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常规的变革--谈「从众从俗」的影响与改变的可能内容摘要:

替永恆的原作「 正名 」。 • 原文與重譯:「辯正論」防範重譯,看重原文(李奭學, 8890) 必也正名乎。 • El chiste de “C225。 llate”。 • Don Don Quijote (Do241。 a Do241。 a Luisa) • 魯迅 (18811936) 論重譯 :「吉訶德先生」 • W. H. Auden 傅述先譯,<諷喻的英雄:對吉呵德先生的一些感想>, 中外文學 , 1973年 11月。 • W. H. Auden 張惠鍞譯,<藝術家譬如吉呵德先生>,中外文學 , 1973年 11月。 • 8年 . 32年 台灣翻譯外來文字 ﹐ 不論文學或非文學 ﹐ 已有一段歷史;可是似乎還沒有真正做到確實查證,和真切掌握原文的地步。 有些翻譯出於第二或第三手翻譯 ﹐ 相當於改編或在創作 ﹐ 很難由譯本追溯到原文。 讀者跟著諸如此類的譯本認識外國文學 ﹐ 差誤乃必然的後果。 訂正的工作 ﹐ 我相信 ﹐ 需要一些時間和一些說服。 等大部分讀者對原作有較高的求知慾望 ﹐ 和認知水準 ﹐ 大概誤謬便可矯正。 不久前我給國科會做經典譯注 ﹐ 翻譯一個英國十八世紀的作家 ﹐Samuel Johnson. 過去他的姓都根據聖經,翻成 【 約翰生 】。 這個發音和英文不同,我主張翻成 【 姜生 】。 有些守舊的人士 ﹐仍主張原來的譯法。 放在 【 吉珂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