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各种园艺产品的贮藏内容摘要:

软,容易腐烂,不能久藏。 成熟过程分 5个时期  ① 绿熟期 :其果实也称绿熟果。 此时果实已经充分长大,内部果肉已经变黄,外部果皮泛白,果实坚硬。  ② 微熟期 ;其果实也称顶红果。 此时特征是果实表面开始转色,顶部微红。  ③ 半熟期 :其果实也称半红果。 此时果实约有一半表面变为红色。  ④ 坚熟期 :即红熟的硬果,除果肩部还有残留的绿色外,其余已经变红,但仍保持一定的硬度。  ⑤ 完熟期 :也称软熟期,此时果实全部变红且变软。  用于长期贮藏或长距离运输的番茄应选择在绿熟期采收。 短期贮藏或近距离运输可选用微熟期至半熟期的果实。 立即上市出售的果实则以半熟期至坚熟期采收为好。 而完熟期的果实含糖量较高,则适宜作加工原料。 (三)、贮藏方法  常温贮藏 :主要有窖藏、通风库贮藏和温室堆藏等。 番茄窖藏在秋季进行,窖的深度取决于当地不同深度土层的温度变化情况。  贮藏前期应通风降温,后期当窖温下降到 10℃左右时,开始用空气加热线加温,保持温度在11~13℃ 之间。 窖内相对湿度可利用泼水、加生石灰或通风等措施控制在 85% ~90%。 贮藏期为30~40天。 番茄通风库贮藏和温室堆藏与其窖藏相似 ,主要控制好温度湿度。  低温贮藏 :顶熟番茄贮藏温度为 ℃ ,供出口的番茄一般在 12℃ 下贮藏和运输是最好。 完熟番茄贮藏温度为 0~2℃。 (四)、采后病害及其防治  番茄在贮藏中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番茄果腐病、根霉腐烂病、绵腐病、绵疫病 (Phytophthora melongenae)、灰霉病 (Botrytis cinerea)等。 番茄果腐病 (Alternaria solani)  也称番茄早疫病或轮纹病,该病由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侵染引起。  防治方法主要是避免任何形式的伤害,特别是冷害。 另外,采收后立即使番茄处于 18~21℃ 下完熟,可大大减少本病发生。 症状 : 受害部位呈圆形斑,变黑,一般不凹陷,病部坚实,其果肉变暗而干,病斑上生有灰色菌丝体,在高湿度下,有短绒毛状橄榄绿色至黑色孢子团。 本病在番茄遭受冷害的情况下尤易发生。 灰霉病  番茄灰霉病的病原是灰葡萄孢菌( Botrytis cinerea Pers.),属于半知菌的一种真菌。 症状 :茄灰霉病主要危害果实,也可以侵害叶片和茎等部位。 果实受害一般先从残留的花瓣、花托等处开始,出现湿润状,灰褐色不定形的病斑。 一般幼果发病较多,但即将转熟的大果也可受害,且常见整穗果实都发病受害。 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不定形的湿润状、灰褐色病斑,可造成叶片湿腐凋萎。 茎部染病发生长椭圆形或不定形的长条状、灰褐色病斑,潮湿时亦长出灰色霉层,严重的可引致病斑以上的茎、叶枯死。 防治方法  最主要的措施是极力搞好棚室内的通风、透光、降湿,但同时还要保持温度不要太低。 其次要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长势壮旺,防止早衰及各种因素引起的伤口。 发现病株、病果应及时清除销毁;收获后彻底清园,翻晒土壤,可减少病菌来源。 田间初发现病株、病果应随即摘除外,还要选喷药剂防治。 番茄绵腐病 (Phytophthora infestans)  又称番茄晚疫病,该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侵染引起。 症状 : 一般在果蒂处或其附近呈较大的水浸状斑或油脂状。 病部中心呈褐色,有时果皮破裂,表面产生较纤细而茂密的白霉,造成腐烂。 该病主要从田间侵入。 防治方法  主要在田间防治。 另外采后可贮于 2l℃ 下 4~7天,从而剔除病果。 四、黄瓜  黄瓜是葫芦科甜瓜属一年生植物。 原产于印度热带森林潮湿地区。 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区域分布广泛,是一种主要蔬菜。 中国、前苏联、日本、美国、土耳其、荷兰、埃及等国是世界黄瓜的主产国。 (一)、保鲜特性  黄瓜按果形分为四类:  一是刺黄瓜类。 该类黄瓜果形大,比较晚熟,果面具有稠密凸起的果瘤,果瘤上着生刺毛。 果形指数在 8以上。 北方的黄瓜品种多属这一类型。  二是鞭黄瓜类。 该类黄瓜果形大,晚熟,果面表皮比较光滑,没有或仅有稀疏的果瘤和刺。 果形指数在 8以上。 北方栽培较多,南方多引种作秋黄瓜栽培。  三是短黄瓜类。 该类黄瓜果形较小,早熟,果面没有果瘤或很稀少,但刺毛比较稠密。 果形指数在 4~8之间。 抗寒性和抗湿性较强。 在南方早春露地栽培多用此类的品种。  四是小黄瓜类。 该类黄瓜果形小,早熟,果形指数在 4以下。 主要用于酱腌。 我国栽培较少。 刺黄瓜类 鞭黄瓜类 短黄瓜类 小黄瓜类 不同类型黄瓜  黄瓜对气体成份比较敏感。 适宜的 O2和 CO2浓度均为 2% ~5%,控制 5%的 O2或 5%的 CO2可以延缓黄瓜的黄化,但 CO2浓度高于 10%,会引起产品的气体伤害。  黄瓜鲜嫩多汁,含水量高达 95%以上。 外皮保水能力很差,极易失水萎蔫。 要求贮藏环境中相对湿度保持在 95%左右或更高。 当相对湿度低于 85%时会出现失水萎蔫、变形、发糠等问题。 因此黄瓜多采用塑料薄膜包装来防止失水。  黄瓜在贮藏期间所含叶绿素会逐渐分解,使瓜皮由绿色变为黄色。 瓜皮表面具有的瘤刺极易碰伤,容易被病原菌侵染。 黄瓜在贮藏中,由于种子发育,瓜条变形,瓜柄一端变糠,另一端膨大,出现 “ 大肚 ” 现象。 因此,黄瓜是果菜类中很难贮藏的一种蔬菜。 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一般可贮藏 10~15天。 (二)、采收与预处理  一般采收不老不嫩的中等成熟度瓜贮存,稍嫩于立即上市的瓜。 植株中部的瓜,称为腰瓜,多数直条、壮实。 一般嫩瓜贮藏效果最佳,越大越老的瓜易衰老变黄。  切勿采靠近地面的瓜用于贮或者顶部结实的瓜用于贮藏,因为靠近地面的瓜身带有许多病菌,易腐烂,顶部结实的瓜多是瓜秧衰老枯竭时结的后期瓜,形状大多不规则,且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