历史数据计算得出的股票市场的收益率与国债无风险利率之差与我们通过经典的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得出的“溢价”之间存在巨大差别,提出了所谓的股权溢价之谜。 Mehra, Prescott在 1985年其研究发现通过运用 1889年至 1978年的标准普尔( SP)指数的历史数据计算得出的年收益率是 7%,美国三月期的无风险债券的收益率是 1%。 股权溢价是 7%- 1%= 6%。  通过经典的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得出的股权溢价是 % 有研究表明: 1926年的 1美元投资于 4类不同金融资产上,到 1999年12月能获得的回报如下: %、 %、 %、 % 投资于小公司股票能获 6600美圆; 投资于标准普尔股票组合能获 3000美圆; 投资于 “ 股票价格研究中心 ” 股票组合能获 2020美圆; 投资于 20年期的国债能获 40美圆。  股权溢价之谜自从提出后,就引起许多经济金融学家的重视,至今仍是学界的研究热点。 主要的研究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关于股权溢价的计算或者预测问题;另一条是对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修正,使其能够尽量与历史数据相拟合。 三、红利之谜  一个小故事  1973年至 1974年能源危机期间 ,纽约城市电力公司 (Consolidated Edison Company, CEC)准备取消红利支付。 在 1974年该公司的股东大会上 ,许多中小股东为此闹事 ,甚至有人扬言要对公司董事会成员采取暴力举动。 MM理论  在主流金融学的框架下 ,投资者遵循米勒 (Miller)和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套利定价理论。 他们知道 ,在不考虑税收与交易费用的情况下 ,一美元的红利和一美元的资本利得并没有什么差异 ,他们随时可以通过卖出股票自制“红利”。  这一事件是主流金融学所无法解释的。 Shefrin和 Statman(1984)尖锐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