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学生实验: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内容摘要:
+ I1rE = U2+ I2r,解得: E =I1U2- I2U1I1- I2, r =U1- U2I2- I1.为了减小误差,多取几组数据,分别列若干组联立方程,求若干组 E 和 r ,最后以电动势的平均值和内电阻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2. 图像法:在坐标纸上以 I为横坐标 、 U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 , 根据实验测得的几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 , 这些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上 ,把明显偏离的点舍去 , 用直尺画一条直线 , 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这条直线上 , 不在直线上的点大致均衡地分布在直线两侧 . 这条直线就是方程 U= E- Ir的图像 , 由此可得 , U轴上的截距等于电源的电动势 E, I轴上的截距等于短路电流 , 直线的斜率等于电源的内电阻 r= E/I短 . 特别提醒: 若 U轴上的数据不是从零开始的 , 则图线与 I轴的交点就不是短路电流 . 四 、 实物图连线问题 1. 先画出电路图 , 这是连接实物图的依据 . 2. 先连接干路 , 再连接支路 , 遵循 “ 先串后并 ”的原则 . 3. 注意电源的正负极 , 电表的正负接线柱 , 电表量程的选择以及滑动变阻器接线柱的合理选用 . 4.注意连线不能交叉,电键要能够控制电路. 即时应用 (即时突破 , 小试牛刀 ) 的数据 , 处理方法既能减小偶然误差 , 又直观 、 简便的方法是 ( ) A. 测出两组 I、 U的数据 , 代入方程组 E= U1+ I1r和 E= U2+ I2r, 求出 E和 r B. 多测几组 I、 U的数据 , 求出几组 E、 r, 最后分别求出其平均值 C. 测出多组 I、 U的数据 , 画出 UI图像 , 再根据图像求出 E、 r D.多测几组 I、 U的数据,分别求出 I和 U的平均值,用电压表测出断路时的路端电压即为电动势 E,再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电池内电阻 r 解析: 选 E、 r, 偶然误差较大; B中计算 E、 r平均值虽然能减小误差 , 但太繁琐; D中分别求 I、 U的平均值是错误的做法 . 课堂互动讲练 仪器的选择和电路的连接 例 1 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阻的实验电路如图 2- 5- 4甲所示 . 图乙中给出的器材有:待测的电源 (电动势约为 4 V, 内阻约为 2 Ω), 电压表(内阻很大 , 有 5 V,15 V两个量程 ), 电流表 (内阻不计 , 有 A、 1 A两个量程 ), 滑动变阻器 (阻值范围 0~ 10 Ω), 开关 , 另有导线若干 . 试按照图甲中的电路在图乙中画出连线 , 将器材连接成实验电路 (要求正确选择电表量程 , 以保证仪器的安全并使测量有尽可能高的精确度 ). 图 2- 5- 4 【 思路点拨 】 估算法确定电表的量程 , 一是估计电源两端能出现的最大电压 , 来确定电压表的量程 , 二是估计电路中能通过的最小电流 ,只要最小电流不超量程即可 , 因为实验中电路上尽可能使用最小的电流 . 【精讲精析】 电源电动势大约为 4 V ,所以电压表可确定用 5 V 量程;电路中能接入的最大电阻为1 2 Ω ,最小电流为: I m i n =ER=412 A = 0 . 3 3 A 由此确定电流表选用 1 A 量。第五节学生实验: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第五节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5倍 (纵坐标不变 ),就得到函数 ______________的图象 . 1 5 _Y=sin x 启发过渡: ω引起图象的横向伸缩,那么当 A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什么变换呢。 y o x 1 2 1 2 例 y=2sinx, y= sinx 的简图,并与 y= sinx的图象进行比较 y=2sinx y= sinx 2 1 y= sinx π 6 想一想 ? 什么发生了变化 1 2
第五节空间图形的平行关系
S △ABC EG =13 2 22=13. 考点二 线面平行的性质的应用 【 例 2】 如图, ABCD是空间四边形, E, F, G, H分别是四边上的点,它们共面,并且 AC∥ 平面 EFGH, BD∥ 平面EFGH, AC= m, BD= n,当 EFGH是菱形时, AE∶ EB=________. 解析: 设 AE = a , EB = b , ∵ AC ∥ 平面 E F GH ,平面