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补益剂内容摘要:

主治 】。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方剂学 【 方解 】 思 虚 过 度 劳 伤 心 脾 思则 伤脾 脾气虚弱 不能统血 心血 暗耗 心血不足 不能养神 子 令 母 虚 化 源 不 足 体倦食少 崩中漏下 舌淡脉弱 心悸健忘 失眠多梦 心脾两虚 脾虚是核心 人参 黄芪 白术 炙草 当归 元肉 枣仁 远志 茯神 木香 — 理气醒脾 生姜 大枣 补脾益气 资助化源 开胃醒脾 调和营卫 补血养心 宁心安神 益气补血 健脾养心 方剂学 【 配伍特点 】 心脾同治,重点在脾;气血并补,重在补气;补气养血药中少佐理气醒脾之品,补而不滞。 【 辨证要点 】 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方剂学 【 类方鉴别 】 归脾汤 补中益气汤 组成 同 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甘草 异 茯苓、远志、龙眼肉、酸枣仁、木香 陈皮、升麻、柴胡 功用 同 益气补脾 异 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 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只能 主治 同 脾气虚 异 心脾两虚之心悸怔忡 ,健忘失眠 ,体倦食少 ,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 ,崩漏等 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 方剂学 【 典型病案 】 刘某,女, 45岁,工人,已婚,2020年 10月以月经来潮 10余日,淋漓不断,偶如小便,量多色淡数月而来诊。 其人面色苍白,身体虚弱而瘦,舌淡胖苔白,脉细弱无力。 期间曾用西药点滴止血治疗,暂时缓解,后仍如前。 求余诊治。 分析上述症状,证属脾虚失摄之证,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以健脾益气补血,佐以止血。 方剂学 方用归脾汤加减。 处方 :黄芪 30g,当归15g,白术 10g,茯苓 15g,人参 lOg,生地炭 15g,棕桐炭 15g,阿胶 (烊化 )10g,炙甘草 5g,水煎服。 服用 4剂后,经量明显减少,面色转为红润,脉细较前有力,其余诸症未见减轻。 继以归脾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方剂学 处方:黄芪 30g,当归 15g,白术 10g,茯苓 15g,酸枣仁 15g,人参 10g,木香 1Og,女贞子 25g,早莲草 25g,炙甘草 5g,水煎服。 服药 6剂,诸症消失。 嘱服人参归脾丸 2周以巩固疗效。 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李艳玲 , 杨德玲 . 归脾汤加减治疗出血证验案举隅 .吉林中医药, 2020; 24(8): 48 ] 方剂学 第 节 气血双补 : 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食少体倦,气短懒言,舌淡,脉虚细无力等。 : 常用补气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与补血药熟地、当归、白芍、阿胶等并用组成方剂。 方剂学 八珍汤(八珍散) 《 瑞竹堂经验方 》 方剂学 【 组成 】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甘草 炙,各一两( 30g) 【 方歌 】 四君四物加枣姜, 八珍双补气血方, 再加黄芪与肉桂, 十全大补效增强, 更加橘味志去芎, 养荣补心安神良。 方剂学 【 功用 】 益气补血 【 主治 】 气血两虚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 食减少,舌淡苔薄 白,脉细弱或虚大 无力。 方剂学 【 方解 】 气 虚 血 虚 肺气不足 — 气短懒言 清阳不升 — 头晕目眩 运化无力 — 食欲不振 鼓动无权 — 脉大无力 不能养心 — 心悸怔忡 血不上荣 — 面黄舌淡 血脉失充 — 或脉细弱 气血两虚证 人 参 熟 地 川 芎 — 活血行气 益气养血 白 术 茯 苓 当 归 白 芍 助参补气 助地补血 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 君 臣臣 佐臣 使臣 平 补 气 血 生 姜 大 枣 炙甘草 调和脾胃 方剂学 【 辨证要点 】 本方是治疗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气短乏力,心悸眩晕,舌淡,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方剂学 【 典型病案 】 李某 ,49岁, 2020年 5月 11日初诊,主诉经常便秘,己有五、六年,平时大便常4~ 5天一次,且干硬,常致肛裂出血,诊见而白无华,少气懒言,心情抑郁,唇舌质淡,脉细涩。 证属气血不足,兼肝气郁滞,治予调和气血,舒肝解郁。 方以八诊汤加减:当归 l0g,川芍 l0g,白芍 12g,熟地 15g,白术 l0g,香椽 12g,佛手 12g,郁金 l0g,炙草 5g,大枣 3枚, 7剂,每日 1剂,早晚分服 方剂学 二诊时患者自述药后第 3天腹部疼痛,矢气后减轻,随之有便意, 7剂药服完后又大便一次,但两次大便仍较干,考虑香椽、佛手偏于温燥易伤津液,故去之,加积壳行气宽中,加麦冬、沙参、黄精养阴升津,更方为当归 l0g,川芍 l0g,麦冬 l0g,沙参l0g,黄精 15g,白芍 12g,熟地 l0g,党参12g,郁金 l0g,炒积壳 l0g,炙草 5g, 5剂,服法同前。 方剂学 三诊时自述大便调和, 2~ 3天一行,嘱继续服用八珍汤,每周一剂,连服 3个月,并嘱注意饮食起居,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 停药两个月后偶有便秘仍用八珍汤治疗获效。 [王文静 .加减八珍汤治疗中老年气血亏虚型便秘 50例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20,5(1):1314] 方剂学 炙甘草汤(复脉汤) 《 伤寒论 》 方剂学 【 组成 】 甘草 四两( 12g),炙 生姜 三两( 9g),切 桂枝 三两,去皮( 9g) 人参 二两( 6g) 生地黄 一斤( 50g) 阿胶 二两( 6g) 麦门冬 半升( 10g),去心 麻仁 半升( 10g) 大枣 三十枚( 10枚),擘 【 方歌 】 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 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 加芍去参枣桂姜,加减复脉滋阴饶。 方剂学 【 功用 】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 主治 】 ,心脉失养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方剂学 【 方解 】 心气血不足 阴阳俱损 → → 心气不足 鼓动无力 → 阴血亏少 脉道失充 → 气阴不足 脉 结 代 心 动 悸 虚羸少气 舌光少苔 脉象虚敛 君 炙甘草 甘温益气 缓急养心 臣 生地黄 — 滋阴养血 佐 人 参 大 黄 阿 胶 麦 冬 麻 仁 桂 枝 生 姜 补益心脾 温阳通脉 滋阴养血 气血两虚 体失温养 益 气 滋 阴 通 阳 复 脉 清 酒 — 使 行药势 方剂学 【 配伍特点 】 气血阴阳并补,益气养血之力较著;补血之中寓有通脉之力。 【 辨证要点 】 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临床应用以脉结代, 心动悸,虚羸少气, 舌光色淡少苔为辨 证要点。 方剂学 【 类方鉴别 】 炙甘草汤 生脉散 组成 同 人参、麦冬 异 甘草、生姜、桂枝、生地、阿胶、麻仁、大枣 五味子 功用 同 补肺气、养肺阴 异 通阳复脉 生津止汗 主治 同 肺气阴两虚,久咳不已 异 益气养阴作用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不宜 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前方,但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之功较强,且偏于清补 方剂学 【 典型病案 】 张某,男, 53岁,因心悸心短,心跳有间歇 3年,加重 1周就诊。 3年前因“ 冠心病并心律失常 ” 住院治疗,经口服心律平等药,病情时好时坏,近 1周来上述症状加重,同时伴有头昏,失眠、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血压 130/85mmHg,心率 80次 /min,律不齐,有间歇, 12~ 26次/min,第一心音低钝。 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频发室早呈二联律。 方剂学 中医诊断:心悸(阴阳两虚),西医诊断:冠心病并心律失常。 治以益气复脉,养心安神。 方用复脉汤加减:炙甘草 30g,何首乌 20g,桂枝 10g,酸枣仁 30g,阿胶 l0g,生地 30g,丹参 30g,枸杞 20g,麦冬 l0g,干姜6g,五味子 10g,人参 6g,大枣 20枚。 服药8剂后复诊,心悸、胸闷、气短均减轻,周身感觉轻松,心律偶有不齐,脉转油滑偶有结代。 方剂学 按上方再服药 5剂后再诊,自觉症状消失,听诊、脉诊、心电图、未见早搏。 继续用药 4剂,舌质转淡红润泽,先后多次检查心电图,脉诊及听诊未见早搏。 [代胜利 .复脉汤治疗室性早搏 64例 .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 .2020,8(1):2930] 方剂学 第 节 补阴 : 适用于阴虚证。 症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酸遗精,咳嗽咯血,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 常用补阴药如地黄、麦冬、天冬、阿胶、沙参、百合、石斛、玉竹等为主组方。 方剂学 六味地黄丸(地黄丸) 《 小儿药证直决 》 方剂学 【 组成 】 熟地黄 八钱( 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 12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去皮,各三钱(各 9g) 【 方歌 】 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 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 都气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